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共享视野下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热潮及发展趋势

2022-12-27叶小琴李小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讲座学术学院

叶小琴,李小艳

(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与民族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引言

讲座一词最初的内涵及外延却与如今有着很大的差别。“讲座”几乎是与大学同时诞生的,最早的讲座,是指大学或者其他比较有名望的教育机构中一种常设性的学术职位,通常是由一些有威望的教授来担任,所以在早期,“讲座”几乎就等于教授席位。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下,讲座是作为一种基层学术组织而存在的,与现今高校最小的学术组织“系”类似。而19世纪德国大学德国大学的讲座制度最具典型性,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以及亚洲、拉美等地区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曾受其影响。①(1)①譬如亚洲的日本,各国立研究性大学的最小单位是讲座。讲座由讲座主持人教授负责,讲座基本上是一个进行研究活动和组织知识并向本科生、研究生传授既定知识的最小单位。日本这种讲座制度对于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譬如台湾大学的考古人类学系,最初便是“讲座”的形式存在的。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逐渐兴起, 高校讲座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在传统讲座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现代高等教育“学科制”语境下,高校讲座不再是对高校研究与教学起主导作用的固化的基层学术组织,而是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方式而存在的,是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讲座意味着在专门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之外所获得的一种额外的知识养分,被称为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讲座更因其内容上的多元性、知识上的前瞻性、讲演群体的特殊性、形式上的开放性,因而更能够给高校师生带来学术和思想上的启迪,所以高校讲座通常可与“学术讲座”划等号。可以说,学术讲座既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术讲座作为高校知识生产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一、疫情期间高校在线学术讲座发展概况

应当说,作为一种知识,高校学术讲座天然具有可分享性。换言之,高校学术讲座原则上应当是对任何人开放的,无论是对高校内部的所有师生,还是对高校外部的社会人士而言,只要具有足够的兴趣,都可以获得自由聆听的机会。不过由于现实多种因素的制约,迄今为止,高校学术讲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校内师生居多。从高校知识生产的本质以及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等方面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尽管也有少数高校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将本校部分学术讲座资源向社会公众完全免费且无障碍开放,譬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一直以来都有举办公益性质的在线讲座的传统。但从总体上而言,高校学术讲座作为一种理论上的公共资源并未得到完全充分利用,如高校讲座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种类不够丰富,宣传力度不够等,此外也并非所有高校的学术讲座最终都很好的实现了成果转化从而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被社会所充分利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席卷全球,不仅给全球社会经济社会各方面造成极大影响,极度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仅从教育方面而言,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数以亿计的学生被迫停课。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现实困难,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相关文件精神,全国范围内很快掀起了一股在线教学的热潮。对于高校而言,除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堂教学外,开展在线学术讲座也是高校区别与中小学的一大特色。高校改变传统讲座形式举办在线学术讲座,最初多属不得已而为之举,这却使得广大高校师生乃至大量社会人士足不出户便可获得学术饕餮盛宴。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景象。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热潮”进行学术性总结,并从中获得某些有益启示。但囿于原始数据获取条件的限制,本文仅无意于对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的各种详细数据进行详细统计。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便是疫情期间到底有多少高校举办过在线学术讲座?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尤其是在2月至7月疫情暴发的最初几个月里,全国范围内至少有100所以上的高校曾举办过在线学术讲座。①(2)①据微信公众号“高校讲座”统计数据称,自2020年6月以来,在线学术讲座覆盖了近400所高校。在查找、整理在线学术讲座数据时,已穷尽该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所有讲座信息,并且查阅了大量其他类似公众号,同时通过高校官网、相关讲座发布网、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查询,得出的结论与该数据相去甚远。故对于该数据,笔者认为可能是统计范围及统计方式不同,该数据应当包括了高校人文社科之外其他学科的讲座。但对于该数据,笔者目前仍持保留意见。在100余所高校中,有82所高校举办过具有至少三场以上的专题性的“系列讲座”,其他则属于举办过一两场零散性质的讲座。在82所举办过系列讲座的高校中,其中有46所高校在其系列讲座名称的基础之上专门增加了“云端讲座”“空中讲座”“云讲座”“在线讲座”等类似字样。在100余所举办在线学术讲座的高校中,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是以所属二级学院或机构名义举办在线学术讲座的,所以在2月至7月约半年的时间内,上述各高校事实上至少为全社会带来了数千场免费在线学术讲座。

从时间上看,据笔者目前已搜集的在线讲座资料,最早举办人文社科类在线学术讲座的高校似为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太炎云讲堂”系列线上学术讲座于2020年2月13日开讲,第一场为郭洪雷主讲的“‘道具树’下的汪曾祺”。2020年2月28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了“新冠疫情下的国家与社会线上系列”系列讲座,这或为全国高校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个系列在线学术讲座,第一场为顾海主讲的“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防控治理机制的思考”。在此之后,全国各地的高校陆续加入举办在线学术讲座的行列,而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在线学术讲座的风潮则是在4月份以后,尤其以5、6、7月份分布最为集中。

从空间上看,上述在线学术讲座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均有分布,其中以上海、北京、广州、广东、福建、江苏、浙江、陕西、河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区分布比较集中,但广西、甘肃、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区也有较多分布。青海、海南、西藏等省区则相对较少。

从讲座主题上看,涉及新冠疫情、人类瘟疫、人类灾难、人类环境等主题是出现较早且分布较多的内容,譬如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新冠疫情下的国家与社会”“疫情下的全球与中国”系列讲座,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新冠病毒和疾病”系列讲座;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战‘疫’下企业担当与应变:中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系列讲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2020年全球抗疫复工劳动关系”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战‘疫’系列教师研修公益讲座;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上的瘟疫与国家医疗体系建设”系列讲座;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践学术交流会”系列讲座;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抗击疫情: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系列讲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医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与社会”系列讲座;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科学抗疫·健康赋能”系列公益讲座。有关论文写作与发表、项目申报等主题也出现较早,譬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指南箴·学术写作云讲坛”,上海交通大学MPA“2020年《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系列讲座;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科学研究方法系列培训(2020)”等系列讲座。此外其他学校所举办的系列在线学术讲座中也多有涉及论文写作与发表等相关讲座。此外,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并以在校学术讲座的形式体现了出来,譬如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相思湖创新创业线上大讲堂”系列讲座,山东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系列讲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在线学术系列讲座中,有几个影响较大的因素,譬如费孝通诞辰110周年,韦伯逝世100周年以及部分学校校庆及其二级学院的院庆,因此出现了一些具有纪念性质的系列讲座。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还围绕民法典颁布这一事件举办了相关系列讲座,如武汉大学法学院“迈进法治新时代·武汉大学民法典大讲坛”系列讲座,广东财经大学民法典系列讲座,新疆大学法学院“庆祝新疆大学法科教育恢复四十周年暨‘多学科视角下的《民法典》解读’”系列讲座。

从讲座平台上看,上述在线学术讲座所使用的网络平台中,腾讯会议、哔哩哔哩、Zoom、钉钉是此次在线学术讲座利用最多的四大网络平台。其中,钉钉是疫情期间最早承载在线学术讲座的平台。相较于其他三大平台,腾讯会议于2019年12月底推出,是最晚创建的网络平台,但其在疫情期间却是使用最多的在线学术讲座平台。除此之外,雨课堂、小鹅通、搜狐视频、央视频、抖音、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百度App等主流媒体作为上述在线讲座的重要网络平台,在此次全国性的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热潮中无疑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知识共享进程中高校在线学术讲座再审视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它与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等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完整体系[1]。从构成维度来看,知识共享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的主体,知识共享的对象;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共享的氛围等几大要素。具体而言,知识共享的主体包括知识个体、知识团队、知识组织(包括虚拟知识组织);知识共享的对象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共享的手段包括相应的方法、工具、技术;知识共享的氛围则包括相关的信任机制、公平机制、创新机制[2]。

在高校在线学术讲座这一具体知识共享进程中,从共享主体上讲主要涉及讲座人、观众、高校等三方。具体而言,讲座人也就是知识贡献者,观众则是知识接受者,高校则是在在线学术讲座这一知识共享进程中作为知识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而存在的。而知识共享的完成则依赖于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转移。①(3)①知识转化SECI模型只是描述了知识行为较为简单的形式,一般发生在个体知识共享中,在较为复杂的知识共享中,则主要表现为知识转移。在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中,知识转化有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知识社会化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外化即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组合化即知识从显性到显性的过程,知识的内化则是知识从显性到隐性的过程[3]。简单而论,知识社会化更多强调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般的体验。知识外化则是借助显性化的语言、概念等明确的表达出来,比如借助类比、隐喻、概念、模型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组合化就是利用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者数字符号等,使得那些显性表现的概念组合化、系统化,强调的是一种知识的整合。知识内化则是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知识接受者通过吸收、消化,最终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

所以在此次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热潮中,作为知识贡献者的讲座人将自己存储在脑中的经过整理、检查和明晰化的知识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知识接受者(即知识交流),而作为知识接受者的观众则在知识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上,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积淀、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作为知识贡献者的讲座人,将自己所掌握的隐性知识通过在线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给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广大观众,观众通过观看讲座具体内容,包括观察讲座人的身体语言,同时利用在线网络平台提供的交流功能与讲座人进行互动,从而将讲座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单就一场讲座而言,这就是一次知识转化的整个过程。

但知识转化远非如此简单的线性化过程,它实际上一种螺旋式的过程,这种螺旋式过程只有在复杂多向循环回路中才会产生团队知识、组织知识,才会发生知识的转移,实现从个体知识到组织知识的升华,从而使组织知识共享得以实现。所以在知识共享进程中,知识管理者是更为关键的角色。针对此次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热潮而言,高校的角色是重要且关键的,作为中观层面的知识管理,高校对于知识共享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及其由此形成的网络,譬如共享知识的来源、积累、交流以及对共享知识的应用等,简单来说就是对内容、人、技术的综合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对在线学术讲座这一知识共享活动的管理首先体现在讲座知识来源问题的解决,简单来说就是讲座内容的确定,也就是系列讲座主题的确立。上文已经述及,在此次在线学术讲座热潮中,很大一部分高校不约而同地首先选择了以“新冠疫情”和“学术研究”为关键词确立系列讲座的主题,不仅是对“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快速响应,更体现了高校对其应有社会责任的承担。除此之外还有围绕费孝通诞辰110周年,韦伯逝世100周年、民法典颁布以及部分学校校庆及其二级学院的院庆等重大事件所确立的系列讲座主题,可以说在此次讲座热潮中是颇为显眼的。在讲座知识来源问题之下,其实隐含了对于“人”的因素的重视,譬如高校系列讲座所聘请的讲座人,都是某一领域学有所长的人,尤其是在某一领域内具有权威性但在线下学术讲座中鲜有机会直接接触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讲座对于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广大观众尤其是高校师生而言,除了讲座内容本身,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知识接受者而言同样充满了人格魅力,所以最终收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随后的互动环节大多效果很好。而在线学术讲座举办高校的主持人及其他管理人员对于校内校外观众都做到了无差别化对待。这一切,正是作为知识共享手段的策略、工具和技术所带来的。作为知识共享的管理者,很多高校都注意到了讲座海报的宣传作用,并且大多都注重运用官方网站、官方账号对即将举办的在线学术讲座的预告。

在此次讲座热潮中,某些高校以及某些现象应当说是特别值得提及的,譬如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走进中学”系列云讲座;陕西师范大学“与中学生谈经典”系列公益讲座。上述高校的在线学术讲座除了关注大学生,也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学生群体,集中体现了知名高校的社会担当。从高校招生的角度而言,这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于高校自身发展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宁夏大学、吉首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四所中西部地区高校举办了“四校民族学联合讲堂”系列讲座,新疆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云学术交流”系列讲座;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还举办了“博峰讲堂系列报告”“昆仑名师讲坛”系列讲座。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率先于2020年3月21日开启了系列讲座,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税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学院则紧随其后陆续开启了在线系列讲座,从疫情大暴发到疫情有所缓解再到如今,新疆财经大学各学院一直坚持线上或“线上+线下”的模式。应当说,这在西部地区高校的知识共享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在此次讲座热潮中,全国各地高校所举办的在线学术讲座绝大多数是对外开放的,但为了维护正常的秩序,多数高校会设置密码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有的高校会选择新建QQ群或微信群,在每场讲座开讲前夕再将密码在群内公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事实上的“学习社区”,实际上在这些QQ群或微信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以及文化爱好者利用这一平台,或分享各大高校的在线讲座信息,或互相之间交流、探讨学术性问题,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建立这些群的高校及其管理人员也就事实上成了这些学习社区以及学习共同体的管理者。

部分尚未举办在线学术讲座的高校,也十分注重对在线学术讲座资源的利用,并通过互联网手段对这一资源进行管理。譬如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学院的名义在其官网转发了2020年6月23日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7月3日-7月10日之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举办的相关在线学术讲座。该校师生中到底最终有多少人基于学院所提供的信息而观看了相关在线学术讲座,鉴于数据获取上的不易,目前已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但笔者以为作为管理者,外国语学院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会将上述资讯传达至全院师生并督促其准时观看。

三、高校在线学术讲座走向“常态化”面临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世界、全人类的负面影响是极为重大的,但无疑也在客观上催生很多具有正向意义的重大变化。不得不承认,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促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的热潮,也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线教育的加速发展,甚至极有可能将催生新的教育生态。因为“虽然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是特殊时期的应变之举,但社会机构协同参与的在线教育具有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等优势,为疫情后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育个性化与规模化难以兼顾等未来教育发展难题提供了基础,值得大力发展。”[4]笔者以为,与一般意义上的在线教学相比,在线学术讲座(包括在线学术会议),两者在内容上具有更强的前沿性,更能体现知识的共享性、公益性特征①。(4)①在线学术讲座、在线学术会议、在线教学可以说是2020年最耀眼的三大“新鲜”事物。从广义上讲,三者都可以划入“在线教学”的范畴,但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三者还是有所不同的。譬如,据教育部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情况的统计,“截至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课程,其中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验课;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开设课程覆盖本科理、工、农、医、经、管、法、文、史、哲、艺、教全部12个学科门类。课程类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多种类别,授课模式有直播课、录播课、慕课、远程指导等多种形态。”很显然,这里的“在线教学”是不包含在线学术讲座和在线学术会议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否听讲座、听什么样的讲座、在什么时间听讲座,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在线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在线教学的有益补充。总而言之,全国高校通过组织和举办系列在线学术讲座,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担当,也留下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譬如跨区域的校际教育合作问题、高校在中小学人文素养提升的角色问题、高校在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选择中的作用问题等等,都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不过,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即后疫情时代高校在线学术讲座能否实现常态化?这应当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疑问,因为上述高校在线讲座几乎是完全免费的,对于举办高校而言耗费了不少成本但却鲜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回报。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高校在线学术讲座将何以为继?对于这个疑问,应当说一时之间是难以做出圆满回答的。从知识共享的角度而言,这就是知识共享所面临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从新近的情形来看,2020年8月至今,仍然有不少高校坚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免费对外开放的系列在线学术讲座,讲座内容也更加多元化。讲座预告信息一般由高校官网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则是集中发布相关信息的重要平台。自疫情暴发以来,新增了大量发布在线学术讲座的微信公众号,它们有的是最新注册的,有的则是由其他改名而来。到了2022年,上述微信公众号有不少目前已停更,或者转向其他领域。只有诸如“云端讲座”“北大清华讲座”“高校讲座”“学术化讲座”“名校高端讲座”“讲座图书馆”等微信公众号至今依然保持更新。其中“云端讲座”“北大清华讲座”“学术讲座”等发布的讲座信息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北大清华讲座”是存在了十年以上的微信公众号,目前负责发布北京地区的高校讲座信息,“云端讲座”则负责北京以外的地区。然而总的来看,很大一部分高校在2020年下半年疫情相对缓和后,其在线学术讲座便逐渐由“线上”转为了“线下”,而不再对全社会免费分享,目前来看能够持续、稳定、高效提供在线学术讲座资源分享的仍然还是以“双一流”高校中的一部分高校居多。

不过,疫情结束彻底结束之后,“高校在线学术讲座”要变成一个常存常新的事物,并且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可持续性的高质量的学术知识共享,必须要克服一系列知识共享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从知识贡献者的角度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贡献者的知识分享意愿和分享能力。每个人都存在着“知识盈余”,每个人都不缺乏知识分享的潜在意愿,但如何保证知识贡献者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知识分享,这就涉及知识分享的意愿和知识分享的能力问题。从知识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在线学术讲座作为一个新事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师生而言,在线学术讲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个性化学习的新平台,使得他们与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接触的机会远远超过了从前,因而增加了知识获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譬如知识接受者能否真正实现在线学术讲座内容的完全个性化选择,知识接受者与知识贡献者之间能否实现完全自由的双向交流,知识接受者如何将知识贡献者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从知识共享手段的角度来说,腾讯会议、哔哩哔哩、Zoom、钉钉等软件成为了此次在线学术讲座最主要的平台,共同构成了在线学术讲座得以“在线”的大前提。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各大平台网络承载量的不足,因为同时在线人数过多而导致网络卡顿、延迟现象。除此之外,上述知识共享平台所承载的大量学术讲座内容信息如何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知识产权拥有方,以及如何将在线学术讲座本身各种数据作为一种大数据以恰当的形式予以公开并充分利用,这些都需要加强知识共享平台与知识产权拥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深度合作。

从知识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作为中观层面的知识管理者,高校通过组织和举办系列在线学术讲座,可谓获益良多,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而言,在线学术讲座极大地缩小了其与东部地区高校之间因为资源差异造成的“信息鸿沟”,许多优秀的知识内容与资源通过互联网被无差别的传播给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师生,中西部地区高校也在延请许多高水平知名专家、学者过程中与他们形成了良性互动,成为其未来知识管理进程中潜在的知识共享者。不过在很大层面上,在线学术讲座这一形式只是给中西部地区高校缩小与东部地区高校差距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囿于高线自身资源等现实因素,中西部地区高校仍然面临着缺少具有持续且稳定分享意愿和分享能力的知识共享者的境况。此外,所有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实现在线学术讲座资源的有效整合,从此次情形来看,一些高校的部分讲座与其他高校出现了雷同,高校所组织和举办的在线学术讲座在时间上常常也互相冲突。这些问题在传统学术讲座形式下几乎不会显现出来,但反而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在线学术讲座,对于讲座内容的独特性、多元性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因为这正是在线学术讲座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如何兼顾讲座内容的专业化与通俗化,如何保证讲座举办资讯的有效传播,以及如何保证讲座资源的转化利用,也是高校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相比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线学术讲座能否实现常态化,最大的障碍还是在于知识管理者以及知识贡献者、知识接受者对于“在线”观念的适应问题,这实际上是在线学术讲座更为深刻的制约因素,可以说,“在线”观念是“知识分享”观念的前提,只有这两个前提满足了,在线学术讲座才具有实现常态化的可能。

作为更加宏观层面的知识管理者,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在疫情暴发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提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陆续制定了《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等相关规范性文件。正是在这一号召之下,在线学术讲座与在线课堂教学、在线学术会议等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事物,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最终都要落脚到体制机制建设的层面,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对于知识共享活动的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竞争机制、公平机制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由此形成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与氛围。从目前来看,由教育部主导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要以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等“四大讲堂”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四大关键突破”,这正体现了对于教育、学术资源的一种整合性思维,应当说这对于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的未来发展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总的来说,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在线学术讲座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如何平衡高校在线学术讲座在进一步公益化,多元化与学术讲座知识产权明晰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促进高校与网络平台及其互联网企业之间就包括在线学术讲座在内的在线教育资源的融通性开发,如何确保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的知识创新与知识转化,如何针对在线学术讲座的特殊性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政策,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要在在线教育教学方面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范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改革方案,以“学习革命”推出“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5]!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初步构建”①(5)①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9月25日。的大环境下实现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四、结论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至少对于一部分高校而言,疫情彻底结束后,“在线学术讲座”这一形式或将长期保持,因为对于这部分高校而言本身就有这样一种传统,在现今的技术支持下必然持续下去。鉴于高校在线学术讲座面临的困境较多,笔者认为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整合高校在线学术讲座资源,以及如何吸引大学生和社会大众获得自己想要的讲座内容并有所收获。可以说,只有具备了优质且方便获取的资源,才能得到大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青睐。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着手建立一个集预告信息发布、在线观看讲座、在线交流互动的高校在线学术讲座综合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讲座视频回放、讲座文字版摘要、主讲人简介及关联学术信息,以及针对受众的精准推送、偏好设置、大数据统计等功能。需要强调的是,各大高校的在线学术讲座资源整合在这一平台之内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该平台应当承担讲座内容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审核与把关职责,以此促进高校在线学术讲座健康、持续、稳定、优质、高效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在线学术讲座进一步便利了大学生和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的途径,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引领知识共享的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各界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未来知识的获取将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将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教育的发展将使知识的创造更加普及。”[6]

猜你喜欢

讲座学术学院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