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要义

2022-12-27周文何雨晴

齐鲁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格局理论

周文,何雨晴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 200433)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重要论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20年第21期,第5页。。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明确提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2)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列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之一(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5版。。由此可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坚持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中国实践发展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最新成果,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一、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视角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7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5)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第4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典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

首先,生产关系新变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据。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了全球化生产进程,呈现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阶段,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制造业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促使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国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依靠两头在外的方式推进国际大循环发展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国通过出口商品积累了大量外汇,由原来的外汇短缺和国民储蓄短缺变为高外储和高储蓄。实践证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过高、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国内经济失衡等问题。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因此进行了深度调整,逆全球化浪潮日渐兴起,传统国际大循环明显弱化。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加剧,财富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处在全球价值链顶端位置攫取多数利润,发展中国家承受污染等环境问题但仅获得较低收益(6)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47-55页。。在国际环境空前复杂的情况下,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不稳定性加剧。在外部环境具有强烈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依赖国际大循环发展会加大我国经济潜在的风险。

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0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视角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国际大循环与国内大循环客观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顺应国内外生产关系新变化而提出的战略布局。

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新发展格局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发展战略安排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进步为标准,最终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综合考量我国分工体系以及技术发展水平,从而决定是应该采取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还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内需增长型发展战略。

经过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中国长期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两大奇迹”。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更加依赖国际大循环,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采取国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在这一发展时期,中国实现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断超越,先后超越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如今,中国经济正经历从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到开放引领世界经济的大转变,过去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虽然实现了经济赶超,但其自身的缺陷也在不断暴露,依靠国际大循环已经不能提供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驱动力。由此可以看到,在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兴起的时代,“两头在外”的外向型战略不仅难以快速提升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反而会制约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反观国内经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了有效供给,提高了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流通领域更加高效,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并伴随着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生产供给面来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如今中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消费需求面来看,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具有全世界规模最大、需求最多元的国内消费市场,并且国内需求仍具有强劲的潜力,可以说,实现依靠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在新的发展阶段,将经济发展战略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增长型经济体现出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新发展格局的阶段性特征。在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

二、新发展格局创造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格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扩展了政治经济学的涵义,不仅重视生产,而且突出了分配、交换、消费的作用。同时,新发展格局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一)扩展了政治经济学的涵义

政治经济学在诞生之初,研究的核心是财富生产。重商主义学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萌芽,其核心思想是真正地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因此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重商主义强调对财富的追求,在这样的政策与理论导向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建立、发展,主要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标志。17世纪,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研究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但核心依然是财富生产。以法国的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农业是财富之源;英国的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7)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66页。;直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阐述了经济学理论,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斯密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民财富的成因,提出了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形成了初步的劳动价值论,其后的大卫·李嘉图把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发扬光大,并进一步研究了财富的分配。

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经济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式诞生。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属于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是最根本的、最基础性的生产关系。而“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也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表明,“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0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提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5页。。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促进生产,“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25页。。同时,恩格斯还表明,“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样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尚待创造”(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28页。。

国民经济循环的本质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因此,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衔接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国内大循环不仅强调通过释放内需来消费社会最终产品,也意味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主要在国内大市场中运行,在国内形成完整的闭环,只有顺利完成这四个环节,才能进行下一个生产循环。国际大循环则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的循环,是比国内大循环范围更大、更为复杂的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生产,而且突出了分配、交换、消费的作用,使各个环节共同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展了政治经济学的涵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二)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西方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随着历史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市场经济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然秩序”,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使经济自动恢复平衡的作用,而政府的干预会破坏市场秩序,因此反对政府干预。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宣告“市场失灵”。于是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强调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运行,通过宏观调控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挽救了这场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国家干预论也失灵了,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重登历史舞台,再次回归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从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始终强调资源配置,核心标准是效率最大化,其最终目的是生产更多的财富,而没有关注分配、交换、消费的作用。

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封闭性,统得过多、过死,因此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计划经济的主体框架内逐渐引入市场调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历史上首次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一次飞跃。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页。,市场更加受到重视,其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认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进一步深化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政府与市场的辩证统一、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弥补了市场的弊端(15)周文、何雨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纵横》2020年第9期,第1-9+136页。。

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新发展格局不再把市场经济仅仅局限于资源配置这一工具理性的内涵,而是强调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共同构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既重视财富生产,又重视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正向反馈作用。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把市场经济的理解局限于强调资源配置,当我们跳出西方经济学的话语体系重新认识市场,就会发现市场其实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载体,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存在市场。因此,应该将市场看作是一种交换关系,即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16)周文、刘少阳:《全面理解和不断深化认识市场经济》,《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3期,第20-31页。。同时,市场也是一种调节机制,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分析,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市场,是连接生产、分配、消费的中心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17)刘国光主编:《现代市场经济实用知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页。。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发展格局从内涵上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

(三)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我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上走过一些弯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列宁认为:“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18)《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5-526页。列宁始终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但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几年后就被废除了,之后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走上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强烈计划性的苏联模式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历史证明,这种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导致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丧失活力和生机。

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理论根基是比较优势学说,即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二战后,美国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布局,推动了全球化的浪潮,也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要求发展中国家按照所谓的“比较优势”服务于发达国家(19)周文:《新中国70年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与新时代历史使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第3-13页。。发展中国家永远无法利用比较优势突破发展瓶颈成为高收入国家,更无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于是,后发国家被锁定在依附型经济陷阱中。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贸易,会导致我国的产业永远停滞于低端,在国际分工进而在分配中处于劣势。如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打破了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既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发展经验,也无法指导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国需要跳出西方国际经济学的话语陷阱,主动打造自己的国家竞争优势。

传统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构建独立的国内大循环,由于计划经济的封闭性,所以存在循环动力不足的问题。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倡导以国际分工为主要标准的国际大循环,国家经济高度依赖于全球市场,面临潜在的经济风险较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一方面发挥了比较优势,从而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国家本身的竞争优势,从而突破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的话语陷阱。新发展格局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其所蕴含的理论逻辑源于中国实践,是中国实践的理论升华;同时也吸纳了西方经济学中合理、有益的成分,是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0)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第4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特征。

第一,新发展格局更加重视生产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99页。生产是交换的前提条件,离开了生产的交换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还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调生产,把生产作为根本出发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首先,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次,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力,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才能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运行;最后,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第二,新发展格局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机统一的良性循环。从历史上来看,苏联模式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领域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活动都在指令性计划之下进行。这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单纯强调了生产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发展模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因而从长期来看会不断暴露出弊端。中国在吸取了苏联模式的教训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仅包括生产循环在国内的运行,还包括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流通,以及国内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形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体大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2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1日,第1版。。

第三,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开放型国际大循环。国际经济大循环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循环,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循环,需要在国内经济大循环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方面,我们需要扩大市场开放、完善开放格局、深化国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求链的国际循环之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积极与愿意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另一方面,在逐渐扩大的开放格局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显得更加重要。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7版。。我们既要通过国际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要发挥我国工业的体系优势和规模优势,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防范外部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我国经济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四,新发展格局是国内市场更加统一和畅通的经济大循环。第一,国内循环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与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有机衔接,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第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与世隔绝、走向封闭,更不是开改革开放的“倒车”,而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其与国际大循环更好的衔接,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供给质量、扩大内需潜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第三,以国内循环为主不是弱化而是可以更好地支撑国际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好国内大循环,才能更好地推动国际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第四,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主动作为和善于作为的表现。强化国内循环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国际商品与要素资源流入,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从而使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内国际双循环既可以避免对外过度依赖问题,实现自主自强,也可以突破仅仅依靠国内循环的局限性,有利于使国内大循环的成果走向世界,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新发展格局是具有大国特征的长期性发展战略。新发展格局不是“出口转内销”等短期应急举措,而是党和国家立足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的发展战略。一是体现大国特征。从综合国力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互联网大国、消费大国。从发展潜力来看,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我国具有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二是中国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就被称为“世界工厂”。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潜力不断提升,中国正由世界最大的工业品供应国逐渐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无论是从生产角度还是消费角度,中国都有足够大的内生动能。三是双循环有助于打造内需市场的整体性,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克服经济的波动性。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占据重要的国际地位,保持国内大循环畅通,不仅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长远发展战略,也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障我国经济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第六,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具有有机统一性。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指导原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成型、成熟,最关键的就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价值指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定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依据。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前提条件。可以说,在尚未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前,我国并不具备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需要以整体的思维来看待这三者,而不能割裂。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实践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于,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有生命力。同时,政治经济学理论不仅应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使理论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有力推手,而且更应该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借鉴。

首先,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经济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并不断反哺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之锚(25)周文、何雨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逻辑》,《财经问题研究》2020年第4期,第12-19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而且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推进建设“一带一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取得发展奇迹的关键,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和磨难,并且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从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来看,经历了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创新、丰富理论,由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升,使市场经济理论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话语的束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我们党也不断地把新的理论付诸实践,使理论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体现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25-526页。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其二,政治经济学理论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结构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战略举措。在这三大战略举措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源动力,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5-77页。。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战略安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向标,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迫切要求。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我国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新的历史阶段的国家战略目标,并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学理论都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之举。通过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既统筹兼顾了发展与安全,有助于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增长,也体现出中国的大国风范。我国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定地朝着国家战略目标前进,不断创新理论,使理论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有力推手。

其三,新发展格局为发展中国家崛起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崛起,打破中心与外围的壁垒,既要融入现代世界体系,又要做到开放不依附,做到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相统一。过去我国以“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关键技术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从长期来看,依赖国外技术会使我国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长期锁定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久而久之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会越拉越大,造成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困局。我国已经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只有依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内生动力,为国际大循环提供竞争优势,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把满足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了激励出口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是个别国家可逆转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既要靠自身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利,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人口规模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比较优势。当今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入全球经济,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29)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第2版。处理好发展与安全、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格局理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