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媒体时代地方广播节目创新
2022-12-27高照鹏
高照鹏
(作者单位:陕西省绥德县融媒体中心)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能够更加快捷方便获知所需信息,且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正因为如此,地方广播节目的受众被分流[1],同时因传播方式、地域、题材等因素限制,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地方广播节目创新很有必要,须从内容、形式、地域、及时性、媒体融合等多方面提高节目质量,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1 内容为王,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在以内容为王,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方面,绥德广播的做法有可借鉴之处。追溯绥德广播的历史,1951年为绥德专区收音站,只配专职收音员1人;1956年 “绥德广播站”成立,专职人员有2人;1956年10月绥德专区迁至榆林,收音站交绥德县委管辖,更名为绥德县广播站;1958年后,有了正式编辑、播音员,站内人员增至5人,自办节目日趋正规,每天固定开办15分钟的自办节目;1959年将吴堡、清涧、子洲并入绥德县后,人员增至16人,有了专职站长和副站长;1968年开始,每次自办节目增加到30分钟。1980年以后,自办节目的内容、形式、文风都进行了较大改革。在办好本县新闻的同时,设置了各种专题节目,有“农业科技”“政策讲话”“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党的建设”“好人好事光荣榜”“听众信箱”等,还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增加一些临时性专题。播出稿件在真、短、快、活、强上有一定改观,本县新闻一次播出十多条,一条百字左右。一句话新闻、简讯时有运用。1982年起自办节目开办了“古今人物”“绥德史话”“钟楼山下拉家常”“名胜古迹”“市场动态”“绥德新貌”“听众议论”等体现地方特色的专题节目,颇受群众欢迎。1984年,绥德县广播站更名为“绥德广播电视局”,广播系统干部职工发展到83人。1993年初,农村有线广播杆倒线断,难以为继,将开播30多年的有线广播改办成调频广播,广播喇叭形同虚设。后来经过多方努力,绥德县广播电视局开办了绥德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10月正式开通播音。2020年8月机构改革,成立绥德县融媒体中心,加挂绥德广播电视台牌子,保留绥德人民广播电台呼号。
广播的辉煌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截至1985年底,绥德全县23个乡镇,663个村全部通广播。全县安装喇叭62 714只,喇叭入户率达到92%。每天两次播音,以传达政令、学习政策、组织指挥生产、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逢赶集日和星期天中午增播一次文艺节目,内容有秦腔、晋剧、道情、民歌、陕北秧歌等,每星期六晚上还播放几段舞曲,为各单位舞会服务,活跃群众生活。
由此可见,县级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已成为本县新闻报道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宣传阵地,能够反映当地群众的心声,它与中央台、省台相比具有易于接近听众的先天优势,因而地方广播节目的自身内容质量和本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地方广播电台得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电脑、手机、电视上很容易获取全球各地的热点和焦点资讯,但其关注和关心的依然是与自己生活最相关的事情,这正是地方广播电台依然能够生存发展下来的根本原因[2]。特别是县级媒体融合发展以来,有了融媒体“中央厨房”,能够做到一次采集,多平台使用,节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得以提升。
2 形式多样,吸引受众广泛关注
过去的广播形式陈旧,缺乏适应新时代的新颖、鲜活等特点,影响和制约着广播节目的创新[3]。
广播节目是一门听觉艺术,如果长时间固定一个模式,也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所以,主持人要充分挖掘声音的艺术潜质,打造多种播音风格,避免一种句式、一个语调到底。
广播以声音作为媒介,人长时间听广播会产生听觉疲劳,一套节目除15分钟的新闻内容外,剩下的15分钟专题性内容或者其他内容编排要独具匠心。实践证明,新闻内容与专题性内容或者其他内容穿插编排,能够使节目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更好地体现县级广播的地方特色。这需要采编者根据本地受众的习惯,采制大量的“土特产”作主料,辅以天南地北的“舶来品”作“佐料”,编排一些适合本地受众“口味”的“市场信息”“科技新知”“卫生健康”“经济论坛”“政策讲座”等内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能吸引受众广泛关注。另外,节目编者还要做到准备充分、精选提炼,编排得当,防止粗制滥造缺乏整体美感的作品出现在广播里。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量不断增大,人们也在选择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碎片化、短句化的信息更加符合受众的需要。因此,广播节目在做好本职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内容上可加大群众最关注的生活类信息的编排力度,在内容的选择上精益求精,在栏目的整体规划上明确定位,保持品位,最大限度满足听众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广播的收听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节目,还可使用电脑、手机、车载广播等方式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丰富生活。
3 地域优先,内容形式不拘一格
地方广播首先服务的是地方,因此其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应根据本地文化特点和听众的需求,在内容的采集和节目的编排上呈现地方化、本土化,达到更好地服务本土群众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节目编排中,除了转播中央台新闻外,大量编排本地新闻节目和地方性专题节目,才能吸引听众,引起共鸣。在地方广播中,除了以普通话播音的主流节目外,适当开设方言节目,可以吸引本地听众收听和参与互动。同时,县级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还要不断提升播音主持水平,增加知识储备,力求达到语言朴实、亲切动听,以谈为主、以播为辅,无形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高收听率,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代,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同,所以人们对广播节目的要求也不同,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对于地方广播节目的前期策划,采编制播人员应根据本区域听众的文化层次、行业分工和年龄性别等因素,做好充分细致的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听众人群进行节目细化,比如将节目细分为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交通、旅游和财经等版块,用多样的节目类型最大可能满足多层次受众的需求。全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台在开展宣传工作时,还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即要依托市场调研,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相较于中央级和省市级的融媒体而言,县级融媒体广播本身的传播范围较小,所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县域内的群众。基于此,在开展宣传工作时,县级融媒体广播要凸显其地域性特点。只有先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才能够为后续广播电台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县级融媒体广播在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也需要基于自身的定位,报道更多群众所关心的内容,吸引和满足更多受众。
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广播还应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听取不同层级听众的意见和建议,比如针对不同的节目开设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和开发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在节目评论区与听众互动,最大限度倾听不同层级听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和受众的满意度。
4 强化广播动态直播报道,确保新闻及时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动态性,媒体就应加快信息采集和传播技术升级的步伐,简化新闻的生产流程,缩短新闻的采编制作时间。广播现场直播的优势是由它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主要是同步性、现场感受性、不可预见性,在传播成本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一节目形态在广播中发挥着极大的传播作用,赢得了大量听众,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环境下,广播直播能把新闻现场的实况同步传送至相隔遥远的不同角落,受众“零时差”地了解相关新闻事件,极大地扩大了传播效应。对突发事件报道,广播的便捷优势更加明显,记者只需通过一部电话就可以实现现场直播报道,使信息很快传播给大众。比如,2017年7月26日绥德县发生百年一遇的洪灾,绥德县广播电视台虽然也受到灾害的影响,但仍然保证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尤其是利用广播进行新闻直播,让受众及时了解灾情和救灾信息,为救灾和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受众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直接参与到广播直播活动中,实现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双向交流,使传播在由点到面和由点到点的交融互动中进行,这种积极的人际传播给广播现场直播增添了渗透力和亲和力。广播动态直播要求新闻记者要将现场实况和口述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也最能体现出记者的素质。
5 加大媒体融合力度,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县级广播电台作为县级融媒体的一部分,推动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是其任务之一。我国网络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互联网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深入。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说,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4]。“广播+互联网”的融合本质上是依托广播伴随性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在新业态语境下适时放大,真正实现广播的价值。
在融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媒介融合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媒体自身平台的发展障碍,借助国家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在广播内容、传输渠道、终端设备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以更新颖的形式与新媒体进行融合。首先,有效整合县级融媒体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实现“两台合作”,优化频率频道结构,避免节目同质化和恶性竞争,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和传播能力,统筹协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广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推进广播电台网络化。广播媒体应充分依靠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加快技术平台升级改造,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资源平台,为广播走媒介融合之路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节目框架,树立“听众就是用户,节目就是产品”的互联网意识,精准策划、精准设置、精准投放、精准到达,增强节目栏目黏性,提高传播效率。再次,加强广播与手机、MP4、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全方位融合,实现用户随时随地接收广播节目,实现广播节目网络化,扩大受众面。最后,广播以模块的形式入驻新媒体平台,如广播电台借助新媒体平台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视频号、抖音号等与听众进行互动,建立实时交互式播出系统平台,定期推送个性化内容,并进行分类推送和用户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直观的 服务。
毋庸置疑,地方广播节目的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断完善技术、内容、平台、人才、体制机制等资源配置,坚持内容为王和地域优先,创新发展模式以提升“造血”能力,因地制宜,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同时还要大力度改革体制机制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多维度考核和监督,及时发现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发展策略并实现地方广播节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电台要生存发展,必须在节目采编、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一,要以内容为王,满足受众的需求;第二,积极有效应用新技术,使节目形式、传播方式多样化;第三,注重本地内容,加强与本地受众的联系;第四,强化广播动态直播报道,确保新闻及时性充分发挥;第五,加大媒体融合力度,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让地方广播节目充满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吸引力[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