APP下载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共服务

2022-12-27烟台市水文中心安兆利

区域治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文明监测

烟台市水文中心 安兆利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人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文件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内容。为此,文章立足社会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从水土保持监测机制的打造、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的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和标准的建设等方面探究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提高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成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一、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危害

受地理位置、资源利用、气候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城市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远远要比乡村严峻,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所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引发地质灾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深入开挖和回填土石方。这个过程中会加大高陡边坡的数量,且在土方开挖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比较多的废弃土体。在遭遇暴雨天气时就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周围民众安全,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在城市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之后,会使得比较多的表层土进入到水体中,由此会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快速流失。在此期间还会将土壤中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带入水体中,加剧了水体污染。第三,阻碍城市防洪工作的开展。城市建设中水土流失的出现还会堵塞城市排水管道和桥梁涵洞,最终降低排水管渠的过水能力,严重威胁到城市的防洪安全。

二、水土保持的社会生态服务功能

(一)涵养水源

一般情况下,林木花草的根部能够固定土壤的作用,在此期间,林木花草还能够有效拦截水流,规避因为地表径流较大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发现,植物在提高土壤下渗能力、增加土壤湿润度方面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较明显。在出现大规模降雨的时候,林木会减少水源的流动数量和流动速度,最终会大大削弱降雨对植物的不利影响,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二)净化空气

水土保持的实现需要种植大量的林木花草,这些林木花草会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毒害、粉尘物质,最终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不仅如此,一些植物还具备遮挡的功能,通过遮挡会降低风速,减少空气中的粉尘扩散。

(三)改善土壤

坡面的治理是水土流失保持的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有效的坡面治理能够提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综合肥力,特别是对于沙砾土和黏性土来说,通过开展坡面治理能够更好地增强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质量。

(四)保障生物多样性

林木花草的种植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增加自然环境中的林木种类和林木数量,进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另外,通过林木花草的种植还能够为动物、生物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使得濒危灭绝的动植物重获新生。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土保持监测的目标和文件

(一)生态环境监测文件

党中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印发了一系列意见和文件,在文件中确定了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打造涵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护监测网络体系,及时反馈和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将生态环境监测定位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明确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思想、原则和任务,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引入计算机系统。

(二)水土保持监测的目标

站在国家发展的视角确定生态环境监测总目标:第一,实现生态环境、重要污染源监测的全覆盖。基于这一发展目标的水土保持牵扯到水土流失的面积、水土流失的强度、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水土流失的发展变化。在了解以上信息之后,将这些参数信息纳入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第二,打造天地一体化、上下密切配合、资源共享性高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体系,提高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成效。第三,实现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密切关联,监测工作的开展要对水土流失监督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信息支持。水土流失是生态退化的重要体现,水土流失的情况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同时,水土流失也是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加快成立水土流失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本内容。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土保持监测的定位

水土流失是各类生态退化的集中体现,水土流失会反映出该地区的生态状态,更是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重点工作。基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提出的要求,水土保持监测未来服务的方向要在遵循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为广大民众服务,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和计划,从而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优化布局、水土资源流失治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加快打造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督联动管理机制

按照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了保证水土保持监测的精准性,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并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联动发展。各个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信息会为水土保持法律规定的制定提供支持,从而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社会适应性。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土保持监测的顶层设计

(一)充分掌握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提出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这一愿望的影响下,对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空气以及周围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水土流失会限制城市的进步发展,不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

基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相关人员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按照人本化的原则来调整水土保持工作,根据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水土保持计划。另外,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化、全面化的工程,其中涵盖大量的学科信息,政策性较强,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其发展不能够单一地依靠水利部门,而是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强化水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创造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态产品,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益。

结合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所提出的要求来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站点的建设,明确划分各机构成员的工作职责,统筹安排各部门人员的工作。同时,针对当前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建设所存在的财政管理问题,要发挥出市场协调和政府部门监督约束的作用。

(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的建设

第一,强化对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要密切关注保护区域的缩减变化、地表扰动变化、野外抽样调查单元调查情况。根据一系列调查结果分析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为后续目标考核提供重要的参考支持。第二,强化对重点治理区的监测。对虽划入重点治理区但未实施国家重点治理工程的县,可不进行年度动态监测,在5年一次的调查中进行监测即可。第三,对重点治理县域的监测。采取侵蚀因子调查方法、模型计算方法来了解重点区域的年度土壤侵蚀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成效。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来调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发展内容,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适当扩大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和监测面积。第四,在现有《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建设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测技术标准。在水土保持监测信息使用、影像处理、成果共享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标准,并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的全过程监督控制。

(三)加快打造水土保持监测站点

监测站点的打造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需要相关人员加快打造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并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作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1.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局

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支持引导下,在各个地区打造多个水土保持监测点,具体包括255个小河流水文站、316个坡面监测点、40个径流观测场、84个综合观测站。在监测点的支持作用下,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观测,从而为区域流域提供精准的地面测量数据支持。

2.升级改造水土保持监测设备

为了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信息的精准性,需要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善的设施设备支持,立足实际监测需要,优化监测设施设备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另外,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分析的时候,还需要加快打造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和验证认证制度,统一准入条件,按照国务院建设方案的要求,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3.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站点标准

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各级监测机构、监测站点的办公场地、测试场地、监测设备设施、技术人员构成标准,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分步骤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使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满足国家环境保护的需要。

4.形成水土保持监测点运行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务院建设要求,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所消耗的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中。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产生的消耗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监测人员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在机制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下,能够确保每一笔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应用。

(四)积极落实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工作职责

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发挥个人职能作用,科学明确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方向,并发挥机构的协调配合作用,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完善的技术、人力、物力和机制体制支持。

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要加快设置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点,在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作用下全面收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信息,全面掌握水土保持各支流体系的数据信息,从而制定出严谨、科学的水土保持监测计划,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和城市建设的协调。

另外,人员是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促进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建设发展,还需要定期对水土保持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在培训中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用来防范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

(五)建立健全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需要按照国务院建设方案的要求,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的调研评估,成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平台,对干扰和威胁人类正常活动的行为予以监测、评估和预警干预。水利部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成员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水土流失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出台对应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法、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监测质量、监测成果使用等。

为了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每十年需要开展一次统一的水土保持普查活动。普查活动的调查方法是遥感调查,调查内容牵扯到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数量、水土流失强度、水土流失变化等内容。省级调查要注意和国家调查同步进行,并根据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在其中添加相应的水土保持调研内容。调查之后形成成果报告,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让广大群众充分参与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

(六)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快打造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网络。按照国务院的建设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要形成集成化的共享机制,在集成化共享机制的作用下全面收集信息,根据所收集到的水土保持信息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在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下保障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精准。中央层面还需要立足各地区对水土资源的利用情况,打造完善的水土流失动态化监督管理系统,定期做好水土流失动态化监督系统的运行维护、数据更新管理、资源信息供应与应用。另外,响应国务院的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也需要和大数据平台密切联系在一起,借助先进的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全面的决策数据支持。第二,将高新技术装备应用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按照国务院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将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应用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研发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在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发挥高分遥感在土壤侵蚀调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作中的作用。按照水利部门的部署要求,借助先进技术实现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新型技术,借助无人机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对生产项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开展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监测是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难点。文章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机制体制的完善、技术更新、监测站点建设等方面探究了优化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对策,旨在能够在完善的机制、先进的技术等的支持下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全面覆盖,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政府部门服务。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文明监测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请文明演绎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水土保持
对不文明说“不”
水土保持
文明歌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