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翻译教学模式:译介人才培养新途径

2022-12-27张永中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译介三位一体译者

张永中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笔者在研究“《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西渐得失与国家形象译介传播研究”等相关系列课题中,发现中国对外译介传播正面临国内人力、物力、财力高投入,国外传播、接受、认同低效果的状况,这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对外传播现状,涉及到翻译与传播的很多环节,译者素养是其中一环。在当前融媒体传播时代,译者的翻译与传播基础理论欠缺,跨文化传播的译介能力不高以及审美素养不足,正制约着中国作品对外译介、传播、接受效果。因此,要提升译介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对现行国内高校传统的翻译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与重构。本文基于当前国内翻译教学内容的不足,提出“三位一体”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期对当前国内高校的翻译教学内容革故鼎新,形成能提升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效果的译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阐释

(一)“三位之一”——翻译与传播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到位

“中译外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但现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还是和我们的翻译教学有些关系”[1]。此话一语中的,基于笔者多年的翻译教学和学术交流,我国高校大部分的本科、硕士翻译教学在涉及翻译理论教学方面,多聚焦在全译范畴的直译、意译方法和各种微观翻译技巧的讲授上。这种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在常规的翻译技巧中进行双语层面的转化训练,导致学生在对外译介传播过程中,面对宏大的中外文化差异这片森林,不知如何穿越这片译事丛林,只会从双语对等的词汇、句法语言层面进行双语转化,这样的译文在传播对象国中的传播接受效果往往不达预期,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跨文化障碍的翻译技巧,即翻译与传播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不到位。

当前,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都涉及到译文的对外传播,翻译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增添符合当前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的译学理论知识和传播学知识,使翻译与传播的相关基础理论融入当前的翻译教学。由于当前的融媒体传播多以新兴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即以网络传播为主,纸质传播为辅,这就要求当前的翻译教学要增添一些能指导译者从事新兴媒体为传播渠道的翻译与传播基础理论,例如,增补适合指导跨文化翻译的德国功能目的论、变译理论等内容,传播学中的拉斯韦尔5W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融媒体理论等。这些符合网络传播时效性和读者阅读碎片化特点的翻译与传播理论,可以让译者掌握符合当今时代的翻译传播策略与方法,能极大地助力译文的传播和接受效果。

譬如,在天津的对外译介宣传中,有如下一句中文表述:在中国一提到孔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许多地方建有祭祀他的寺庙,天津也不例外[2]。这句中的“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意指包含了所有年龄段的人,与后面提到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语义上是同义反复,并且“无人不知”就是“无人不晓”的意思,之所以连用在一起,是因为汉语在使用中倾向使用双音节词,句法注重对称美,类似的结构表达在汉语中有很多,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等。这种同义重叠使用的行文方式与英语直观朴素的行文习惯形成了冲突,照直翻译成英文会使语义啰嗦。如果教师在翻译教学内容中讲授了翻译理论中的变译理论,学生就能运用该理论中的“述”这种变通策略,删除原句中同义反复的冗余信息,保留其核心语义,形变而意不变地转述为“孔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样译者就能把“在中国一提到孔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变通地翻译为“Confucius is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Temples in memory of him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in China.Tianjin is no exception.”这样变形不变意的译文因符合英语世界读者的行文表达习惯和阅读期待,在译入语读者中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接受效果。

同理,在翻译教学中,如果教师增添了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著作中提出的5W传播理论,即谁(who)、说什么(what)、什么渠道(what channel)、对谁(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3]。那么,学生在对外翻译实践中,就会在翻译前或翻译中,把译文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及其译文要达到的预期传播效果考虑进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如果翻译作品的传播对象预设为青少年,那么译者在对外译介中就会采用符合译入语国家青少年偏好的行文表达语句或风格来译介原作,以求达到好的传播接受效果。如果译者考虑到传播渠道是移动互联网,“人们阅读纸质版资讯的时间比互联网以前的时代大大缩减,文化快餐时代的人们希望在每天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摄取多而广的资讯”[4],那么译者就可以对大篇幅的原文采用变译的形式,如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等变译类型来对原文进行变通式译介,以求译文篇幅短小精悍,适合西方读者利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因此,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翻译教学应该添加各种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的新型翻译理论和传播理论,这不仅符合翻译与传播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更能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原文的变通能力和增强对译文传播力的内化意识。

(二)“三位之二”——翻译与文化教学内容到位

翻译表面上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但语言涉及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播继承,因此,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转换必定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必定在翻译中会存在词语、句子和行文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或冲突。遗憾的是,当前国内翻译教学内容对翻译与文化的转化机制,跨越文化障碍的翻译策略等内容讲授不足,绝大多数的翻译教材没有开设专门章节讲解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障碍的技巧和策略,即使翻译教师涉及翻译与文化的教学内容,大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对外译介过程中,缺乏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忽略了翻译中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障碍,翻译出来的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认同度低,传播效果差,有的译文甚至触犯了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禁忌,引发矛盾或冲突。

翻译与文化的教学内容还应讲授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素材。充分了解西方读者的阅读文化语境、阅读偏好、题材偏好等背景,是译者正确选择对外传播素材的前提。当前,我国的对外传播译作在传播对象国中的传播接受效果未达预期,与选择的翻译素材有关系。按笔者在英国访学期间对英国几个城市老、中、青、少年龄段所做的问卷与访谈分析来看,西方读者很少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的译作,很多典籍译作进入大学图书馆,也鲜有人问津,即使是西方的汉学家,也很少看我们翻译的古典译作,因为汉学家通晓汉语,如果在研究上需要了解古典作品的内容,都是直接看原文作品,或看附带中文译注的原作来解读原文。当前,西方读者面临的是每天有限的阅读时间与无限的资讯传播之间的矛盾,他们会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碎片化地阅读与他们当前工作生活相关度较高的信息内容,而大中华文库等外译作品所涉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远离当今西方世界读者的现实工作和生活环境,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此外,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英语世界读者,普通民众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不高,例如在美国,“美国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事实上减弱了美国公民了解世界其他文化价值观的兴趣和动力”[5],因此,教师需要增加翻译选材讲解,让学生知晓在西方仍处于强势文化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出能与西方读者价值观兼容,在内容上贴近他们工作生活的素材,以此达到有的放矢译介中国文化或资讯的目的,从而提升译文的传播接受效果。

(三)“三位之三”——翻译与修辞审美教学内容到位

语言有6种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元语言功能、酬应功能。然而,译者在译介对外传播作品时,常忽视语言的美感功能。译介的作品只停留在表达出原文的语义,缺少对译文文采的关照和重视。这与我国高校翻译教学忽视翻译与修辞教学内容有关。笔者手上有6本不同的翻译教程,是近10年出版的,都没有涉及翻译与修辞审美教学内容。由于教材没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导致培养出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没有关注译文文采的意识,翻译出的信息内容只传递了原文的语义,未能赋予译文以文采,从而未能增值译文的可读性和提升译文的传播力。

譬如:一则律师事务所的对外宣传广告“我们永不怠慢客户的来电咨询”,通常译者会翻译成We will never neglect customers’calls for advice,这只是传递了原文的语表语义,如果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向学生讲授过翻译与修辞审美内容,那么学生就会以语言的美感功能来提升译文对受众的吸引力。译者可以在上述译文的基础上,采用头韵的修辞格,修改为We will never neglect customers’calls for consultation,使得customers’calls for consultation三个首字母同时为字母C的头韵结构,显然,三个首字母相同的头韵结构比两个首字母相同的头韵结构在听觉和视觉上能给受众带来更强的美感,从而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如果从体现广告的语言学特征来翻译,即广告的语言要求简洁、创意和响亮(这三个特征是广告美感功能的体现),那么译者可以把“我们永不怠慢客户的来电咨询”(初译为We will never neglect customers’calls for advice)润色修改为You Ring,We Spring,这样修改的广告译文,不仅简洁有创意,体现了顾客来电时,公司积极回应的图景,而且押尾韵,响亮悦耳,易记易传,其在受众中的传播接受效果会大大增强。可见,上例译文初稿We will never neglect customers’calls for advice从语言的美感功能出发,无论润色为更具头韵修辞效果的We will never neglect customers’calls for consultation,还是打磨为更具简洁性、创意性和韵律美的You Ring,We Spring,都比译文初稿更有修辞上的美感功能,能在英语世界的读者中有更好的传播接受效果。综上所述,普及翻译与修辞审美内容的讲授,对译介人才的审美意识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涉译文传播接受效果的提升。

(四)“一体”——学生作为翻译实践主体

翻译这门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经验学科,译者不仅需要学习翻译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和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解释各种翻译现象,更需要从事大量的翻译实践,通过实践内化译学理论提升译艺与译技。在我国高校翻译教学中,教师课堂上讲授相关的理论和译技,进行译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堂翻译训练,但每门翻译课程的每周课时通常只有2~3标准课时,除去教师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译例分析,学生课堂上的翻译实践时间非常少。要培养翻译实践能力强的译介人才,大量的翻译实践不可缺少,因此,学生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课外翻译实践。学生在课外从事的翻译实践应该题材面广:古代典籍、现当代文学、时政要闻、社会文化、经贸资讯、商务合同等题材都应涉猎,因为不同的题材,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它们的传播路径和翻译策略都会有所不同。教师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参考译文,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重点比读自己翻译不恰当的语句或文化传译难点,辅以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一些学生课外翻译中的共性难点问题。这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课外翻译实践,能使学生通过各种体裁的翻译实训,内化“三位”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应对不同体裁和传播渠道的翻译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翻译教学模式是笔者研究中国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系列课题后,提出的适合当今融媒体传播时代特点的译才培养新模式。“三位一体”中的“三位”要求翻译教学内容做到三个到位:第一,翻译与传播基础理论到位;第二,翻译与文化内容到位;第三,翻译与修辞审美到位。“一体”要求在译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翻译实践的参与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从事课外翻译实践,内化“三位”教学内容,提升译艺和译技。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西方受众还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背景下,国内高校要培养出符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的,能以西方之术传播中国之道的对外译介人才,就必须对当前国内高校现有的翻译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纠偏扶正,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译介人才培养模式的纠偏扶正,是中译外译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猜你喜欢

译介三位一体译者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