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技术探究
2022-12-27万庆丰
万庆丰
(东平县旧县乡人民政府,山东 泰安 271517)
0 引言
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农民需要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的重视,根据小麦病害产生的可能性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小麦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依靠种植小麦获得经济收入的农民而言,一旦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农民将无法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不同种类病害的生存条件与特点不同,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小麦成长的监测。
1 小麦主要病害
1.1 纹枯病
1.1.1 发病条件
小麦发生纹枯病的条件主要源于土壤,在农作物种植与成长过程中,肥沃的土壤会提供更多的养分,帮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种植质量,但是但土壤条件不利时,农作物的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威胁。若种植地区的土壤中含有病原菌,长期依附在土壤之中,不可避免对小麦的种植以及成长产生负面影响[1]。纹枯病发生的高峰期是返青时期,在小麦出苗时土壤中的病原菌并会对其产生危害。纹枯病是比较常见的小麦病虫害,但是只要农民注意种植土壤的密度与湿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纹枯病产生的可能性。此外,纹枯病在春天低温寒害比较严重的条件下复发可能性提升,不利于维护小麦的健康成长。
1.1.2 发病特点
经过研究发现,纹枯病的大部分病菌是半知菌的禾谷丝核菌,另一小部分为立枯丝核菌,而且最适宜病菌生存的温度是20~25℃,病菌的普遍生存温度为5~35℃。在纹枯病发病初期,土壤中的病菌对下部叶鞘产生影响,在叶子边缘以及中心地区可能会出现病斑,呈圆形,而且叶子边缘处的病斑为浅褐色,中心地区的病斑却为灰白色[2]。在纹枯病发病后期,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病斑可能会连接起来,在发病的时候叶子的颜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绿色变为黄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光合作用,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危害。纹枯病发病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以及枯白穗发生期,纹枯病的产生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小麦产量的递减程度随纹枯病严重程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1.2 小麦锈病
1.2.1 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可以分为叶锈病与条锈病,两种锈病对小麦影响的部位不同。小麦锈病大多在春天出现,由于小麦大范围种植,春季受越冬菌量以及降水量的影响,越冬菌量增多,降水量增多,导致小麦锈病的出现。小麦锈病的发生主要受病原、植株状态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
1.2.2 发病特点
经过调查分析,小麦条锈病的发作时间主要在四月,四月份降水比较频繁,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大,外来菌源大量产生甚至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范围扩散,对小麦生长产生了严重影响。但是叶锈病一般出现在五月,小麦锈病发生之后蒸腾作用严重,小麦在成长过程中会损失大量的水分,光合作用效果也会随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在不同种类的小麦锈病中,条锈病对小麦的损害程度最大,一旦条锈病产生,小麦的产量就会大幅度锐减。
1.3 小麦白粉病
1.3.1 发病条件
小麦白粉病内的病菌主要是专性寄生菌,专性寄生菌只可以在活的植物上生存,主要出现在早春时节[3]。在早春时节,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病菌不断产生并且出现了扩散现象,当空气温度达到15~20℃时,白粉病就会出现甚至威胁小麦的成长。
1.3.2 发病特点
小麦白粉病从产生起就会对小麦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器官造成不利影响,使小麦产量锐减。小麦白粉病在出现时,呈白灰色的霉点出现在叶面上,甚至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白灰色霉点逐渐转变为椭圆形白色霉斑。小麦白粉病主要会对叶面造成危害,严重时危及叶鞘以及穗部[4]。近看叶面,霉斑表面会产生白粉,这些白粉实质上就是分生孢子,通过风力作用产生扩散进而危害其他区域的小麦。在小麦白粉病出现后期,霉层的颜色就会发生改变,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小麦白粉病在早春时节发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始发期、普发期、盛发期和终止期。小麦白粉病产生的最适宜温度为16~22℃,当温度低于12℃时小麦白粉病的产生速度比较缓慢发病,小麦白粉病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当种植地区的相对湿度超过75%,小麦白粉病的扩散速度比较快,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降水量增大的影响,小麦表面的分生孢子会被冲刷掉,在一定程度减小了小麦白粉病菌的扩散幅度。倘若农民在小麦成长过程中使用过多的化肥,会造成小麦贪青的现象。
1.4 小麦赤霉病
1.4.1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与其他病害不同,它主要属于气候型病害,只有在高温高寒地区小麦赤霉病才会产生。经过研究发现,小麦赤霉病最适宜生存环境温度为25℃。当种植区域中的病残体菌量过多时,小麦赤霉病就会产生甚至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危害,小麦成长的时间延长,尤其是不耐肥的小麦品种发病更加严重。小麦赤霉病的频发受地势的影响,当种植区域地势比较低洼时,可能会出现排水不畅的现象,土壤中过多的水分导致土壤黏重。当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时,小麦赤霉病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当降雨量超过 50 mm,小麦赤霉病暴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质量与产量。当小麦赤霉病暴发时,小麦可能会出现苗枯、 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小麦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小麦大批量的死亡。
1.4.2 发病特点
当小麦赤霉病暴发时,小麦枯苗会产生部分霉状物,呈赤色;在赤霉病发生的后期,小麦枯苗上便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大量的病菌子囊壳出现,分布十分密集,倘若用水触摸,便会感觉有明显的突起。小麦赤霉病的病菌不仅可以覆盖在小麦上,还可以依附其他农作物生存。冬季过去之后,病菌通过风力作用进行大范围的传播[5]。在开花过程中,小麦容易受赤霉病菌的影响。虽然当小麦穗出现之后赤霉病菌对小麦的危害程度就会减小,但是由于风力的作用赤霉病菌的存在会危害其他农作物的生长,赤霉病菌的存在对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具有不利影响,它不仅可以通过风力传播,还可以通过雨水进行传播。赤霉病菌主要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当种植区域的温度超过7℃并且土壤中的含水量不少于50%时,赤霉病菌会形成壳;当外界环境的温度超过15℃,赤霉病菌就会形成传播子囊孢子。赤霉病菌受降水量的影响,在当地降水量不断增加时,子囊孢子会在短时间内成熟,并且受环境影响,病毒覆盖在花药上面,种植区域会出现大量的赤霉病菌,不利于小麦的健康成长。
2 小麦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避免纹枯病并对小麦产量以及质量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农民需要根据其发病条件进行防治,在自身控病基础上加强对早期早春时节以及拔节期纵向轻染防治的重视。首先,农民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手段,在物理防治过程中,农民需要在选择种子的过程中选择抗病品种的小麦,在合适的时期进行播种,在播种开始之前控制小麦数量。其次,在小麦成长过程中,农民需要定期进行施肥,加强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关注,在施肥过程中选择有机肥以及农家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改善种植环境[6]。农民在浇水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小麦生长密度,避免小麦分布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另外,农民在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比例的适乐时、苯醚甲环唑以及戊唑醇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在根源上减小纹枯病发生的可能性。在返青时期,农民可以利用烯唑醇、戊唑醇以及井冈霉素进行喷施,在喷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容易发生纹枯病的位置。
2.2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农民在对小麦锈病的治理过程中,理应在秋季播种时做好预防工作,在春季小麦成长时加强对小麦成长的监测,把握好种植与成长的关键环节,立足整体,重视细节,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手段保护小麦的健康成长。在物理防治过程中,农民在春季需要提前做好调查工作,充分了解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外界不良因素对小麦成长的负面影响,促进小麦的健康成长。倘若农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威胁小麦成长的关键因素,就需要从整体出发,做好早期防控工作,在小麦成长过程中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农民做好早期调查工作有利于减少自身的经济损失。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农民需要加强对小麦成长的监测,对可能发生病害的区域进行重点防控,充分利用一定比例粉锈宁乳油或者速保利可湿性粉剂,对水50kg喷雾。倘若病害比较严重,农民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在病叶率超过25%时,严重率超出10%时,需要根据病害严重程度使用不同比例的药剂,避免病害大范围扩散。
2.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过程中,农民可以首先从选择品种出发。在物理防治过程中,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对小麦白粉病的了解,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在选择好的区域内进行种植。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还可以保护小麦成长的产量与质量[7]。另外,在种植过程中,农民需要根据品种选择有机肥,而且应该适当使用氮磷钾肥,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农民在浇水过程中需要根据小麦的成长情况,才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农民在种植小麦之前利用一定比例的烯唑 醇以及戊唑醇对小麦种子进行化学药剂的处理。另外,农民需要在小麦拔节期加强对其的重视,由于拔节期是白粉病易发期,最好的防治办法就是利用一定比例的烯唑醇、腈菌唑以及 三唑酮对水均匀喷施。特别当农民选择的小麦品种抗病能力较弱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可能性增加,农民此时可以根据小麦的具体成长情况使用杀虫剂,消除小麦白粉病的同时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确保小麦的健康成长,提升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2.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在小麦发生赤霉病时,农民应该以预防为主,加大对小麦成长的保护力度重视。在物理防治。过程中,农民应该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从根源上进行预防。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农民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小麦种植过于密集或者过于分散。为了避免赤霉菌危害小麦生长,农民需要加深对赤霉病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发病特点与发病条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农民不仅需要加强对小麦成长的重视,还需要注重合理排灌,减少渍涝害,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多,进而影响小麦的成长[8]。农民可以通过深耕可以在不影响小麦成长的条件下对小麦茬进行处理,另外在种植过程中,农民需要确定合适的播种时期,并且选择有机肥。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农民在种植之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石灰水中,不仅可以消除小麦品种依附的病菌,还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农民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在液体菌剂45ml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之后,充分搅拌种子和药剂进行,等到种子晾干之后再开始播种。在小麦始花期时,倘若种植区域出现了连续降雨,那么农民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施药,对于严重感病品种,需要多次施药。农民需要利用一定比例的氰烯菌酯悬乳剂、戊唑· 咪鲜胺等复配制剂交替使用。
3 结语
在小麦种植与成长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手段,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手段,通过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小麦病害产生的可能性。在许多地区,农民无法深入了解小麦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病害种类,对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对此,农民需要利用各种学习渠道加强对种植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中,发挥专业知识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