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2022-12-27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任沛媛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 任沛媛
生态环境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往生态环境保护并未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部分企业在没有足够法律和规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选择了以牺牲环境健康为代价进行森林的大面积开采和污染物的大肆排放,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发生了改变,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优化和保护的重要性,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随之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对象。由此可见,对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生态环境存在的基本问题和成因
(一)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
虽然在新时期我国加强了环境工程建设,但由于在生态保护方面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中以历史遗留问题最为严重,且这一负面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地持续。如:沙漠化使面积扩展、森林植被大范围枯竭等,导致森林生态功能的衰退,为后续环境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想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已知生态环境的持续衰退就必须从核心入手,在不断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加强对沙化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
(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导致水土流失出现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所占比例较大。在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下,降水无法在有效时间内被土地消纳,就会出现顺流而下的现象,持续的对仅存的土壤进行冲刷,最终导致土壤被持续地带进河流中。不仅会导致当地土地面积大范围缩小,还会对河流水质造成负面影响,诱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现象的出现。而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则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农业种植方面所采取的种植方式和技术,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与不合理问题,导致土壤出现松散、土质下降等多种问题。其次,森林树木的大肆砍伐,导致土壤结构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也同样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出现,造成较大的自然危害。
(三)水患灾害
导致水患灾害出现的原因相对较多,经过分析与整合,对此展开研究。第一,气候原因。我国属于多季风性气候,东部地区受到气候的影响,降雨量相对较大。随着季节的更迭,降水量的变化幅度也会随之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东部地区呈现出降水量一年多一年少的特点,为洪水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锋面降雨。锋面降雨是导致水患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其核心在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性。在南方地区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碰撞下,锋面降雨现象则会出现,大大提升了水患灾害的出现概率。第三,削峰补枯作用减弱。植物中通常都会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保障植物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更好地生长。同时还能够形成削峰补枯作用,降低水患灾害的出现概率。但随着工厂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放在了森林数目上,导致森林开发过于严重,超过了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降低了削峰补枯作用,最终导致了水患灾害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第四,全球气候变暖。近些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在逐渐提升,致使温度高居不下,极大地加速了冰川融化的速度,成为导致水患灾害出现的一个因素。
(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愈发脆弱
生物的多样性,为生态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极为可靠的支持能力。但在近些年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却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这为我国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构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力,不利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的构建。而这一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类的大肆捕杀。珍稀动物的皮毛、肉等在市场上时有出现。部分偷猎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选择了加大对珍稀动物的捕杀力度,导致翠鸟、海豚等动物越来越少的出现,甚至具有走向灭亡的趋势。极大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导致因自然生态系统过于脆弱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陆续出现。其二,农业农药的使用。昆虫可分为益虫和害虫。益虫能够帮助大自然更好地进行生态调节,提升农作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安全性。而害虫则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极大地威胁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二、环境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的异同点
环境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之间有着诸多的互通之处,核心目的都是在于改善生态环境,为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力量。从建设原理的角度看,二者都涉及了生态学和工程学方面的内容,能够实现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抑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力量。除此之外,环境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工程建设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首先,环境工程建设更为看重对末端问题的处理,其在建设周期、建设效果呈现时间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而环境生态工程建设更为看重整个建设过程的推进,在生态环境中物质的循环、能量的循环等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生态环境整体化的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必然会存在着建设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问题。其次,环境工程建设能够吸纳对部分污染的有效处理,但却无法提升生态环境的防御性。也就是说,在污染问题再度出现时无法实现及时的抵制,不具备前瞻性。而环境生态工程建设在抑制水土流失、预防水患问题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特点。
三、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研究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雾霾、扬尘等问题的高频率出现会加大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进一步的伤害,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经过分析与整合,将从多个方面对导致雾霾、扬尘等问题出现的原因加以分析。第一,工程建设。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对城市建筑物建设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人们的需求和市场供给达到平衡,多个建设企业抓住契机加大了建设力度,在规模和效益上实现了有效提升。但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让土地开挖、旧楼爆破等多种施工行为增多,加剧了扬尘问题,使得空气中的粉尘大幅度增多,一旦出现恶劣气候,则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为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如诱发肺癌、支气管疾病等,负面作用相对较大。同时,施工场地运输车会连续进行施工材料的运输,如混凝土、沙子等。这些材料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泄露现象,则会导致部分污染物飘散在空气中,加剧雾霾现象,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第二,工厂建设和生产。在工厂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会产出大量废水,这些废水拥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性。如果未经科学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则会造成较大范围内水源污染现象的出现。且在河流与土壤的接触下,周围植物的健康也会受到威胁,出现大范围的枯萎死亡问题,不利于生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人类活动中,大多数的建设活动都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以荒地开发、湿地征用等类型的项目较多。首先,就荒地而言,并不是指单纯的植被生长较为稀疏的土地,本质上是指具备开发利用资质,但却并未真正投入使用的土地。荒地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植物种类,土壤营养也相对较高,具有较为活跃的生态体系,可见其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利用价值,这也使得以往荒地开发大多适用于农业领域与畜牧业领域。但随着新时期人们需求的增多,土地使用面积的不断缩小,部分荒地被破格用于广场娱乐建设或人们居住等用途上,大大降低了荒地的利用价值,还对荒地上原本存在的动物与植物形成了较大的破坏,打破了生态的平衡性。其次,就湿地而言,其是世界上三大自然生态资源之一,占地面积相对广阔。但由于湿地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相对较低,因此在养护方面并未得到良好的照顾,大多被应用于工程建设征用领域。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等污染物质,这些物质并未经过有效的处理就排放到了湿地当中,导致湿地受污染严重,在生态系统的多个方面出现了退化问题,对湿地中动物与植物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
四、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主要改善路径
(一)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环境工程建设不仅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可靠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健康性也有着较大帮助。因此,环境工程建设应当以为人类打造赖以生存的优质环境为核心,加强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研究,以合理开发能源和利用新型能源作为基础,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化解,为人们健康生活与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护。虽然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对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上依然存在着多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问题,对废物二次利用的力度相对较小,这对于减轻生态环境负担而言作用不大。此外,在垃圾处理不够恰当的情况下,多数垃圾在垃圾处理厂堆积,依然会对土壤、河流等造成不同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最终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构成威胁。所以,在环境工程建设中,应当对开发二次资源、提高综合利用率重视起来。首先,就水资源而言,城市应当建设高效的具备科学性的排污系统,并且设置相对应的雨水搜集系统,经过污水净化处理,将部分污染性较小的水加以净化,应用与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实现对水资源的利用价值的进一步提升,降低水源污染问题的出现概率。与此同时,相关单位还应当对水力发电重视起来,积极提高水力发电系统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积极开发更多的新型能源,降低对存在污染性能源的使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其次,就垃圾处理而言,应当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力度和监管力度,将这些废物转化为可以进行二次利用的新型能源,进而在降低其对周围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实现对垃圾堆积面积的有效缩小,实现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抑制,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资源。
(二)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构建防护系统
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优化,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和支持。因此,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应当被贯彻落实到环境工程建设的工作当中,通过多种方式构建森林环境保护系统,切实提升森林生态环境的优化速度。其一,相关单位应当加强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宣传工作实施力度,深入到城市和农村中,逐步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实现强化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的目的,为环境工程建设在新时期的顺利落实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其二,想要真正推动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利用环境工程建设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更多可靠的支持力量,还应当对构建防护系统重视起来。通过以实际情况作为基础,设立森林草原环境保护规章,一旦发现破坏森林草原植被的行为,及时依照相应规定予以惩罚,有效降低滥砍滥伐情况的出现概率,实现对生态功能衰退现象的有效抑制。其三,当地政府还应当积极落实中央有关政策,采取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辟相对应的举报和反馈渠道,进一步提高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力度,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化解人地矛盾,让非法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打压,为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依托。
(三)利用科技进步提高环境承载力,运用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的发展模式
人力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无法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情况的全方位监控与防护。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以科技进步为载体提高环境承载力,在防护地区布设多个监控区域,利用多种感应设备实现对生态保护环境内部情况的实时监控与数据收集,进而使相关研究人员可以更好都分析生态环境的调节需求,对环境工程建设方案加以调整,使其能够更为贴合实际,为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更多的依托力量。与此同时,运用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的发展模式,还能够实现对偷猎等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的有效捕捉,给不法分子以警醒,让稀有动物猎杀行为得到有效抑制,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达成对生态环境有效的保护目的。
(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患灾害
以上述表述可知,水患灾害的成因,大多在于工业的发展、污染物排放过多、削峰补枯作用减弱等,这些与人类活动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所以想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与健康发展,实现环境工程建设的有效性,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人类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经过分析与整合,对此展开研究。首先,针对发达地区工厂增多,导致碳排放等污染物增多的问题,可以采取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方式,增强环境净化的力度,减轻因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而导致的植被面积大范围缩小的现象,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其次,相关单位还应当加强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检测,在发现锋面降雨等现象后,及时采取相应的人为干预措施,降低自然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危害。同时不断进行植被面积的扩大,以保障水患灾害问题能够得到有效防治,实现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良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最后,在森林树木的砍伐方面,当地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所有进入森林砍伐的人员都经过严格审核,在获得相应的审批后开展相应的工作,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为环境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支持力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环境工程建设是我国非常重视的工作,对二者关系的有效维护,对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因此,相关单位应当在环境工程建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制定新的方案,让环境工程建设为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更多的可靠支持力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的高效构建。围绕实体环境以及污染破坏现状进行评价和检测,从而有效推动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