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英语专业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2-12-26王丽娟

关键词:英语专业思政生态

王丽娟, 张 妤

(广东培正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30)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促进了在线教学的常态化。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已通过定量或定性方法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不是指科技手段在传统教学中的单纯运用,即不是线上远程网络学习和线下实体课堂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整合、超越、协同共生的过程。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一个“生态”的评价,即对参与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和世界目前教育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讨。

当前,随着新文科、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等理念的普及,高校外语教育逐步进入新常态,对外语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1]。很多外语教师也从新文科、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纵观到目前为止生态视角下各项对英语教育的研究,发现国内大部分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大学英语教学,而对英语专业教学的涉及较少,即便有所关注也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框架,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基于此,本研究以课堂教学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在反思传统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从生态视角出发探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唤醒、激励生命”,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态课堂”一方面强调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另一方面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真正统一。与传统课堂相比,“生态课堂”励志打造的是一个“理想课堂”,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有多种教学理论为指导。

(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将教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这一理论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教学环境是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如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或手段、教学内容、教材等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与“生态课堂”的多元共存、和谐统一的特征相一致。教育生态学的很多基本理论都可以用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现象或问题。例如,“限制因子定律”可以用来分析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从而探讨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教育;“花盆效应”可以让教育者思考如何避免产生封闭、半封闭式的脱离实际的教育环境,而是建立一个开放型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生态位原理”可以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明确自身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具有怎样的地位。目前,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已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焦点。

(二)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生态学和语言学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学科,其蕴含的基本概念“语言生态”最初是1972年美国学者Einar Huagen提出的。目前对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路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认为语言是动态开放系统,强调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研究语言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互动。根据生态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是由课堂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语言和教学环境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只有达到一种生态平衡,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完成最终的教育目标。换句话说,在生态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外语教学可以将语言问题、现实问题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生态哲学观

生态哲学观最早是由阿伦·奈斯( Naess)于1973年提出的,意指在涉及自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情境中个体所秉持的具有价值倾向( value priority) 的观念体系[2]。目前,生态语言学界的生态哲学观主要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生存观、人本观、共生观和分布观。其中的分布观以人类认知个体为中心,强调人类互动和人类感知范围内所有有机和无机环境(包括语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四种生态哲学观的研究内容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本质上都强调了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的核心概念。因此,基于生态哲学观的教学应该把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和学生发展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最终才能培养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二、信息化背景下英语专业课堂的生态失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教育”的现代教育新模式,对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从而构建“生态课堂”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目前的英语专业课堂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生态失衡现象。

(一)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理念的生态失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原有的教育生态平衡被信息技术这一入侵因子打破[3],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教学或学习素养要求。徐锦芬[4]认为,信息化外语教学素养的内涵主要通过教学能力、情感认知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来体现,其中情感认知包括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及对信息技术利弊的认知态度、教师本身所持有的教学理念、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体现出良好的信息化外语教学素养。虽然大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都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时候只是表面化的、浅显的使用,对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并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有些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有种畏难情绪,进而导致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接受度不高。同样,对学生来说,虽然目前有众多的网络学习平台或APP以及在线课程可供使用,但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律性较差,因而对网络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网络教学或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有些学生在选用网络学习平台时,甄别有用信息的能力较低。总而言之,面对信息化的新教学模式和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目前的外语教学环境如果要避免产生“花盆效应”,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或学习素养。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生态失衡

目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对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受限于课程学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设备等各种原因,很多英语专业课程教师的授课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依然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为主,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旧非常普遍,学生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很多教师对于新形势下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很清楚,对于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很泛化的理解。同时,对于线上或混合教学模式,有些教师一方面并没有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另一方面自身的教学素质也没有及时紧跟新形势。学生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记笔记,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质疑的勇气,自控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和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没有积极探索的热情,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明显,不会从元认知的角度反思学习效果等。一句话,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对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都缺乏一种整体教学观的思考,没有用立体、动态的眼光看待新文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态失衡

如今,我国英语教学的很多教材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的体系,配有优秀的教案或课件。一方面这些优秀的教案或课件能给授课老师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于教材和配套的相关课件使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或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英语专业的大量教学活动或内容都是在“机械模仿和低级思维层面展开”[5],这与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目标是不符的。面对新文科发展的大背景,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顺应新形势进行相应的改革。

三、基于信息化的英语专业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更新教学理念

岳曼曼、刘正光[6]认为混合式教学的创新表现之一是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即学习者不再被单纯当作知识的接收者或知识容器,学习过程不再被视为不断填满知识容器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交际交流过程中不断建构、发现与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准确把握好自己和学生的定位。具体说来,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一定要强化,明确新文科背景下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简单输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主导性,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创造性和自主学习性,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当下的外语培养人才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发挥好“熵”效应,即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随时从源头得以补充,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共生的生态课堂。

(二)提升信息技术技能

为了促进教育生态环境的新平衡,作为主导因子的教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这一入侵因子起着“认识、改造、磨合和使用”的作用[7]。王雪梅[1]认为,网络教学,或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对于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外语教师,特别是承担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进一步掌握丰富的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同时还要避免在线教学带来的焦虑、畏难、排斥等诸多负面情感,并应掌握相关教学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等的具体应用方式,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作为教师,需要掌握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检索、查找、剪辑、整合、发布等操作技能, 熟悉各类信息技术及资源的特点,并且能判别其优点及弊端[4],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努力打造信息化教学的生态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培养信息检索、数字材料收集和评估、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8],学会将外语技能与“电子技能”( e-skills)结合起来[9],学会批判性地使用各种在线教学资源和平台。学生不应该认定自己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要在配合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水平,积极主动地借助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学会从动态的角度来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断促进教育信息化下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课堂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基本上全部是与西方社会或文化有关。虽然对于西方的一些优秀文化我们要学习、借鉴,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10]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当下时代精神更要关注[6]。在新文科、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等新常态下,外语教师必须具有融合意识和大局意识,要致力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带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的外语人才[1]。

在英语专业传统教学中,专业语言技能的学习一直被认为是重点或者全部,但实际上课程教学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专业知识跟课程思政内容结合起来,要找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可能契合,更好地为“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服务。根据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课程思政内容增添太多,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重心失调、课堂臃肿,甚至变成思政课;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内容增添太少,可能发挥不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导致育人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把英语读、写、听、说、译等专业知识技能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对一线英语教师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线上)-课中教学(线下)-课后(线上)整个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把课程思政的内容添加进线上的课前讨论(如在“学习通”中布置相关任务)从而引出相关主题。在课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的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中国日报》(英文版)或其他一些重要的文件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摘取一些相关的英文例子或一些热点词汇,引导学生对当下社会相关话题的关注并能辩证地思考。课后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对相关的主题做思政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同时,根据生态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理论,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英文学习内容进行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的分析[11]。

综上所述,具体的英语专业生态课堂教学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主题进行详细设计。同时,还应该从实证的视角出发,从课堂评价等方面探究生态课堂如何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增强,从而提升生态课堂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思政生态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