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理工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行业特色化建设研究

2022-12-27计雨涵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理工特色化文科

李 妮,计雨涵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2019年,教育部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卓越式发展,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落地实施,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即至2021年在全国高校建成10 0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0 00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其专业建设规划分类表中,新文科相关专业位列前茅,成为重点建设学科。新文科是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变迁而产生的概念,它旨在强调传统文科专业的跨学科融合,通过新技术的介入使人文学科焕发新生机。公共管理类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在“双万计划”的学科规划表中,公共管理专业以拟建数247个位列第四。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公共管理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时代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以及新文科的建设为理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如何在新文科教育下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理工行业特色化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专业发展命题。

一、公共管理专业在理工院校特色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的时代使得发展特色文科不仅是理工科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通才教育导向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基础[1]。公共管理是一门可以与多学科融合、共创,为多领域公共治理提供切实指导的文科专业,在理工类院校开展特色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是打开新文科新局面的必然,但是长期学术环境影响下的现实困境成为公共管理特色化建设的阻碍。

(一)理工思维的逻辑固化

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管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主导学科决定的,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在研究客体、研究方式上的区别也决定了两类学科的学科思维之间存在霄壤之别,那么在此情况下,理工科院校固有的理工思维就成了发展人文学科的观念层面上的障碍。理工思维拥有绝对理性,以公式化、数据化、程序化、模式化为主要特质,量化研究是理工科科研的主要途径,严谨性极强,但缺乏一定的包容性。公共管理是一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驾齐驱的学科,这个学科既有理工思维的绝对理性特质,又有逻辑思维与感性共存的相对理性特质。因此,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理工思维的一元化学术环境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与创新,无法有效实现公共管理学科和理工科的有效衔接与互融。

(二)实验与实践条件不完善

实验与实践研究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的重要研究方法,理工科院校在实验与实践研究上已拥有成熟的研究经验,但是不管是校内的实验环节还是校外的实践环节,目前理工院校都无法为公共管理专业提供有效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文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流高校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公共管理与决策科学实验室。但是,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数量少且集中于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严重缺失。另外,在公共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上,仍局限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不会给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造成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十分受限,与理工院校对接的纯理工性质的实践单位同样无法给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提供适合的实践平台。

(三)课程体系设置一元化

要实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化建设,传统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在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课程设置一元现象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理论教学以及期末的理论考试占据课程体系的绝大部分,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这就会造成学生“闭门造车”的不良局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的起点。第二,课程内容范围狭窄。目前,无论是综合类院校、文科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范围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且形成了数年不变的教学内容,这种现象在理工院校尤甚。新文科强调学科的交叉与互补,单一的课程体系无法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如何将理工院校的优势专业课程进行文科化设计,并运用在公共管理特色化建设的课程设置上,成为日后公共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

(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结构合理、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公共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源泉,无论是文科实验的开展,还是校内外的专业实践,都对相应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导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教师应聘环节,高校将应聘教师的学历、学术成就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忽视其实践经历,导致教师从任教开始就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二是教师在教学期间缺乏实践型课题。课题研究过程是教师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受限于相关课题的缺乏,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三是教师的实践培训缺失。高校内部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很少能够给予公共管理教师队伍提供实践方面的培训,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法实现实践能力的及时更新与提高,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新文科背景下理工院校公共管理行业特色构建的现实机遇

(一)内容层面:拓宽专业发展边界

在人类公共事务良善治理对更加规范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新需要的趋势下,公共管理正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核心[2]。公共管理是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学科方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动过程。就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内边界就是对政府行政的研究,外边界就是与政府行政相关的内容以及对非政府类公共事务的管理[3]。我国公共管理研究边界呈现出“点—面—体”的边界变化特征:在最早的专业研究中,公共管理学主要是借助国外理论来研究政府部门的公共行政,探讨适应中国政府行政体制的管理模式。接下来公共管理学拓宽了研究领域,但是依然局限在政府下设部门的管理,比如城市管理、卫生管理和文化管理等,相关高校也相应开设了城市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文化管理等专业,将公共管理思想引入更广泛的政府管理领域。当今阶段就是范围更加立体的公共管理,将研究视野拓宽至其他的非政府组织,研究内容丰富到各个管理主体和过程,同时愈加强调公共治理,致力于运用新时代技术成果实施更加科学的公共治理。在理工类院校建设行业特色化的公共管理专业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公共管理的外边界,提升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

(二)方法层面:丰富专业发展的技术手段

公共管理正式作为一级学科出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体系中是20世纪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化进程逐渐加快、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多的趋势应运而生的,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社会学科。早期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主要为理论研究,并借助国外理论来研究政府部门的公共行政,探讨适应中国政府行政体制的管理模式。随后出现了较多的案例研究,将研究视野聚焦到某个公共问题,以小见大对某个具体领域进行精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性质上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直至近十年,我国学者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发现实证研究的比例达到32.7%,相比于2006年的统计结果高了28.2%[4],这意味着在近十年公共管理学科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明显增多。在新文科的带动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手段将更加丰富与多样,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已迅速渗入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转型,公共管理学科同样无法脱离时代的走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先前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经验决策、推理研究等准确性的不足,实现更加科学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追求学科的知识生产已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诉求,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当今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随着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日渐拓展,公共管理专业的行业需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性机构,其他理工类行业同样需要公共管理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设计与过程管理,以提升行业的软实力。那么在公共管理与其他理工学科的交叉研究中,相应理工科的研究技术与手段也会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实现技术手段的创新。

(三)目的层面:培养行业型公共管理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将人才资源视为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才思想最显著的特征[5]。行业型公共管理人才实质上是掌握多学科知识体系、能够为某一行业公共治理提供专业指导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培养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又再次强调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6]。当今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才强国的政策实施决定了多元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及未来就业市场的主要人力需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被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高校为社会输出更加多元且专业的公共管理行业复合型人才,他们的主体知识结构是公共管理,在此基础上掌握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新文科背景为行业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理工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依托其主干理工专业进行跨学科模式的人才培养,既是对理工科院校学科倾斜问题的修正,又能促进与其他院校具有差异的行业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

三、理工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行业特色化建设

文科仍然是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新”在于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以适应时代、国家及社会的发展要求[7]。公共管理作为国家社会治理中举足轻重的文科专业,探索学科的新发展内涵与新发展模式是每个开设此专业院校需要着手改革的方向。我国教育部直属的行业特色理工高校分为国防类、信息类、材料类、交通类、化工类以及资源类高校,虽然这些高校中的公共管理学科属于非主干学科,但是它在培养理工行业公共管理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各理工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应该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推动公共管理的行业特色化发展。

(一)营造文理特色化结合的学术氛围

理工院校公共管理学科要实施行业特色化建设,在学术生态上营造文理结合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指学术人在开展学术活动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它会影响学术人的学术心理与学术产出。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由于学术研究的内容、方式以及主体思维等方面存在鲜明差异,学术氛围自然也存在鲜明差异。理工类学科靠实验及数据说话,学习难度相对较高,学术氛围严谨,但是人文类学科更注重经验的对比总结与思维的发散创新,并且需要与社会产生更多的连接,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在理工类院校构建行业特色化的公共管理学科,既要以严格、严谨、求实的学风培养学生,又不能脱离公共管理学科本身与社会公共领域的紧密连接,为公共管理学生创造相对灵活和自由的学术氛围。

(二)设置“公共管理+特色行业”课程体系

公共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目的是让公共管理在某一工科领域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其作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融合学习,仅仅学习公共管理学知识是无法实现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将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的具体研究方向依据社会需求、发展前景、就业形势因素与相适应的理工专业进行匹配,规划出“公共管理+理工”的课程体系。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的课程普遍包括公共领域的“管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系列,同时各高校还根据研究方向开设了“人力资源”“文化管理”等系列课程。在进行行业特色化建设中,理工院校应根据本学校的特色行业为公共管理学生增加相关领域的课程,如交通行业院校为培养出可以研究与解决公共交通的秩序治理、公共空间下的交通规划、公共交通服务等问题的人才,应对公共管理学生增加“现代物流学”“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等适合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课程。

(三)提升学生的行业特色化实践能力

培养出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公共管理行业特色化人才是该培养体系的主要目标。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不属于主干学科,加之人文社会学科“重理论、轻实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与主干专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开展行业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既是落实公共管理专业行业化建设的关键途径,也是响应新文科建设的具体表现。

行业特色型理工院校如交通类院校,都与交通领域影响力较高的交通运输管理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学术讲座等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专业平台。行业化实践能力是一种突破原有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形成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理工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与学校的主干优势学科之间开展长期的实践合作,可从短期的社会实践与长期的专业实习两方面着手培养。理工院校一是要利用好现有实践平台为公共管理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浸入理工单位的工作环境,在能力范围内参与他们的具体工作,实地探究相关领域公共治理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在校内外新建新文科实训基地,并配置专业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保障学生行业化实践能力的切实提升。

(四)建设行业化新文科实验室

传统文科要想在新文科战略下实现其转型发展,必然要开展实验研究。新文科实验室是相对于传统文科实验室而言的,是注重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文科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实践的实验室[8]。文科实验与理科实验存在特点上的根本差别,文科实验更加注重现实场景的模拟化构建,实验的客体范围广泛且不具象,理工院校应该在新文科的带动下加大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依据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验需求为其构建行业特色化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对传统的理工实验室进行升级,使得公共管理学生进入工科实验室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虽然他们具体参与工科专业的实验操作,但是他们能够在实验规划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上提供支持。这种做法会降低成本投入,但在文科实验上还存在平台和资源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重新建立综合性新文科实验室,为公共管理与相关理工科的合作科研提供所需的实验器材及实验场所。在互联网、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积极构建多学科于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的实验室至关重要,它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打造“骨干+行业群”形式的教研队伍

高校教师队伍的选拔与培养是在重要性上优先于学生的,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特色化建设更需要一批能力突出、素质卓越的教师团队。截至2018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 672 753人。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着科研及教学成果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公共管理专业行业特色化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骨干教师是在学科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贡献以及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他们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引领者。要实现行业特色化的发展,需要从校内、校外两个角度提升教师的科研及教学实力。从校内的角度而言,要促进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和理工院校主干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以某些课程或课题为连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公共管理教师在特色化方向发展的学术胜任力。从校外的角度而言,要积极从海内外引进专业人才及学术骨干或邀请他们担任校外导师,同时鼓励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去海内外知名高校及就业单位研学进修,开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教师研究课题的大幅拓宽以及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强化教师骨干培养的基础上,要打造以特定理工行业为核心的跨学科教研队伍,形成专业且具有影响力的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行业群教研团队。理工院校公共管理行业化的本质就是发展有某行业特色的公共管理,这也决定了跨学科的教研团队是实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于教学角度而言,该形式的教师队伍能够依据行业化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于科研角度而言,行业化的科研队伍能够弥补相关专业知识和资源的短缺现象,同时提高研究课题的专业性,保证研究质量。

猜你喜欢

理工特色化文科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征稿简则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豆文科作品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征稿细则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孙文科
如何编写个性与特色化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