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评价下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研究
——以“加工和制作图片”为例
2022-12-26叶宏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叶宏斌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更实际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要求,因此,加大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特色化课堂设计已经成为趋势。等值评价是多元化的高效评价,注重知识要点的过程性思维探究和信息化知识的输出成果的凝练,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等值评价非常重要,而要将等值评价落到实处,任务驱动教学的环节设计不可缺少。
● 实践意义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针对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以及过程性表现等都没有得到重视。而将班级的总体学习成效的评价与过程性的评价融合起来,就可以实现等值评价,即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生的学习收获基本是等值的。
1.点面结合,优化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
以苏科版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六章“加工和制作图片”的等值评价下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谈图片是如何制作的,接着让学生明确哪些信息化工具可以制作图片,然后让学生打开WPS,尝试插入和编辑不同种类的图片,最后师生互动完成一张特定的图片加工,各个小组展示探索结果。整个过程都是由任务来驱动的,教师只需要将学生的参与意识、编辑图片的速度、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最后的探究成果展示在评价量表上,使每个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学习的成效情况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自然将点面结合起来,很好地优化了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1]
2.学做结合,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除了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化技术,还要让学生通过文字编辑、图文创造、网络基础运用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等值评价不但关注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更关注学生信息化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导入中用实践性案例,知识呈现中用典型的案例支撑,知识的项目学习与探索中有生活化的信息任务,学生学习成果输出是某个任务的探索结果。
3.信息融通,提升信息技术跨学科价值
信息技术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输出,而是强调学生在熟悉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后,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如果围绕等值评价理论来设计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助力教师设计出跨学科的信息化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有其他学科特长的学生进行跨学科创新,让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凸显价值。[2]
● 课例构建
要想更好地落实等值评价下的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需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知识体系,从等值评价的量表设计和对应的任务驱动上来完善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中实现育人价值。下图为等值评价协同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模型。
1.基于学习过程等值构建任务驱动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例1:基于等值评价的理念,笔者对学生进行有关图片加工方面的调研,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对常规的图片有基础性的认知,对图画的信息化运用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熟悉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图片获取知识”教学时,可以按照下面的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利用白板呈现一组图片,第一张是利用扫描仪扫描出来的图片,第二张是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第三张是网络下载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是哪里来的?如果学校要举办贺卡大赛,需要大家利用图画素材设计国庆贺卡,还可以在哪里得到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根据“祖国万岁”主题分小组到网络中寻找符合要求且可以下载的图片,并回答。
教师对学生获取图片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加以评价(如下表),利用评价的结果再分析和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3]
说明:A=90~100分 B:75~89分 C:70~79分 D:60~69分
2.基于解决问题能力等值构建任务驱动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例2:仍以图片制作的学习为例,笔者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活动:采用即兴问题的形式对学生Photoshop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任务一——利用Photoshop画一面五星红旗;任务二——利用Photoshop画板功能修改五星红旗。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反思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让预期教学目标与课堂学习目标达成之间的差距缩小,从而实现等值评价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推动价值。
3.基于协作探究能力等值构建任务驱动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例3:在对画五星红旗的基础性探索上,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任务。笔者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学生活动:分小组利用Photoshop对五星红旗进行色彩的优化,让图片更加生动。
教师活动: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拍照,并让组长签写过程性量表。通过学生过程性学习的图片记录和小组的互评判断本节课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的探究环节有问题,再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演示,实现等值评价。[4]
4.基于跨学科信息能力等值构建任务驱动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例4:学生要设计一个国庆相册,里面要有赞美的诗歌、音乐、图片,要解决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站在跨学科的角度来探索。笔者围绕等值理论进行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提前制作好介绍利用美图秀秀设计相册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准备好制作相册的图片、背景音乐以及诗歌。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得到问题的解决策略后开展实践,并展示实践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是按照过程性评价量表填写的。结合跨学科的信息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前、学中和学后做到等值,减少不必要的学习遗留问题。
● 结束语
等值评价的优势在于让课堂教学预期教学目标与客观实践目标的达成之间的差距大幅度缩小,从而让课堂的教学时效性提升。本文结合初中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特点,以加工和制作图片知识为例构建了等值评价下的四个层面的教学案例,凸显了等值评价对学生信息化技能和素养培养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