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本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支持策略
——以『面包工坊』为例

2022-12-27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中心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粉面包绘本

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中心幼儿园 钱 萍 薛 娜

支持策略是指教师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可以引发幼儿积极行为、提高幼儿能力的方式方法。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支持策略,首先应体现在善于观察幼儿,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将兴趣点演变成有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内容。在实施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支持策略还体现在教师对活动内容、活动材料以及活动过程等多方位的支持上,它能有效促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终促使幼儿多元化发展。

面包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也是幼儿比较喜欢吃的食物之一。当自主早点时,切面包、分面包都由幼儿自己动手,他们对面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教师追随幼儿的脚步,产生了要与幼儿一起动手做面包的想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明确了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现成效。面包主题课程来源于幼儿,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设计相关活动定会让幼儿喜爱且有所收获。

立足兴趣,支持生活中的亲身体验

参观完幼儿园门口的面包店,教师在生活区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体验烘焙面包的游戏场所。在这里,教师请来了家长烘焙师。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大胆尝试,搅拌面粉、揉搓面团、挤压造型、点缀花式,孩子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小小面包师。当香喷喷的面包香味充盈于生活区的每一寸空间,当幼儿的脸上展露出真心的笑颜,我想这就是幼儿最幸福的时刻吧!一周后,家长烘焙师不来了,烤面包要靠自己了,先放什么食材?放多少?烤多久?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幼儿思考了,他们连续三天的尝试都失败了,但是一周的小面包师体验活动让幼儿坚信:只要再尝试一番,一定能做出面包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开设面包工坊,提供丰富的材料,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为期一周的烘焙体验活动,这些具体的支持都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面包工坊的创设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给了幼儿探究与学习的机会——观察家长烘焙师的制作过程,与家长烘焙师一起动手制作,这些体验都为之后的探究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当幼儿失败后,他们没有放弃的想法,前期的经验积累保护了幼儿的求知欲,激发了幼儿专注、持久的探究动力与学习态度。

“小麦种植”是从面包主题中生成的活动,教师选择了幼儿园旁边的一块农田,这是幼儿第一次体验户外种植活动。“小麦怎么种?”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相关的知识经验,支持幼儿顺利进行种植活动,在翻土、浇水、播种的体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与幼儿共同解决问题。“奶奶翻地的时候用的是那种大耙子,可是我的力气小,拿不动,我就用小耙子试试看吧!”“老师,今天下雨了,雨水会不会把小麦种子冲走呀?我们去看看吧!”“今天有点热,小麦种子会被晒干吗?”教室里的幼儿时刻惦记着种植角内小麦的生长情况,提醒老师每天带他们去看一看。在发现小麦发芽、越长越高后,幼儿又利用班级种植角学到的测量经验来进行对比,还得意地炫耀“嘻嘻,我们男生种的小麦比你们女生种的小麦长得高。”——种种有趣的经历让幼儿对种植活动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收获。

关注过程,支持活动中的不断尝试

1.支持不同方式的探究

在面包工坊的活动中,最大的挑战是掌握面粉和水的比例,怎样才能掌握面粉与水合适的比例呢?教师鼓励幼儿讨论出了很多可行的办法,最后将幼儿分成了三个小组,他们查找资料,采访家长烘焙师,买量杯自主尝试。教师支持幼儿的行为,以及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经验通过幼儿的操作加以再现。当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之后,幼儿成功解决了面粉和水的配比问题,其自信心、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体,强调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原则。其支持策略体现在善于观察、支持幼儿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给予物质、材料、时间、空间等全方位的支持上。

2.支持不同视角的拓展

班本课程中幼儿的视角不同,关注点也不相同,绘本《飞天大面包》让幼儿走进了千奇百怪又变幻无穷的面包世界,面包和火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深受启发。吃早餐时,他们尝试用面包、坚果、水果在盘子上摆放创意造型,完美再现了《飞天大面包》的故事场景;建构区内,他们尝试用树枝、木片和彩泥组合表现不一样的飞天大面包;美工区内,幼儿因 “面包”(用粘土制作)过剩,自发将区域改成了“面包配送中心”——不同的视角正是课程不断深入的“生长点”。

幼儿的问题与兴趣、互动与交流等都能体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满足。而教师的支持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师充分观察与解读的基础上,把握时机、整合内容、提供适宜的帮助,“微波助澜”延展幼儿的体验,支持不同视角的拓展,既能挖掘更多元的课程生长点,又能让幼儿在求真、求实的经历中成长。

3.支持不同形式的游戏

制作完面包的桌子上撒了一层薄薄的面粉,幼儿一边在等待着烤箱中的面包出炉,一边手上也没有闲着——小宝用手指在桌子上画了一个圈(圆面包),又加了一个小圆(甜甜圈),又加了一根线(棒棒糖)……小宝边说边画,一旁的琪琪也加入了游戏。由擦桌子演变而来的面粉画、黑衣服上沾面粉引发的阴影实验、面粉桶里找量杯生发出的面粉寻宝游戏、垃圾筒里的变色面团变身为发酵实验等,不管在哪里、不管同伴是谁,都促进了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也在玩中充分感知了面粉的特性。

陈鹤琴先生提倡尽量利用幼儿的手、脑、口、耳、眼晴,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在与面粉的互动中,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玩和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多元能力的发展。

巧投材料,支持活动中的持续挑战

1.会说话的材料之说明书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创设和对环境的高效利用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生活馆的墙面上,教师把做面包的过程照片清晰地展现在墙上,供幼儿参照;在美工区的墙面上也张贴着创意画甜甜圈的步骤图,这些形象化的“说明书”使幼儿的观察更具有针对性,幼儿的理解和操作的难度也大大降低。创设恰当的环境,提供适当的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2.会回答的材料之主题绘本

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解决碰到的“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或者集体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但很多时候,幼儿会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挫败感,为此,教师可提供一些会“回答”的材料来辅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其实,班本课程中会“回答”的材料,就是切合幼儿所学主题的绘本——绘本《谢谢你,好吃的面包》让幼儿了解到小麦生长的全过程,同时学会了感恩自然的馈赠和农民的辛勤劳作,从而学会珍惜食物;绘本《危险的面包》让幼儿对变质发霉的食品有了清醒的认识,知道过期的面包不能吃,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绘本《第一次做面包》,不仅让幼儿了解了做面包的材料、步骤和方法,还用形象的图画、有趣的语言向幼儿解释了什么是酵母及其作用,让幼儿懂得了面包膨胀的小秘密。

3.会评价的材料之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记录思考和经验的材料,为幼儿的自我评价、教师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通过记录表,教师可以看到幼儿的操作情况和结果,判断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发展。

在科学区“面粉变成橡皮泥”的游戏中,幼儿用面粉玩起了变色游戏。教师设计了“面粉变色游戏”的记录表,尝试让幼儿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这份观察记录表,既再现了幼儿的思考过程,也为教师继续推进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在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灵活多变的支持策略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收获美好,从而使班本课程更具实效。站在儿童的视角,鼓励、支持幼儿,让幼儿在参与、探索、尝试、感悟中主动学习并发现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面粉面包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面粉多少吨
一把面粉揉出的“民俗图腾”
玩转0面粉烘焙
“好吃”的面包灯
面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