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子平教授基于络病学说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

2022-12-27马璐瑶高子平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络脉颜面黄褐斑

马璐瑶,杨 罗,高子平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2;2.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四川 成都 610032)

黄褐斑(chloasma)是一种获得性面部色素代谢异常对称性皮肤病,常表现为淡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深浅不定,斑片形状不一,或圆形,或条形,或呈蝴蝶形。典型皮损位于颧骨的突出部和前额,鼻背、鼻翼、上唇、眉弓以及眼周等部位也可能出现[1]。常好发于青中年女性(21~40岁),好发皮肤类型以混合性或干性多见[2]。目前黄褐斑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近年来有专家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氧自由基、血液流变学、紫外线照射、体内微量元素增多(如铜离子)等相关[3],此外,也会受皮肤菌群、遗传、药物和化妆品、疾病以及情绪等因素影响。其中,内分泌失调是黄褐斑发病的最重要原因,而紫外线的照射是最重要的加重因素。临床上西医治疗黄褐斑大多以口服维生素,外擦氢醌乳膏、氨甲环酸溶液,强脉冲光以及化学剥脱手段等为主。但由于黄褐斑自身治疗周期长,患者易产生依赖及耐药性等,因此患者的依从性随治疗周期变长会逐渐变差,疗效较不理想。吾师高子平教授为四川省中医院知名皮肤病专家、四川省名中医,从医30余年,善于中医内外结合治疗黄褐斑,临床经验丰富,现将高子平教授基于络病学说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络病学说治疗黄褐斑的理论基础

中医络病学说由来已久,始于《内经》:“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经脉于内可运行气血津液,络脉为其分支沟通表里,孙络则为络脉的细小分支。后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观点,由此络病理论初成体系。现代医家吴以岭首提出“三维一体理论”“血络-微循环”,明确阐述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诊治等[4]。络病理论对于临床治疗多种慢性、难治性皮肤病具有指导意义。《素问·皮病论》中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于络脉;络脉满则入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即“络病”为外邪首犯络脉,继而传变,会影响其输布气血津液、濡养四肢百骸、脏腑器官等正常生理功能,而生诸多疾病[5]。络脉在颜面部分布密集,“络病”则可生多种颜面皮肤疾患。《素问》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也说明气血等营养物质可以通过经络上行输注于面部[6]。若气血失调,颜面经络失于濡养,肌肤失荣则枯槁暗沉生斑;同样络脉阻塞致血瘀于局部,则生黧黑斑。

2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黄褐斑在中医上无固定病名,多称本病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等,有关黄褐斑的古籍记载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称其为“面尘”。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面多䵟黑曾或似雀卵色者:苦酒煮术,常以拭面,稍稍自去。”自此提出䵟黑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黧黑斑者……以致火燥结……滞结而为斑;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污气混滞于阳……结成黑子。”明确描述了本病与雀斑及黑子在病因病机上的区别[7]。目前大部分医家及学者认为黄褐斑的形成涉及肝、脾、肾三脏,并与瘀血密切相关,甚至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说法。高教授在撷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络病学说的角度出发阐释黄褐斑的发病机理,由于肝、脾、肾三脏生理功能失调,导致气血生成或运行受阻,从而引起的络脉不通及络脉失荣等都可导致黄褐斑的发生。

2.1 脏腑失调,络脉空虚为本 《古今医案按》[8]云:“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张氏医通》云:“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外科正宗》则指出“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班黑色枯不泽”。可见,黄褐斑的形成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或外邪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难以运化水谷精微,气血乏生化之源,不能充颜面脉络,肌肤失荣,颜面枯槁,黄褐斑渐出;若肝阴失养,疏泄失司,气血运行滞缓,难以推动血行上荣头面,颜面脉络失濡于养而成斑;若肝肾阴血亏,血弱不能于外荣养肌表,肾水弱亦不能制虚火,虚火灼伤津血而瘀,瘀阻颜面络脉,则致面斑的发生;脾主运化为气机之枢纽,肝主藏血及疏泄,肾主藏精。此三脏均在气血生成及运行并充养颜面络脉、濡养肌肤的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其功能失调,则气血乏源亦不能布达,致颜面络脉空虚。

2.2 气血失和,瘀血阻络为标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有诸内,必行诸外”,外在色斑的形成代表了机体内部的病理状态。《证治汇补》中“新血不生,气涩血枯,变为干血痨症,肌肤甲错,面目黧黑”,指出“瘀”与黄褐斑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机体内部气机不畅,推动血液运行不利,使得血液于络脉中滞留而瘀。亦或由肝肾阴虚,水不制火,煎熬阴津,致血液质稠,在络脉中流速变缓,易滞于脉络中即为瘀。黄褐斑亦常为血瘀体质的一种常见表现[9],血瘀体质者“素有恶血在内”,可致颜面肌肤失养,色素沉着,积为暗斑,斑与瘀同为有形之质,斑在外,瘀在内,瘀现于外则成斑。

3 临证治法方药

3.1 补虚为主,理气化瘀为辅 高子平教授认为内在脏腑、气血、阴阳等病理变化可现于表面而致肌表生各类疾患。黄褐斑的生成与有形之“瘀”密不可分,但治疗黄褐斑,不可单一活血化瘀,理应从整体出发,究其根本病因所起,病位所在。高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总结了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指出黄褐斑的治疗应以补虚荣络治本为主,理气化瘀通络治标为辅。补虚配合理气通络化瘀类药,则可达气血充荣于面,络通瘀除则面斑渐消。若为肾阴亏虚型黄褐斑,多采用六味地黄丸方化裁,以滋补肾阴,填补肾精为先。若肾水亏虚,则肾阳无以蒸腾,津血生成乏源,致血弱不能荣面而生斑。二则阴不制阳,肾水亏于下,虚火上炎于头面,血热煎熬阴津致血枯,颜面脉络不通瘀于局部而生黄褐斑。因此,以补肾阴为主,津血生而荣肌肤,滋肾水降虚火,血畅行于络脉而瘀自除。

3.2 善用引经药,活用虫藤类药 经络为气血运行之通路,分布全身,传输气血津液等散发机体各处,同时络脉需要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滋养,若气血生成困难或推动无力,则不能布达颜面络脉,肌肤失于濡养则干枯晦暗易滋生色斑。因此高教授治疗黄褐斑时常配合引经之药,如桔梗、升麻等可助气血上至头面。此类药物好比是舟楫,更好地载药上行于颜面经络,使气血充盛,肌肤得以濡养,则斑速愈。

“络乃聚血之处,久病必瘀闭”,因此络脉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10]。高子平教授在诊治络脉不通类病时,好选虫类药与藤类药合用,一通一搜。虫类药物细小行络脉,破瘀散痼疾,可将潜伏于络脉之内的瘀血剔除于外,搜邪逐络以达到“去宛陈莝”的目的,恢复络脉的气血运行[11]。《本草便读》言:“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藤类药其弯绕、交错之象,壮者如筋骨,细者如脉络,中医通过取类比象认为其有舒筋通络之效。若为肝郁气滞型黄褐斑,多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调理气机之外配合蜈蚣、土鳖虫、僵蚕、蝉蜕、大血藤、鸡血藤等虫藤类药。虫藤类药合用,搜邪通络并行,可更迅速更彻底地祛除脉络瘀滞顽固之邪,络脉得通,气血运行顺畅,无瘀则斑消。

4 典型病例

吴某,女,48岁,初诊于2021年9月,以“面部黑褐色斑片3年余,加重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诉3年前因产二胎后颜面部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以两颧部为甚,边界清楚,无瘙痒、疼痛等其他不适,近1月因未注意防晒发现原有皮损颜色加深。平素性急易怒,面色蜡黄,颜面肌肤易干燥起屑,腰膝酸软,手脚心易发热,眠差梦多,小便正常,大便干燥。月经常推迟,经行腹痛,月经量少,色暗红夹有少量血块,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中医诊断:黧黑斑,肾阴虚夹瘀证;西医诊断:黄褐斑。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9 g,泽泻9 g,牡丹皮9 g,大血藤10 g,路路通10 g,香附10 g,酸枣仁15 g,合欢皮10 g,蜈蚣3 g,土鳖虫10 g,夏天无粉6 g,14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嘱其畅情志,严格保湿防晒,保证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充足等。二诊:患者面部斑点顔色开始变淡,无新生色斑。睡眠差、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有所改善。颜面肌肤仍偏干,大便干结难解,2日1次。舌红少苔,舌质暗,脉细数,处方去酸枣仁、合欢皮、夏天无粉加南沙参15 g,麦冬10 g,麻子仁20 g。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2周后再次复诊。三诊:患者颜面部色斑较前明显变淡,肌肤干燥较前明显好转,自诉经行腹痛缓解,月经量正常,色鲜红无明显血块,大便正常。继上方去蜈蚣、土鳖虫、夏天无粉、麻子仁加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此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4个月时患者诉颜面色斑逐渐变淡,未有加重及新发。

按:该患者病因以肝肾阴血亏虚为主,导致血弱不能于外荣养肌表,水弱亦不能制虚火,虚火燥结颜面。女子以血为本,由于经、孕、产、乳伤阴血,致肾阴不足,水亏火旺,肾水不能上乘,而虚火上炎燥结于头面,血枯不能流动而瘀生斑。高教授从肾论治,结合四诊合参,辩证为肾阴虚夹瘀证,以补肝肾阴活血化瘀为法。一诊选择六味地黄丸加减以补肾阴为主,加大“三补”用量,此外加大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络,蜈蚣、土鳖虫走络搜邪除瘀,夏天无粉活血化瘀,香附理气以达“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之效。酸枣仁、合欢皮养血安神助眠。二诊阴虚燥热象仍明显,加南沙参、麦冬滋阴生津,麻子仁帮助通便。三诊瘀血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去麻子仁、虫类等部分活血化瘀药,后期加女贞子、墨旱莲持续固阴为主。

5 讨论

高子平教授综合历代医家观点,结合多年治疗黄褐斑经验从络病理论出发总结而得:黄褐斑,病机关键在于络脉受损、脏腑功能失调;络脉空虚为本是导致黄褐斑久生难消的重要原因。气血失和,络瘀为标,“无瘀不生斑”,瘀作为病理产物,是形成黄褐斑的关键因素。治疗上应标本兼治,从整体出发,灵活辨证瘀之所在,通补结合。肝郁气滞者,注重条达肝气配合化瘀通络之法;肾阴亏虚者,滋阴敛阳的同时,配合通络化瘀类药,则可达络通瘀除则面斑渐消。用药上利用虫藤类药大力除络脉中之瘀血及其他有形实邪,同时注重引药上行头面,使疗效更加显著。从多个角度出发辨证施治,通、调、补三法结合,使气血生化有源以除“不荣”之弊,搜邪除瘀以消“不通”之过,颜面肌肤得荣,络脉得通则黄褐斑自愈。

猜你喜欢

络脉颜面黄褐斑
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黄褐斑效果观察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等闲
清场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专栏
络脉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素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