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课堂“咬文嚼字”教学探析

2022-12-26张荠文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词句语境

张荠文

“咬文嚼字”是指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重点词语、句子、语段等进行品读,把握相关语言材料从表层到深层的丰富意蕴。这是针对文本语言文字开展听说读写实践的有效策略。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开展咬文嚼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咬文嚼字的路径与方法,让学生借助咬文嚼字的学习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激发咬文嚼字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读的虽然是不同的课文,但他们关注的是课文中带给自己新鲜感的内容,一旦没有这股新鲜劲,就难以提起继续读下去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所发现,即原本读过多遍的普通词语、句子,换一个角度思考、理解,激发学生产生咬文嚼字的兴趣。

如教学《燕子》一课,课后练习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都自觉地开展画面想象活动,读了三五遍后就失去了新鲜劲。对此,笔者首先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在课文呈现的多个画面中,你觉得哪个画面很特别?是哪个词语直接体现出来的?学生很快就锁定了课文最后的句子中的“有趣”一词。接着,笔者顺势让学生说说“有趣”在这篇课文中的独特意味,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品读,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有趣”的具体内容。

二、培养咬文嚼字的勇气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质疑意识,而且还要具备质疑、析疑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开展质疑活动,获得新的认识,也获得质疑的勇气。

如教学《寒号鸟》一课时,有位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请学生说一说课文的寓意,一个学生提出质疑:“我学习课文时,爸爸帮我查阅了资料,发现寒号鸟不是鸟,它身上不是羽毛,而是皮毛,像松鼠一样;它们把窝建在石缝中,不会被冻死,所以我认为喜鹊说的话不对!”学生的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问老师这是不是真的。那位教师没有囿于教材和教师用书的说法,而是充分关注学生的质疑,迅速打开教室电脑进行搜索,然后选择学生可以读懂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了寒号鸟真的像那个学生所说的那样,与课文中描述的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向敢于质疑的学生学习,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寓言文本假设的语境之中,在过程与结果的对比中,认识劳动的价值。

三、关注咬文嚼字的语境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以提倡个性化和多元解读为由,对学生在阅读中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都含糊地予以肯定,而不是及时进行纠偏并给出正确解释。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滋生随意理解词句的不良习惯,对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学习十分不利。对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语言提出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开展咬文嚼字活動,杜绝随心所欲、望文生义理解词句的现象。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都只停留了片刻:第一次是傍晚在那棵大榕树上没有见到一只鸟,所以片刻之后就失望地离开了;第二次是早上,作者看到的鸟虽然很多,但好像都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也是停留片刻之后就失望地离开了。学生对文本中的两个“片刻”的分析太随意了,完全脱离了文本的语境。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抓住文本中出现的两个“片刻”来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描写的艺术,那就是看上去作者两次都是停留“片刻”后就离开了,但是,在这“片刻”之中,作者的细致描写和刻画给人的感觉是在那里停留了很久,而且作者在描写傍晚时大榕树的静态景物和早晨树上无数的飞鸟时,在字里行间都包含着无比的喜爱在里面,所以对“片刻”的理解,需要关注整个语境才能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爱不够而不是失望。

四、精选咬文嚼字的对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指向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词句或有助于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词句开展咬文嚼字活动,这样才能体现咬文嚼字在阅读课堂上的价值。

如教学《草船借箭》,这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编的历史故事,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值得咀嚼、品析。比如,周瑜明明是“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为何对诸葛亮说出的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却又带有命令的意味呢?又如鲁肃对周瑜报告时为什么要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而不提借船这样的关键事情呢?还有课文题目中的“借”字,按说“借”是需要立字据,还需要“还”的,但这些在文本中都没有出现,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的?会不会“还”呢?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就会发现课文题目中的“借”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作为咬文嚼字的对象。

五、渗透咬文嚼字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那些具有关键价值的词语、句子,采用联系上下文情景、读写结合等策略,组织学生挖掘语言材料的深层内蕴。

首先,重视在上下文情境中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对于文本中值得开展咬文嚼字的词句,必须联系上下文多品读、多思考、多揣摩,进而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比如,课文《父爱之舟》中有这样的句子:“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我”写的,父亲是以第三人称出现在课文中的,到了这个地方突然出来了“他的儿子”代替“我”的表述,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写的是“我”对父亲的主观感受,此处用“他的儿子”是换成了客观感受,表达的感情却更强烈,也就是对父爱的感受更深刻。其次,可以在读写结合中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比如,《慈母情深》写“我”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到了想买长篇小说的钱,出现了“鼻子一酸”的感觉,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缘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练笔活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写出来互相交流。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就是最好的理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咬文嚼字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突破文字的表层意思,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词句语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