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轮复习下家国情怀与主题教学结合的尝试
——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主题为例

2022-12-27湖南严芳红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城中华民族民族

湖南 严芳红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对家国情怀的要求是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人文追求要求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归属感和责任使命感,价值关怀要求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社会进步为使命。近年来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一线教师与专家逐步探索出了与部编版教材体系相契合的主题教学形式。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有两个主题:一是民族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二是国家关系(友好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如何在二轮复习的主题教学过程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本文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一主题为例略作探讨。

一、以提纲引导学生掌握与主题相关的基础史实

教材中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当代民族区域自治、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都是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相关的史实,内容较多。笔者通过设计一组课文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复习来完成:

(1)请找出古代中国从秦朝到清朝各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意义。

(2)归纳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原因、过程与意义。

(3)梳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历程。

这一环节中,需要针对学生自主复习中的疑惑点和误区进行适当地点拨,如:

中国:古代各朝管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或者从不同的地理方位去归纳,并可以归纳出因地制宜的特点,这是当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古代民族治理中汲取的政治智慧之一。

西方:中古时期的西方并未形成民族国家,也就没有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专制王权国家并不是真正的民族国家,忠于国家超过忠于宗教与国王才算有了真正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二、以典型材料拓展学生思维,落实教学主题与家国情怀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是笔者设计的本单元主题之一,也是要实现的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笔者分别设计了三组典型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华民族长城精神与近代西方的国家认同有较全面的认识。

1.第一组

小主题:古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家国情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中国的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教材第11 课详细介绍了古代各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少数民族的分布、处理少数民族与边疆治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措施。篇幅较长,史实相当丰富。从自主复习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基本都知道从边疆治理与发展、民族交融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归纳各时期民族政策的影响,于是选取三个典型的朝代(元、明、清),通过典型材料来加深学生对古代中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识。

材料一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据有中国,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辅弼之臣,率皆贤达,进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观。

——《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材料二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材料三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设置的思考拓展切入点如下:

结合教材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二中明太祖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朝前期为实现国家认同所做的努力。

在学生提炼出材料一观点(元朝不但统一全国且治国有方)并列举出相关史实后,教师作画龙点睛的归纳:亲身经历了元朝统治的汉族皇帝明太祖并未因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而否定、贬低元朝,反而高度肯定了元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贡献。

学生提炼了材料二的观点(元朝能统一全国是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灭亡是因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并列举了史实后,笔者进行了升华性的分析:明太祖认为,元之兴亡与统治者来自哪个民族并没有关系,从材料二可以体会到,在这片土地上只要能顺应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将这片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就值得认可,如果不能,则其统治就会被推翻。这里体现的也是各族同一的民族认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教材史实中归纳清朝前期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措施并进行点评,清朝的这些努力构建了一个各民族认同的国家体系。什么是认同呢?所谓“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层面:特定的某个民族可能消失,他们所融入的民族大家庭始终存在,于是出现了超越特定民族而始终存在的民族共同体的观念,这个民族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也并没有完全局限于王朝层面,王朝总是有兴有灭,而属于中华民族的政权却始终存在。于是出现了超越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观念。这个政治共同体就叫中国。王朝可能结束,中国却一直存在。而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由传统王朝转变而来的近现代主权国家终归是以中国的国号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多民族国家也由传统王朝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而现代中国继承了古代民族政策中的智慧,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将古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一步发展,使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通过这组材料的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观念已深深嵌入学生的脑海中。

2.第二组

小主题: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

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

材料一战国、秦朝、明朝长城图(见《中外历史纲要(上)》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

设置的思维拓展点如下:

①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我国古代治理长城内外地区的基本措施有哪些?(军事还击游牧民族的骚扰、和亲、修长城、设郡县、设军镇、屯戌、开放边境贸易如开设马市等)

②结合材料二思考中原王朝为何要修筑长城?长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思维引导】长城是因战争而筑:北方处于奴隶制生产阶段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抢夺中原的人口、土地、财产,破坏中原先进的封建农耕经济,使中原王朝的边疆不宁。因此长城是防御性工程,它为和平而生,肩负守护边疆的使命。

③如何看待长城内外的民族战争?

【思维引导】战争目的:对中原王朝来说,南下中原掠夺的少数民族显然是不正义之战,中原王朝则是正义之战。教师要强调:时至今日,当初南下中原掠夺的各少数民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故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但不可用侵略与反侵略来形容。

文明冲突:体现了奴隶制游牧文明与封建农耕文明的冲突。

战争影响:既是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融。

④结合中原政权在长城内外的治理措施思考:长城除了守护和平、守护边疆的军事使命,它还发挥了哪些作用?

【思维引导】政治:稳定边疆局势,从而巩固中原政权。

经济:屯戌开发边疆,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师点拨】长城从未阻隔各民族之间的交融,相反,长城沿线各族的杂居、和平时期长城沿线开放的边境贸易如马市等,这些都推动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同时,长城内外各民族不同的特色也融进了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了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⑤抗战时期,一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与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国歌中新的长城精神有哪些内涵?

【点拨升华】长城外游牧民族金戈铁马,长城内农耕民族内敛自修,各民族交融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中华民族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但中华民族也从来不害怕战争,面对外来侵犯也有能力以金戈铁马还击,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综上,结合国歌,学生脑海中古代狭隘的民族观上升到了近现代广义的中华民族观,局限于中原王朝防范游牧民族进攻的长城精神升华为近现代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长城精神,传承民族精神、服务于国家繁荣和民族强盛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3.第三组

小主题:近代西方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形成

家国情怀:维护民族、国家利益是各国国民的责任和义务,故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不能损害他族他国利益,要走和平发展与崛起道路。(这一主题可顺利过渡到本单元第二个主题:各国友好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一民族国家一般来说,现代民族国家是由居住于共同的地域、分享共同的利益和命运、拥有共同的政府和完整的主权、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意识的人们组成的独立的稳定的共同体。

——姚介厚等著《西欧文明》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和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材料三那时,天主教徒认为《圣经》必须用拉丁文写,用别的语言来翻译《圣经》是亵渎神圣的行为。我的祖上在英国时曾得到一部英文版的《圣经》……每次读《圣经》前,都会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还要派家里的一个孩子守在门口放哨,只要看到教会法庭的官吏走来,便立刻跑回家报信。

——[美]富兰克林等著《美利坚开国三杰书》

材料四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光荣的时刻已来临。

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

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

——法国国歌《马赛曲》

材料五19 世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民族主义盛行。那些近代国家在经济上为国民提供着自由大市场,在社会层面上为人们提高社会地位,在社会威望提供着各种提高途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密集,为了生存空间而进行的竞争更为激烈,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代表着安全、自由、强大和希望,民族国家的存在及强大,才能有效地抵御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不友好的力量,民族国家才能世代续存得到保障。

——李肇中《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设置的思维拓展点如下:

①根据材料一关于民族国家的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世纪的西欧没有民族国家?

思维引导:政治上没有完整的国家主权。(封君封臣制度使国家主权被层层分割;超国家势力天主教会使国家主权更加残缺不全)文化上没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天主教会控制下要求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语和拉丁文)

②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西欧出现了民族国家?

【思维引导】政治上:王权加强(削弱了割据势力)与宗教改革(使世俗权力高于教权)使国家主权完整。

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推动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形成。(民族语言:文艺复兴的传世巨著是用各国语言所撰写;《圣经》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宗教信仰上:宗教改革建立了本民族的教会。

民族意识上:法国大革命与启蒙思想的传播,如公民反专制暴政和外来侵略,国民已由效忠国王到效忠祖国、民族。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

而推动这一切出现的根本因素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欧民族国家意识的理解。

【思维引导】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国家意识进一步增强。

民族国家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运动。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增强国家实力,保障人民生活,同时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⑤根据第一组和第二组材料得出的认识分析古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趋势有何差异?

在学生归纳基础上教师引导升华过渡到本单元第二主题的复习教学:国家关系(友好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古代中国的民族与国家意识不侵犯他国利益,强调和平友好共处;近代西方强调为国家争夺利益,势必会侵犯他国利益引发矛盾和战争。

通过典型材料设计思维拓展点时,一定要围绕设定的教学主题以及家国情怀目标,问题设计切口要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才能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猜你喜欢

长城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守护长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