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本德育课程初探

2022-12-26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陈丽萍

成才 2022年18期
关键词:植树节香囊儿童

■ 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陈丽萍

班本课程是以“班”为“本”建设课程资源,主要是指班级师生共同开发制定的、富含自身班级特色的课程。班本课程设计规划的主导者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合作,自行设计、规划与实施。班本课程是班级内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其参与主体是班级的师生,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必备的生活技能。

德育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以儿童生活的逻辑观照“节日”教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性情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才能让节日教学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

一、立足儿童,在体验中感受节日趣味

在孩子们的眼中,我们中国的节日过于传统、死板,不如“洋节”热闹、新颖。如果孩子参加了一些节日活动,也只是停留在吃喝的层面上。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儿童立场,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到节日活动中。

《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每年的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了传承环保德育实践教育,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我们班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绿护绿行动,旨在提高学生对植树节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实践和探索的乐趣,达到为教室、为学校、为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1.绘绿。开展以“植树节”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小报、交流分享,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更多关于植树节的来龙去脉,而且懂得了爱绿、护绿的重要性,也将环保意识的小种子种在了心里。

2.爱绿。在3月12日这天,我们班开展了关于“植树节”的主题队会课。主持人精心准备,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组员们共同交流讨论植树节的由来、一棵树的能量以及植树节能做什么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更好地认识到绿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身日常行为,减少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3.赏绿。利用周三零作业日时间,鼓励学生针对小区的一棵树苗,或者家里的一株盆栽进行自主实践探究,孩子们纷纷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在观察、观赏的过程中,各有收获。

4.护绿。号召学生参与树木认养活动,每人认领校园内的一颗树,并承诺利用课余时间为其除虫、施肥、浇水、除草等,照顾好校园里的植物,为绿色校园尽一份力。

5.植绿。利用周末,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亲自动手实践,种植一棵小树。学生们拿起铁锹、挖坑植苗、铲土入坑、培实新土、灌溉浇水,他们都好能干、好开心,回来以后还写下了当天的感受和收获,他们种下的不只是树木,也是一个绿色环保梦想。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植树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会了同伴之间、亲子之间的合作共处,也感悟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命相互依存。

二、回归生活,以节日温情滋养内心

月是故乡明,浓浓中秋情。对学生来说,中秋是月饼的香甜、传说的浪漫。对于教育者而言,中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更是寄托着人们团圆美好情思的传承。中秋佳节,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温暖孩童的心。

1.吟诗诵月庆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自古以来,我们的诗人都喜欢抬头望月,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月亮也成为中国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学生们在中秋节这天,“小诗人”化身古人,穿越时空,对月吟诗。穿上古装,对月吟诵收集的与“月”相关的诗词。身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泱泱大国,作为中华儿女,学生也忍不住写起有趣的儿童诗,礼赞我们亲爱的祖国,感恩亲人。一首首充满稚趣童真的儿童诗,摇曳在教室白墙上,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彰显了孩子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巧妙心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学生深深体会到:古往今来,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从而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幸福时光。

2.丹青巧手绘佳节。中秋是多彩的幸福画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纷纷搜集许多中秋节相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巧妙地把中秋佳节的来历、诗句、祝福语配上中秋的图案用手抄报的形式绘画出来,学生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了解了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的内涵和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

3.笔墨飘香话团圆。人月两团圆,是中秋节特有的蕴意。古往今来,那中秋的一轮如情似梦的圆月,曾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妙笔生花,惊奇咏叹。现代诗人艾青也将自己渴望团聚和美满的情感写进诗中,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比喻成了有形的圆,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更具体可感。今朝望着一轮亘古的月,尝着一块如月的饼,带着一份真挚的问候和祝福,与家人共同聚首在千里明月中,共享这一刻美好和团圆。学生们纷纷拿起笔记下自己与亲人的团聚时光,在节日感受团圆的幸福时,也激发了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科学育人,在多学科思维碰撞中探索节日内涵

节日课程中蕴含着多学科的能力,如人文要素、概括能力、策划组织能力、活动评价能力等,把多学科的关键能力聚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多学科的学习过程,解决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融通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科能力的学习价值,并“结构化”学科知识和能力。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还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以及享誉国内外的赛龙舟活动,特别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自己民族这些传统的东西怎么能一无所知呢?所以,我决定要让学生好好研究研究端午节。

1.语文课上,学生吟诵《和端午》《五月五日》《端午节悼屈原》等诗词,对屈原进行探究,观看和阅读与屈原有关的电影、小说,举办“屈原在我心中”论坛,学生感受到了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2.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彩纸、泡沫板、硬纸板制作成了两个可以容纳4-5个学生的龙舟模型。

3.端午九州祭屈子,翻江倒海赛龙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想玩的就是赛龙舟了。体育课上,大家通过划动、奔跑等动作练习并手持龙舟赛跑,体验端午赛龙舟的场景。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了品德教育。

4.端午孩童唱歌谣,节日习俗记心间。音乐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欢庆端午的到来。他们还为赛龙舟时候有更好的气氛编配音乐。

3.“五月五,端午到,戴香囊,蚊不闹”。端午有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绳的习俗,小小的香囊、细细的彩绳代表着祈福安康的美好寓意,承载满满的爱和祝福。劳技课上学做香囊、学包粽子。课前学生欣赏粽子香囊的基本制作流程,准备好需要的针线、棉花、布等材料,有的拿起了布,翻过来,又翻过去,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拿起剪刀飞快地剪,再用针和线缝过来,缝过去;还有的看着手里的活,念叨说:“这可难不倒我的小手……”,学生们的粽子香囊出道了,大大小小、花色各异的香囊,挂在了每个学生的胸前。“一折叶,二盛料,三压实,四包扎。”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粽子的方法,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起手来,自己也尝试包起了纸粽子。“奇形怪状”的粽子,虽然让人忍俊不禁,但却别有风味。

学生用自己的“儿童心性”对传统节日习俗作出了独特的诠释和演绎,不同学科的关键能力在同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体现。在活动中,学生的生命获得如风般的舒展,在体味着传统节日的美好时感受着美好的生活,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小学德育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在节日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获取教育灵感,展现教育智慧,丰富现有德育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感悟节日文化,在探究和创造中实现道德的主动建构,才能让传统美德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从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挑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担。

猜你喜欢

植树节香囊儿童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快乐植树节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TREASURE TRAIL
植树节
留守儿童
仲夏巧手做香囊
六一儿童
倒霉的植树节(上)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