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理教育与生态教育的融合教学助力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2022-12-27杨小霞
杨小霞
(青海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守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重要论断、“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要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重大要求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新命题,也给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并指导生态文明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目的。
1 地理教育未涉及地理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见解。叶谦吉将其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含义的界定,在《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出发,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重在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针对全社会各领域、各群体开展的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2]。
2 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 地理教育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2.1.1有助于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在自然地理部分着重阐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四大环境 (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性质、特点、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各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等内容,是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资源和能源等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人类普遍关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问题。区域地理主要介绍了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引导着学生将人地协调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具体区域中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此外,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穿插着大量生态环境现状教育,如地球水资源的储存量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黑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长江下游水域污染等,这些是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树立学生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必要前提。
2.1.2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生态文明教育所要培养的生态意识是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念。首先,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应具有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这类教育素材相当丰富。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资源的储量、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消费观念有很大的裨益。其次,还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般来说,提到经济增长,人们就会想到 GDP,而我们所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中介绍到“绿色 GDP”的概念,即从现行 GDP 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绿色 GDP”概念的提出,引导学生了解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其从思维上主动思考生态问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节能的绿色行为习惯。
2.1.3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并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能培养学生热爱、尊重、保护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平等和公平的态度,培育和谐与宽容的心灵,陶冶生态道德情感。地理课程中在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一方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教育,从细节着手,促使学生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态度和价值观,并自觉地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感染他人,通过榜样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关注生态文明。
2.2 当代中学生生态道德观现状分析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态道德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现状堪忧。表现如下:
2.2.1正确生态文明观的缺乏
在我国当代教育中,分数、升学率等是关注的焦点。学生普遍有繁重的课业,生态道德教育被忽略。此外,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是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忽视了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2.2.2生态道德情感的缺失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态度。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有不断自我体验的机会,并将这些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并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但是在当代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停留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教育上,往往只是以生态道德知识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
2.2.3生态道德责任意志的薄弱
生态道德责任是指人们具有从整个自然体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自觉地担负起恢复、重建生态平衡和促进自然整体价值提高的责任。而要做到担负起这个责任,必须具有自觉、坚强的意志力。
2.2.4生态道德行为的缺乏
生态道德行为是人们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基础,一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为驱动力,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反应行动的社会实践,它是衡量人们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重要标志。它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节约用水,杜绝用一次性筷子等都是生态道德行为的体现。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生态教育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具有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生态情感的功能,使人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国面临严峻生态问题,加上中学生令人担忧的生态道德现状,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
3 将地理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
3.1 在思想上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教育,是一种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思想教育,同时这种教育十分重要,关乎社会,关乎我国日后的环境状况,由于高中生是我国的新生一代,他们的观念至关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理念[3]。目前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追求成绩,注重教给学生考试相关的内容,上课时间大部分用来讲解地理知识和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没有重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忽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对于地理教学而言是一种损失,也是学生思想上的一种缺失。因此要从思想上重视对生态文明教育。
3.2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地理实践教育
3.2.1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地理实践教育的意义分析
地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许多地理知识、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的、提出的。实践是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态文明观教育视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将实践视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4]。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做好地理生态文明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有些地理教材上涉及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 生态文明教育时往往局限于课本,甚至只是当理论知识讲,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中的生态文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环境保护理解较抽象。对此,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了解、体验、体会环境保护。
3.2.2开展类型多样的地理与生态教育实践活动[5]
a.“自愿生态年”计划
针对16~26 岁的年轻人,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开展了“自愿生态年”(FÖJ)计划。年轻人可自愿申请在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机构中进行为期一年的自然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学习,内容涉及自然保护、物种保护、景观保护、环境教育、生态农业等方面。这项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社区和生态保护区的融合。
b.“少年游侠”计划
针对区域内11~18 岁的青少年儿童, 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开展了“ 少年游侠” 计 划, 由EUROPARC Federation 组织统一认证,通过商业开放式运营招募青少 年,以初级护林员和志愿者的角色扮演形式,由国家公园专业人士开展5~7 天的野外培训和拓展,让青少年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中。其目标是通过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向儿童和青少年传输国家公园的创意和生态价值,促进该地区国家公园的融合度,加强区域对话,进一步教育年轻人 。“少年游侠”项目不仅是一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功教育计划,还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国家公园的接受程度。
c.“国家公园学校”计划
自 2011 年成立“ 国家公园学校”项目以来,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一直为来自 Freyung-Grafenau 和 Regen 两个国家公园区的 10 所以上学校提供独家合作项目,跨度为幼儿、小学及初高中阶段。每个合作学校都由国家公园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监督,该教师与教职人员的永久联系人一起制定和实施一个国家公园计划。计划根据不同年龄层开展生物、地理、自然仿生、文化艺术、设计创意等内容的学习,是学校课程的绝佳补充,每年约有1 500 名儿童、青少年参加。此外,国家公园管理局专门为国家公园学校的教师提供高级培训,拓展学校的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