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门阵》看重复性叙事艺术在小说文本中的体现
2022-12-27安徽孙伟伟
安徽 孙伟伟
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尤其在小说中,一些内容反复出现,但每一次出现又有略微的不同,这样重复的内容就带上作者的特殊情感,进而有了特别的意义。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认为,“重复”的含义是“有事件或场景的复制、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中的复制和在一部小说中重复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和事件”。近几年,高考语文中的小说类阅读文本在叙事上都有明显的特点。下面,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石门阵》为例,谈谈重复性叙事手法在小说鉴赏中的体现及其艺术效果。
一、重复性叙事手法在高考小说阅读题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因此,作为革命文化主题作品,《石门阵》选入高考试卷契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小说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身处困境却仍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小说入选为高考小说阅读文本,能够激发考生的爱国热情。
《石门阵》最大的叙事特点就是重复性叙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宏观上看,情节重复,主旨突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特点明显,讲故事的人是借“他人之故事”来讲述故事:王木匠为村民讲述石门阵摆退日军的故事,胡老三讲述农民击退日军的故事;后者是前者的真实创作背景。没有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尽是日军残暴无道却又狼狈不堪、滑稽可笑的一面。作者通过“重复的故事”这种特殊的构思,意在突出当时军民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与意志,表现军民不畏强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日军民坚壁清野以候敌军、机智果敢富有战斗力的坚韧品格,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全面抗日的决策之英明。
其次,从细节上看,描写重复,形象突出。比如,小说第四段说王木匠手巧,“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最后一段写王木匠看着自己突起老茧的掌心,感叹:“我这双手呵!”王木匠不仅手巧,心更巧,这不仅体现在他把“邻村军民击退日军”的真实事例改编成“石门阵摆退敌军”的抗日故事,更体现在他对“夜不闭户”的和平年代的渴望以及知晓“用手摆石门阵”才能换来和平的认知。王木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赶走侵略者,自己的手艺才能有用武之地,而赶走侵略者,自己就要加入到战争中。这样就把战争时期普通百姓渴望美好生活、懂得斗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
二、重复性叙事手法在教材中的体现
小说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经典的小说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重复叙述”既可以是对宏观结构及主题的重复,也可以是对小说细节等微观层面的重复,如语言、情节、场景等。重复性叙事手法拓展了作品的内容及结构,丰富了作品的含义,成为小说一个耐人寻味的亮点。
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③教材所选的小说《祝福》中,重复性叙事艺术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从宏观上看,“我”讲祥林嫂的故事与卫老婆子讲祥林嫂的故事以及祥林嫂讲自己的故事之间有着重复性,但同时又互相补充,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戕害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揭示了当时人们思想愚昧、落后、麻木这一社会现实。从微观上看,“我”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重复出现,表现出“我”来到鲁镇看到鲁镇的保守与落后、鲁四老爷的迂腐与冷漠时内心的压抑与苦闷,以及面对祥林嫂询问时的无奈与逃避。对于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后的重复的肖像描写,则表现出命运对她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折磨,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祥林嫂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由第一次客观地叙述到第二次无法抑制的情感的宣泄,充分表现了悲苦生活对祥林嫂的致命打击,同时也刻画了周围民众的无情与冷漠;祭祀的时候四婶多次不让祥林嫂参与,从“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到“你放着罢,祥林嫂”,即便最后她捐了门槛也不能参加祭祀,这样重复的叙述揭露了祥林嫂所受到的精神压迫,而这种精神压迫最终将她逼到了生命的绝境。
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⑤教材所选的小说《边城》里,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被多次提起,重复性叙事艺术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小说以讲述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开篇;中间又反复被老船夫、杨马兵提起,在重复叙述的故事中暗示了翠翠的爱情命运;小说最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结尾,其间人物的经历、命运是相似的。正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使爷爷对翠翠的爱情格外谨慎,最终因为错误地认为傩送要“碾坊”不要“渡船”而悲病交加、无奈离世。天保身亡,傩送出走,翠翠爱情破碎、亲人离世,种种情节展现了沈从文对边城人民淳朴美好的原始人性的赞美,以及对边城人民悲剧轮回的人生的感慨。其中,三次端午节场景的重复尤为突出:第一个端午节翠翠遇到傩送,两人暗生情愫;第二个端午节傩送不在家,翠翠与天保相遇,天保看上翠翠并向爷爷询问翠翠的亲事;第三个端午节翠翠听到谣言,因误以为傩送要碾坊不要渡船而苦恼。小说在叙事中打破了时间的顺序,围绕三次端午节讲述了翠翠的爱情经历,将情节缀连起来。同时,在对端午节传统活动的描绘中,展现了边城特有的民风民俗,体现了船总顺顺的热心与担当、祖父的善良与诚信、翠翠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从细节上看,《边城》中还有重复的语言、意象。比如,翠翠初见傩送时的对话:“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之后,“鱼咬了你”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喽罗提到“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时,翠翠想起与傩送的初见,心中充满了甜蜜与快乐;第三个端午节,翠翠听到有人与顺顺定亲并以碾坊为嫁妆时,问爷爷“是什么人讨那个人家的女儿”,爷爷只能干笑着以“大鱼咬你,大鱼咬你”来作答,暗示了这个人就是傩送。
三、重复性叙事手法在小说鉴赏中的价值
J.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说,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重合组织,都是重复中的重复,或者是与其他重复形成链形联系的重复的复合组织。重复性叙事手法不仅可以增强小说的曲折性、层次性,还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小说主旨更加深刻多元。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叙事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
1.重复叙事可以深化小说主题
2016年全国卷Ⅰ小说阅读文本《锄》中,连续使用“几百万”“几千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强调百亩园对西湾村人的意义以及土地对传统农耕民族的意义。然而百亩园就要变成工厂,农民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将被毁灭。作者通过写百亩园的古今对比,引发读者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小说中重复的词语突出事物的特点,产生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重复叙事可以突出人物形象
重复一段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话,让读者仔细咀嚼品味,可以彰显人物形象,使叙述更加具有感染力。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③教材所选《红楼梦》片段——《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两次对“读书”问题的回答截然不同。这一变化体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使黛玉小心谨慎的形象跃然纸上;2020年全国卷Ⅰ小说阅读文本《越野滑雪》中,对“我们一定得滑”这句话的重复,表现了人物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
3.重复叙事可以形成回环复沓的美感
正如《诗经》中重章叠唱的诗句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一样,重复叙事也可以赋予小说以这种特殊的审美韵味。2016年江苏卷的小说阅读文本《会明》中,反复出现了“插军旗”的情节:前两处“插军旗”,会明是充满自豪感的;第三次则是失望的。场景和情节的重复,更容易形成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曲线。同时,在重复叙事中,事物的本质或人物的情感都可以得到强化,形成回环复沓的效果。
4.重复叙事可以强化小说的节奏感
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多次出现,展现出“人性美”的深刻意蕴,在淡化的情节中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查尔斯·狄更斯在长篇小说《小杜丽》中写道:“马赛的一切和跟马赛有关的一切,都凝视着炽热的天空,天空也凝视着它们,直到凝视成了这儿的一种普遍的习惯。人们局促不安地凝视着陌生人,他们凝视白屋子、凝视白墙、凝视尘土飞扬的干燥道路……”其中,“凝视”一词的反复出现,增强了节奏感,也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经典的小说作品常常会使用重复叙事的手法,借以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重复性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手法,在教材和高考小说阅读文本中出现的频次较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解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