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几点思索

2022-12-27宁夏马开放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祥林嫂实用性创新性

宁夏 马开放

作文能全面、系统、综合地考查学生在语言文字、文学素养、个性化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是衡量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思考和体会的一把尺子。对学生来讲,作文的酝酿、生成一方面需要对文本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甄别、重组,并以此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动态性的写作过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行文安排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材料分析及语言整合等方面的实用性与创新性指导。

一、传统语文作文教学常态下的“瓶颈”有待突破

从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上来说,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写)”的从属地位上已经形成一种“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学”的授课模式。教师过于强调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却忽略了作文的内容同写作方法的有效结合。师生的“教”与“学”只是为了完成各自的单一性目标,教学互动形式僵化、过程简单、功利性明显、个性和情感的彰显缺乏——这些是传统语文教学常态下存在的“瓶颈”。其弊端表现为:

1.“套板式”教学模式落后,弱化了高中作文教学个性

传统高中作文教学观念一旦生成一套固定的作文模板或公式,就成为诸多一线教师们约定俗成的“万能贴”。这就导致教师在作文辅导过程中所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固定的,以致削弱了学生写作的激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

2.专注“高分作文”,曲解了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过程和目的是在有限时间内,用简洁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娴熟地驾驭常规方法和技巧来写作、提高考试分数才是硬道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授课方式对短期内提高分数无疑是一条捷径,但弊端在于功利性较强,学生难以有效、精准地处理实际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师生缺乏课堂有效互动,使得作文创作实用性和创新性弱化

“弟子不必不如师。”对于教学本身来讲,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就是彼此之间思想磨合、思路综合、情感融合的途径。目前在一些作文课上,教师没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写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很少去主动和教师沟通,概念性的生成较为容易,但是却难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贯串始终,导致写作举步维艰。

二、对作文教学中实用性提升的思索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评价和衡量有效教学价值的三维目标。高中作文写作目标落实的过程,就是满足内容翔实、主题鲜明,体现写作个体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功能的过程。因此,侧重提升作文实用性成为师生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作文实践过程中,教师就不同的文章类型进行情境式的导入,提倡开展作文写作专题讨论课,采用贴近社会、实用性较强的焦点和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文本立意的解读。在题目上做到标新立异,或者在内容上做到既有广度、深度,又有黏度的拓展,这都有利于学生明确作文的写作目标。

在写作中,学生还可以结合文章的特点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文体特征,进行仿写,这就是“结构解析法”。

例如,作为一篇书信体文章,林觉民在《与妻书》这封绝笔信中,渗透着对妻子的不舍和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的这种从家庭的“小我”上升至对国家、民族命运担忧的“无我”,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的一切才是个人的一切。文章语言长短句结合,感情真挚,感人肺腑。教师可以设置如下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医务人员,接受祖国的召唤,即将奔赴疫情防控区。在出发前,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

这个问题既切合当前疫情形势,要求写作的内容又和学过的林觉民《与妻书》的文体吻合。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习作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作文的实用性。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式教学结合文章结构解析法,有助于学生获取写作思路、活跃写作思维。不妨从不同角度开始不同类型的作文练习:议论文可以从逻辑入手,时评文可以从语言入手,漫画类作文可以从细节处入手,等等。在提高作文实用技巧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社会热点。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多名语文教师是市作协会员,在这些教师的带动下,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写作,文学氛围浓厚,写作热情高涨,为此学校成立了“兰亭文学社”和“芳草园”校报编辑部,定期开展演讲、辩论、征文写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借助校报和社团活动,全面打造提升学生文学创作素养,夯实学生写作基础,搭建高中大语文理论培养、写作生成、实践活动的平台,提升作文教学实用性,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涵育学生的爱国之情,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三、对作文教学中创新性提升的思索

语言文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品味和材料的选取上。师生不妨在文章的语言建构和材料铺设上多下功夫,做到料有量、言有味,读之如口留余香,回味无穷。

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文时一些颇值得探究的语句,其中的一段为: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针对这段话,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并找到这篇文章的创作时间:一九二四年二月七日(文末)。笔者又问四叔骂的康有为和新党是什么时期的?有学生略作思考后回答:应该是19世纪末,距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经过去近30年。笔者继续发问:四叔在民国政府建立十多年后还在大骂康有为和新党,这说明什么?学生异口同声道:说明他的思想封建和落后,也说明鲁镇这个地方闭塞。

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已过去十多年,民国政府也已经成立,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早已被推翻,鲁镇的社会信息理应更新了,为什么会存在这样落后而又封闭的状况呢?

有学生思考后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革命存在不彻底性。至此水到渠成,师生得出结论: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用意在于突出反封建主题。

除了这段文字值得品味之外,文中还有这样几句话也值得琢磨:

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

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以上三句话都涉及钱币的问题:鱼翅是一元一盘,祥林嫂做工每月工钱是五百文,后期历年积攒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这说明什么?墨西哥的银元怎么会出现在民国期间,并且还能换算和流通?

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教材中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来认识和分析这种现象。

这个问题直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讨论,逐步生成答案:鱼翅一元一盘应该是银元,按照币值换算,一元是一千文,五百文工钱应该是银元的一半,一元一大盘的福兴楼清燉鱼翅,对“我”来说是“价廉物美”的,而对于祥林嫂来说,每月工钱还不抵一盘鱼翅。一方面可见“我”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生活还不错,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压榨到了很残酷的地步。

关于“鹰洋”,课下注解是“墨西哥银元”。祥林嫂用历年的积蓄只换得十二枚鹰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变相掠夺,而祥林嫂则属于典型的被剥削的底层劳动妇女。

教师通过这几句话,引导学生品味祥林嫂背后的悲惨故事,学习、揣摩、分析文本语言,一步步走进祥林嫂的悲惨生活。学生在完成《祝福》读后感时,选取的题目也较为新颖,如《祥林嫂,我想对你说》《一面照耀旧社会底层妇女命运的镜子——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份不值钱的“鱼翅”》等,这种思考问题的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文章内容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创新性。

在语言的积累、应用和实践过程中,笔者常建议学生准备一个优语佳句汇集本,从人文、历史、科普知识、天文、人生感悟上分门别类做好整理。同时,利用课堂时间做好仿写训练,这不仅能检测学生对优语佳句的积累程度,拓宽学生对作文素材的搜集范围,也满足高考试卷中对仿写题的考试要求,比如对仿句的句式、字数、修辞、感情等方面的要求,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集体阅读书籍、观看短视频、即兴发言等方式整合材料内容。

另外,为了保持素材的长久生命力和新鲜感,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街道、市区等,将一些值得观察并引发思考的人或事整理并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学校不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走访一些英模人物。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规范学生整理、利用素材的行为,将自我的感受与生活密切相融,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文章言有力、言有物。

当然,对于很多语文教师来讲,文学创作是自身拥有的一项优势。语文教师不妨多阅读、多写作、多发表,将自己发表的作品诸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以命题材料的形式呈现在试卷中。笔者相信,学生在面对这样的试题时,心中也会油然升起对自己语文老师的敬佩之情。教师用自身的文学魅力和情怀带动和感染学生进行写作,不仅能涵养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满足对作文创新性、时效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这也是一种提升作文创新性的方法。

还可以借助关注度很高的高考作文来提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对广大师生来讲,高考作文所包含的信息量及其产生的社会性效应,对提升作文教学创新性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教师不妨从每年的高考作文入手,研究命题专家的命题意图,把握作文中的时代元素,整合作文中的素材。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和特点做好高考作文的预热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考作文的考查模式。

猜你喜欢

祥林嫂实用性创新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