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说为材料命制的历史创新试题赏析

2022-12-27河南贾洪汛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宰相试题考查

河南 贾洪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可知,情境类试题成为未来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的情境一般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其中,生活情境,“指在生活中遇到与历史相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可知,历史题材类小说和电视剧也可以成为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的材料。

一、原创试题展示

历史为小说创作提供材料,小说则依靠想象重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昨叶何:“张侯他说得容易。可掌教你去过京城吗?知道该找什么关键人物吗?”

吴定缘:“关键人物,自然是去找当朝宰相。”

昨叶何一听这个,笑得从马上跌下来:“您这是从哪里听来的戏文,大明何曾有过什么宰相了?”

“胡说什么,李善长不是宰相吗?胡惟庸不也是吗?”吴定缘不服气。

“那叫丞相,而且只有他们几个当过,很快就没了。”

“后来就没宰相了?那宰相的活谁干?”吴定缘关于朝廷高层的各种常识,都是从金陵酒楼瓦子里听来的,多是荒诞不经的民间想象。

昨叶何没回答,反而又问了一个问题:

“我问你,是二品礼部尚书大,还是五品武英殿大学士大?”

“当然是品级高的大……吧?”吴定缘被昨叶何盯得有些心虚。

“那我再问你,皇上有事,是跟六部尚书商量,还是跟大学士商量?”

“呃……”

昨叶何摇摇头:“掌教你若连这些都不知,还是别去京城了,找错了关键人物,反惹来杀身之祸。趁早回金陵养老吧。”吴定缘不太高兴地一抖缰绳,把速度提高了点:“那你说说看,这都是怎么回事?”

——摘自马伯庸《两京十五日》

(1)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答吴定缘的困惑,并就此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①需要从小说对话情节中提取有效信息:即时间、地点、历史现象。通读对话,不难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的历史现象。②运用所学知识,讲清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设置内阁的基本过程,以及其历史作用就可以作答。这道题考查学生从新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编写一幕发生在明朝中后期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明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解题思路:①需要明确问题要求,抓住关键信息,即根据明朝中后期政治与经济的重大事件或现象编写人物对话。②选择主题,根据一两个重大事件或现象编排人物对话。③对话内容是对重大事件或现象的具象表述与评价。这道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参考答案如下:

(1)释惑:①明太祖性格多疑、专断,迷恋权力,事必躬亲。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②宰相废除后,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看法:①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②容易形成暴政,容易出现政治腐败。

(2)主题: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甲:“听说了吗?戚继光将军在东南打了个大胜仗。”

乙:“是啊,这回倭寇遭受重创,估计再也不敢来骚扰我大明百姓了。”

丙:“不仅倭寇不侵犯,朝廷还允许咱老百姓出海贸易了。”

甲:“那太好了,听说外国人爱喝茶,看来我家的茶叶不愁没销路了。”

乙:“我家的丝绸也可以销往海外了,只是我不懂洋文,也没钱置办大货船。”

丙:“我懂洋文,咱们可以共同筹款置办一艘货船,不知道两位是否愿意?”

甲、乙:“那太好了,一言为定!”

丙:“一言为定!”

二、命题依据

高考试题的命制应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一核”指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是指高考考查的四层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是指四项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简而言之,高考试题应符合“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这就要求高考试题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过去的答出“知识点”“关键词”就能得分的试题将逐渐淡出高考,高考试题势必有所创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了试题创新的方向,“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试题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四点:情境式的呈现方式、新颖的设问、具有开放性或探究性。古今中外优秀的历史小说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基于想象与历史真实创设的情境,只要选择恰当,设问合理,就有可能制作出一道合格的历史创新性试题。例如,2018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就曾以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梗概作为试题材料。

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鉴于此,命题人在选择史料时应当确保史料客观和完整,在选择其他类型的材料时应当注意其内容是否存在不良价值观的诱导。马伯庸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历史小说被网友称之为“考据型悬疑文学”,《两京十五日》便是其代表作。《两京十五日》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即位风波,其中不少情节都是符合史实的。书中吴定缘与昨叶何(均为小说虚构人物)关于明朝有无宰相的一番争论,正好能对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4 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这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应当了解明清时期政治、经济领域的状况。

综上,本题以《两京十五日》中关于明朝是否有宰相的争论情节切入,在借鉴2020 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19 题的基础上抛出上述两大问题。

针对第一问,学生只有了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才能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解答材料中人物的困惑,只有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才能对明朝君主专制作出客观的评价。至于第二问,学生需要结合明朝中后期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或现象,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作答。第一问重在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高中历史必备知识,才能完全读懂材料和问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熟悉教材中关于明代中后期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便可挑选合适主题,发挥合理想象,完成作答。

总体而言,该题材料情境新颖,试题的设问设置巧妙,能够体现高考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向的要求。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就难以理解材料主旨,难以下笔作答。

猜你喜欢

宰相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