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发展道路的百年奋进

2022-12-26梁严冰王淋力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发展

梁严冰,王淋力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实现共同富裕是从古至今和全人类的不懈追求。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1]《礼记》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我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理论渊源和创新之本。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实现共同富裕能使人民群众增强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和担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着力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优化生产关系,调整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实现机制上经历了“均享”、“分享”、“共享”的渐进过程,使很多贫困群众从“吃不饱,穿不暖”到“有吃有穿”再到“吃的好,穿的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摆脱压迫,只有推翻了压迫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才能真正意义上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剥削得以消除。为此,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作为起点,以城市作为终点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在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武装斗争,还结合土地革命,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不仅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让广大的农民翻身解放,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成为那个特殊年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也有初步的认识。李大钊曾说:“社会主义倡导人人平等,人人享受到的福利或者是待遇平等,人人从事的工作和履行的责任平等。”[2]另外,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想要彻底消除工农阶级被经济压迫情况,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封建制度进行土地革命。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重点强调:将土地所有权归还于广大农民,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些措施和政策在当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经济根基,也为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首先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变革,不论是“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减租减息”,亦或是“耕者有其田”,这些举措都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根本否定,为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做准备。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分配方式上体现了公平、平等。红军时期,官兵的伙食标准都是保持相对平均的状态,这种在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从本质而言就是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社会公平。

总之,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变革了部分旧的、落后的上层建筑,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政治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必须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并让所有人能够享受到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变革生产关系、集中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调整和变革,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毛泽东同志首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195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决议》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联合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合作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普遍繁荣。”[4]毛泽东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将认识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原理与经济基础原理为基石,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矛盾。而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阶段极其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共同富裕的实现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中,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共富”、“共强”。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十分关注共同富裕这个问题,还致力于寻找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在农业方面,从发展农村互助组深化到农民合作社,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更,不仅有利于消除农村中的贫富差距,还将分散的农民集合起来,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同时着力于调整生产关系,缩小差距。毛泽东同志在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中,一方面反对平均主义的出现,另一方面也避免出现过分悬殊的情况。这是立足于当时国情的思考和探索得出的结论。

总之,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还深刻地认识到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使我们受益至今。

三、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重要的转折点,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初期矛盾主要集中在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方面。想要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愿景,需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国家传统滞后的发展理念,更好的完善上层建筑,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

邓小平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前期的经验总结,从理论上对毛泽东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遵循。邓小平指明了共同富裕是两个问题,“共同”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层面,即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程度;“富裕”是生产力层面,体现的是社会财富的总量。我们所说的“共同”不是指同时、同步、同等,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邓小平总结:“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亏。”[5]突破了“平均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个理论误区,开创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明确阐述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不是“要不要发展,要不要富裕”的问题,而是多数人富还是少数人富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阐明了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旨归,还指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实践路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有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其中,“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共同富裕的在空间上的具体展现;“三步走”战略构想则是时间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了与社会主义等同的高度,为党和国家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推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沿着邓小平开创的道路,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一以贯之的接续发展。江泽民强调:“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6]通过人民利益这一“中介”,将共同富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在接续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二次分配”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分配制度和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面对低收入者提出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在这些政策和理论的相互作用下,我国社会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这是迈向共同富裕过程的重大成绩。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即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社会的大多数,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胡锦涛认识到农民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开展粮食补贴、全面取消农业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难、住房贵等问题也得到了改善,教育、医疗、住房、出行、食品安全等领域稳中向好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深化改革和完善,营造出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构建了和谐社会。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善了上层建筑、巩固了经济基础,认识到发展是关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不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和经济制度等多项理论的认知与把握,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新要求、新规划、新目标。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呈现在发展模式上,其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这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共同富裕这一历史命题的进一步深化阐释,为共同富裕理论增添了新时代底色。为此,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

从本质上而言,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标的。换句话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创造性的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实现相统一,强化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从价值导向而言,共同富裕与人民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明实现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是一致的。在实现路径上,共同富裕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的一种状态,还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经历了由毛泽东时代“二步走”战略、到改革开放时代“三步走”战略、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新“两步走”战略飞跃。新“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是:第一步,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社会阶段;第二步,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8]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多方面的强大。到那时,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将进一步的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总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实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势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迈向了新的阶梯。

五、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究与实践

中国梦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之梦,推进着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新发展阶段以共同富裕为中心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为主阵地、以改革分配制度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体现着我国整体性贫困的历史性问题得到解决,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还意味着“三农”问题的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中央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衔接”,强调二者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而言,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关系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实现二者的衔接与转变,既是我国“三农”问题演进的历史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坚守住脱贫攻坚的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必须要巩固好二者的有效衔接。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9]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桥”和“船”就是通过深化农业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的生产潜力,为有效衔接的实现夯实基础;通过政策倾向、健全机制、整合优化、强化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广袤的乡村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是共同富裕的主战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十四五”开局一年来,我们正稳步行进在这条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之路上。

第二,改革分配制度基础上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共同富裕既是生产问题,也是分配问题;既体现生产力,也包含生产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的实现涉及多个方面,只有解决好一些关系、协调好各方才能让“蛋糕”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才能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正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转变,橄榄型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不仅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有效抵御外部经济变化时所引起的风险,还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格局、缩小两极分化,营造良好的和谐社会风气。首先,要处理好两对所有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中国奇迹”。这得益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者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既契合了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类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要处理好按劳分配和位的强国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要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可以做到有效防止收入的两极分化。但是,我们也要鼓励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构建完善的要素分配机制,推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最后,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分配机制上经历了从“均享”到“分享”再到“共享”的伟大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基础上提出三次分配理论,表明了第三次分配将成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中的重要补充形式。只有继续深化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协调城乡收入差距等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三,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拉动高品质消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高品质消费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辩证关系:高品质消费推动着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高质量发展又引领着高品质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升级。高品质消费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消费层面,还涵盖这教育、康养、旅游等精神文化消费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升级,逐渐形成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格局。一方面,紧锣密鼓的部署和建立健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运用宏观调控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推动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公平化、共享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升级和优化,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党和国家统筹推进精神文化服务,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服务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增强。这一系列的举措和政策推动我们更加全面、立体的迈进共同富裕。另外,新时代面对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发展观去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是关系到党执政兴国的政治问题,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和最大的底气。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使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把公平和效率统一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遵循。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处理好、解决好、协调好各方的矛盾,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对推进思路进行具体细化。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生产力发展等规律,不断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逐步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发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