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的流派源流

2022-12-27沈旭艳李小玲罗观洋魏晓丹杨少峰

福建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肛肠王氏泉州市

沈旭艳,王 坚,李小玲,罗观洋,魏晓丹,杨少峰,杨 洁

(泉州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历史悠久,从清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历十四代三百余年。王氏中医痔科代代相传,不断总结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痔科学术思想、特色疗法、特色方药。2019 年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成为福建省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20 年被评为泉州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 年被评为福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建省极具影响力的传统医药专科之一,其影响力亦远播东南亚国家。

1 流派形成环境特点

泉州历史悠久,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泉州地位日益重要,宋元时期是海外交通贸易巨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地理位置上,泉州地处低纬度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枕山面海,气候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多湿。饮食习惯上,泉州人以喜食海鲜肥甘厚味为主。泉州饮食文化既受中原影响,又与海外饮食习惯相互交融,同时泉州人“靠海吃海”,喜软嫩鲜美的海鲜。泉州人久居湿热地理气候环境,饮食偏好海鲜及肥甘厚味,故易生湿积热。湿热下注直肠、肛门,则易发痔病。

泉州“靠山面海”,造就了泉州人“敢拼爱闯、勇于开拓”的豪迈气概,同时沿海地带便捷的海外交通,使得泉州人能够快速接收并融合新思想、新事物。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在此背景下,传承祖传的传统中医特色思想、医法方药,同时学习当时西方先进医学思想和技术,做到中西医结合、兼容并蓄。

2 传承脉络及近现代代表性传承人

王氏中医痔科一世祖王雨前为康熙时期莆田的秀才、乡绅、名医,居湄洲岛,时至今日湄洲岛上依然流传“大姓谢九连,小姓王雨前”的地方谚语。中医师王雨前治病救人、乐善好施的故事在湄洲岛传颂三百余年。王氏中医痔科传至清同治时期,学医族人分为三支,分别为王九传、王九煜、王古立,皆为地方名医。

第十代传承人王古立,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擅祖传痔科医术,对中药散剂、膏剂外用有独到创新之处,王古立传子王鸿珠。

第十一代传承人王鸿珠(1914—1996 年),从小学习中医经典古籍及采药、制药技术,掌握家传的各种特色疗法和方药,其将祖传外用散剂秘方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所研制的中成药“赛霉安散”无偿献给国家。同时兼容并蓄,学习西医外科医术、麻醉技术,用切开疗法结合挂线疗法,且不剥除管壁,配合使用祖传药散、药膏,创造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瘘的独特方法,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并缩短疗程。1937年,王鸿珠举家定居泉州,在西街24号开设“圣洁痔科医所”,悬壶济世,并开馆授徒。后来,王鸿珠的徒弟把医馆开到了中国香港地区、马尼拉、吉隆坡,推动了中医在东南亚的传播。1957年“圣洁痔科医所”并入“泉州市中医联合门诊部”,1958 年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80 年代随泉州市人民医院中医药部分并入新成立的“泉州市中医院”。王家三代五人在该院肛肠科工作,历任三任科室主任,分别为王鸿珠、蔡爱珍夫妇,王鸿珠长子王泉英、三子王美容,王鸿珠之孙王坚。王鸿珠传子王泉英、王美容。

第十二代传承人王泉英(1944 年—),是主任中医师,曾任泉州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福建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学会肛肠分会会长。王泉英从小在父亲医馆里长大,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1964 年考入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中医痔科40 余年,曾任泉州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王泉英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肛肠科的手术应是一种“精细整形手术”的概念,采用手术治疗肛肠疾患必须“轻创护肛”。王泉英教授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2001 年引进并开展排粪造影技术,先后对因“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套叠”“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综合征”等原因引起的便秘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同时,王泉英教授充分利用闽南的人文地理优势,开展对外交流,先后应邀赴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讲学和交流,被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聘为顾问。时至今日,退休后的王泉英教授仍活跃在临床指导工作中。王泉英教授推动了泉州市肛肠学界重视现代科技、中西医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的重要学术变革。王泉英传子王坚。

第十三代传承人王坚(1972 年—),是主任中医师,泉州市中医院肛肠科学科带头人,泉州市中医院肛肠二区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泉州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王坚师从父亲王泉英教授,尽得王泉英教授真传,擅长肛肠科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并勇于探索创新,对肛肠微创手术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对复杂性肛瘘、重度痔、便秘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其提出以“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1]。同时,王坚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研制了王氏清凉膏、王氏痔疮膏、王氏金创药、小儿红屁屁软膏、王氏溃疡散等膏药、散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效果,其中王氏痔疮膏和王氏清凉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收录于“中医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其项目编码分别是33505020055、33505020064。

3 流派学术思想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对于肛肠疾病的诊治方法及辨证思维多种多样,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7 点:①注重立心为本、以仁御术;②重视脏腑辨证;③强调内外同辨、内外同治的整体观;④坚持从湿、从瘀论治痔病的学术特点;⑤轻创护肛,重视肛门功能保护与复原的微创思想;⑥防病保健,重视盆底及全身功能锻炼的治未病思想;⑦独树一帜的外治法,以化毒燥湿收敛为主法,以特色丹、膏、散剂为手段,以早、准、精、少、勤为施药特点[2]。

3.1 注重立心为本、以仁御术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流派认为:医乃仁术,以德为先,必须以仁为宗旨和归宿,“仁”是医德的核心所在。泉州王氏中医痔科有着闽南人固有的包容性和乐善好施的精神品质,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想病患所想,痛病患所痛,把病人当朋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以患者为中心,推己及人,不计名利。对患者无论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一视同仁。慈悲济世,不图名利,这是中华医学崇尚的传统美德,也是泉州王氏中医痔科相传十三代的座右铭与人生追求。

3.2 重视脏腑辨证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认为脏腑辨证是中医肛肠临床辨证论治的核心部分。第十代传承人王鸿珠先生曾治病患薛某,女,51 岁,就诊时诉排便困难3 年余,平素无便意感,常常4~5 d不大便,患者下意识去排便,虽用力努挣,大便仍难以排出,常觉大便至肛门,但迟迟不得下,排出大便质软而形细,量少,排完仍有便意感,便后疲乏无力,时有腹部胀满不适,面色萎黄,纳谷不香,食少,善太息,全身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细。辨证时结合患者饮食不节、失于调养等原因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机体不得水谷精微之养,后天之气无所生。另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机失调,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滞于腹中,发为此病。其病位在脾胃,属于脾胃虚弱,以致中气不足、运化无力,治以健脾补气,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使脾升胃降自如,腑气乃通。

3.3 强调内外同辨、内外同治的整体观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在肛肠疾病的诊治中始终重视整体观念,强调内治法与外治法互相配合,既注重整体调理,又注重局部的治疗。第十代传承人王鸿珠先生曾治病患姚某,男,29 岁,就诊时诉10 年前无明显诱因骶尾部出现一包块,伴疼痛,患者未予重视及诊治,之后骶尾部包块自行破溃,流出黄稠样脓液,疼痛即减,但溃口久不愈合,反复肿痛、流液。肛检见截石位6 点距肛缘20 cm 的骶尾部可见一小溃口,边缘凸起,稍感压痛,周围皮肤无波动感,溃口中隐约可见一毛发状物,少许分泌物,未触及条索状物通及肛内。诊为正虚邪恋型尾闾窦道,在治疗上采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外治予行骶尾部藏毛窦切开手术治疗,内治以托里消毒散加减水煎口服(术后前5 d)扶正祛邪、托毒外出,术后配合赛霉安乳膏药捻纱条引流,赛霉安散喷洒创口。治疗后肌肉长势良好,至月,创面几愈;复行五日,疡面得收。本案患者骶尾部窦道反复肿痛、流液,湿热之邪日久,耗伤人体气血,导致机体正气虚弱,无法抑制毒邪,当人体正气有所恢复,邪毒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反复正邪相争,故见尾闾窦道肿痛反复发作;另尾闾窦道正邪交争日久,交争之处必转为虚,故见局部肉芽疏松,抵御之势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均为体有邪热留恋,而正气虚弱无力御邪外出之象。患者正邪交争日久,病灶不祛,正气渐虚,御邪无力,唯有手术祛除病灶,术后配合局部去腐生肌之品,辅以内用扶正托里祛邪气之品,方可收获良效。

3.4 坚持从湿、从瘀论治痔病 泉州地处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多湿,加上当地饮食、生活习惯,使得湿、瘀成为痔病的两大主要原因。在治疗痔病患者,泉州王氏中医痔科着重从湿、瘀两个致病因素入手,常用王氏清凉膏、王氏痔疮膏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品。第十三代传承人王坚主任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研制出王氏痔疮膏,以冰片、生石膏、珍珠粉、朱砂为主原料,调制时采用传统方法将上述4 味药调制成2 种基质,根据病情需要按不同比例把2 种基质调制成药膏,外用时制成药捻纱条或者直接外敷。在治疗血栓性外痔疮、嵌顿痔中,往往再配以血竭、黄柏等药。方中冰片清热止痛;生石膏清热泻火,敛疮生肌;珍珠粉、朱砂均解毒生肌;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血竭活血化瘀定痛。诸药并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敛疮生肌之功。

3.5 轻创护肛,重视肛门功能保护与复原的微创思想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认为肛管有着独特的解剖结构,对日常的排泄功能起着精细制约的作用,任何一个结构被破坏,都会引起其功能的减弱,甚至破坏肛周形态结构,所以“轻创护肛”一直是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坚持的理念。“轻创护肛”不仅仅指在手术中“微创”,而是应该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体现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治疗中。第十二代传承人王泉英教授曾提出:在肛瘘手术中“低位切开高位引流,脓腔应合理处理,主管道切开支管引流,不剥除管壁等术式的改进”,术中在解决患者痛苦的前提下,注意手术中的操作细节,缩小患者伤口,精确掌握肛管解剖结构,尽量减少和避免术后肛门缺损的形成。

3.6 防病保健,重视盆底及全身功能锻炼的治未病思想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非常重视日常对肛肠疾病预防的宣教,强调作息规律,坚持体育锻炼,饮食合理科学,心态平和,清心寡欲。肛周肌肉作为盆底肌肉重要的组成部分,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在治疗上尤其注意其功能的保护与锻炼,如对于轻度直肠脱垂、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患者,强调练习提肛运动保健操以达到预防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手术治疗。肛肠疾病多由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引起,故针对肛肠疾病应防重于治,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抗病能力,保持肛门的清洁,勤换内裤,便后立即清洁肛门。并积极防治肛门其他疾病,如肛隐窝炎等,以避免转变为肛痈;避免久坐,特别是在湿地久坐;宜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辛辣刺激、肥甘食物,积极防治便秘和腹泻;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正气以提升抗病能力。

3.7 独树一帜的外治法 在泉州王氏中医痔科独树一帜的外治法中,以赛霉安系列中成药的应用最为知名。1959 年响应国家号召,王鸿珠先生将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三百余年的外用散剂秘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研制的中成药“赛霉安散”无偿献给国家,体现了老一辈医学工作者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情怀。此献方的义举,一时在泉州传为美谈。赛霉安散化腐、生肌、抑菌、抗炎效果很好,不仅在肛肠科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妇科、产科、口腔科、儿科、皮肤科方面也有很好的运用,时至今日很多人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药就是赛霉安散,因为全国各地很多产科都把赛霉安散当成新生儿脐粉使用。王鸿珠先生当年以“赛霉安”命名这款“祖传秘方、神奇药粉”,意思是赛过那时盛行的西药(霉素和磺胺),彰显那个时代中医人的底气和自信。后来,王鸿珠先生因身患十二指肠溃疡,当时各种治疗均未能痊愈,他想到赛霉安散有抑菌、抗炎的良好作用,对于体表各种创伤和溃疡都有去腐生肌,迅速修复的功效,于是王鸿珠先生调配改进处方,并且以身试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因此机缘研制出“赛胃安胶囊”。其具有止血、消炎、收敛、促进肉芽新生和溃疡面愈合的功效,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食道炎,口腔炎的治疗。王鸿珠先生和王泉英教授,又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以“赛霉安散”为基础,研制出“赛霉安乳膏”,其具有清热止血、收敛祛湿、化腐生肌的功效,临床用于牙周溃疡、皮肤碰伤、刀伤、慢性溃疡、子宫颈糜烂、阴道炎、痔疮、肛瘘、褥疮的治疗。赛霉安系列中成药包括赛霉安散(国药准字Z35020130)、赛霉安乳膏(国药准字Z20025799)、赛胃安胶囊(国药准字Z35020131),至今仍是国家级保密中成药处方。由于疗效显著,声名远播,赛霉安系列中成药成为泉州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并获得“福建省优质产品”的荣誉称号。如今,世界五大洲都能买到出产于泉州的赛霉安系列中成药。

4 结 语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争鸣与渗透,是促进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临床疗效稳步提高、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推动力,是中医学术特色的重要体现形式[3]。泉州王氏中医痔科历经时代更迭,顽强地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光,跨越历史的洪流,至今仍活跃在古城泉州,造福一方百姓,是福建省乃至全国中医肛肠学界都有一定影响的中医特色专科,是中医学术流派萌芽、发展、成熟的一个典型缩影。在今后的发展中,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要继承其独特的学术思想、特色疗法、特色方药,进一步整理并完善学术流派脉络体系,突出中医特色优势,结合现代科研手段,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更好地发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福建肛肠科走向全国中医肛肠学界的前列做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猜你喜欢

肛肠王氏泉州市
肛肠微波理疗椅对混合痔术后局部症状的应用效果
肛肠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效果
手术室护理应用不同体位摆放配合肛肠手术的效果观察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不要忽视自己的肛肠健康
算命
梦里梦外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梦里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