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力’导航,‘数智’制造类专业‘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推介
2022-12-27刘树聃关中梅张俊才郭长庚
◎刘树聃,关中梅,张俊才,李 娜,郭长庚,等
针对“数智”时代背景下,产业发展对制造类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目标定位高移、育人平台重构、育人路径重建等方式,创新探索出“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数智”时代“就业有实力、工作有活力、发展有潜力、创业有能力、做人有魅力”的“五力”卓越制造工匠,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成果针对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数智”制造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在“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创新实践“五力”目标导航,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了“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以“五力”目标为引领,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相对单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到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移。成果将学生发展的“五力”目标与“数智”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总目标相对接,将人才培养方案总目标分解为学生发展的各阶段目标,有针对性地规划学生三年不同阶段(大一适应探索期、大二定位提高期、大三职业起航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设计成长目标,实现分阶段、分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体验,激发其学习的内生动力。
成果构筑了“双元”培养平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与许昌高新技术企业许昌远东传动、黄河科技集团等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远东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采取“企业项目进课堂+学生课堂入企业”教学方式,实施“先招工后招生、‘1+1+1+1’团队育人、分阶段跟岗实习”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校企联手搭建“数智”制造创新实训平台,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实施“1+X”证书制度,促进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成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实践“五融”育人路径。学校密切“思政—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独立人格;加强“岗—课—证—赛”融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注重“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持续学习能力;推动“工匠—技能大师—教师团队”融合,强化多元师资保障 ;探索“创新创业—社会服务”融合,提升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通过“五融”育人,成果达成以德为先、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成果的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提出“五力”导航学生发展新目标
成果以“五力”为总目标,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五力目标导航工程”,全面深化“三全育人”,强化学生在“数智”时代应具备的“双创”能力。成果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学生自我发展紧密对接,在“五力”总目标指引下,通过学生自我设定分阶段发展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竭力实现成才愿望,在不断追求“五力”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成长成才。
(二)模式创新——构建“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新模式
面对产业链岗位群,基于企业需求,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集群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方面,以复合型为方向,构建了专业交叉融合、通专融合的“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实施“五融”培养路径,通过“课程—思政、岗—课—赛—证、线上—线下、工匠—技能大师—教师、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融合,形成校企“双元”协同、专业集群发展的“双元五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机制创新——构建“三阶段七步骤”质量保障机制
成果注重多元全程评价,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构实施“三阶段七步骤”的质量保障工作机制。成果以“五力”目标为导航,明确“系统培养、多样化成才”的“五力”目标链,依托智慧校园平台,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实施“确定目标与标准—编制计划与方案—组织实施—监测预警—诊断与改进—激励学习并编制诊断报告—进一步创新改进”七个步骤的质量监控机制,保障“五力”培养目标的实时推进。
通过在“数智”制造类专业及在全校推广实施聚焦“五力”的“双元五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该成果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效应:学校与国内60余所职业院校分享了经验;与国外13个职业类院校和机构开展经验交流与合作;有20所学校借鉴应用了该人才培养模式。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13次对该成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7期刊登文章《“目标”导航引领“五力”培养——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导航工程》,详细阐述了该成果的以“五力”为育人目标,全方位、全过程的特色育人机制。《中国教育报》以《坚持以“五力”彰显职教特色——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之路》为题,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在新华网教育论坛上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五力’育人工程,推动高职教育上水平、上质量、上台阶”为主题作专题交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