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思想的高原上矗立起写作的高峰
——江苏考生满分作文《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探奥
2022-12-26章益凡姜有荣
章益凡 姜有荣
在2022 年高考中,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三学生丁润阳的考场作文《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获得满分;而且,他也获得了今年江苏文科考生的总分最高分。为给广大学生以启迪,现对《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一文的诞生之谜作一探究。
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丁润阳对棋道的了解何以如此透彻、融通?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围棋业余5 段。丁润阳的围棋启蒙老师、无锡市棋牌协会副会长孙卫东回忆,丁润阳起初到围棋班学棋时,资质条件并非最好,但他有一个优点非常突出,那就是勤奋踏实、韧劲十足。当时安排他做俞斌围棋软件中的6000 道死活题,他全部不折不扣地完成,记得滚瓜烂熟。他的棋风属于典型的本格派,通盘下本手,但只要他形势领先了,那对手就很难翻盘。正是因为他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并逐步“入乎其内”,“初学者按着本手下棋,则棋出有数、路出有招,如万水入渠,各成世界”“博弈中所有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都来自下棋人一点一滴苦心孤诣的积累与创新。本手沉潜的价值,正在于它构成的是鸿篇巨制的一个个细部针脚”等金句才能有感而发、喷薄而出。
它给我们写作方面的启迪是,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与注目凝视。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触感和痛感。有了触感和痛感,才能写得“入骨”;写得“入骨”,文章才有生气。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头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针没扎到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不会下围棋的考生去谈“本手、俗手、妙手”,总感觉隔着一层,它少了丁润阳笔下的那份“真气”和“热力”,而这是刷题永远也刷不出来的。作文的原点在生活,广大学生在生活中“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汪曾祺)要用“爱着”推进自己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丁润阳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融通棋道,还在于能够跳出“棋”来悟“理”。“弈虽小道,可以喻大。”他一路坚持,终于晋级5 段。并在习棋中悟出了妙手的本质——“是坚持本手、苦心孤诣的灵感迸发”。他又从围棋说开去,上升到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辨——“是量变后的质变,偶然中的必然,超出寻常仍不离规则的创新”;他从“一人”悟及“众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慢一些反而可以跑得更远”;他从“一事”(下棋)悟及“万事”,“任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这就是“以小见大”,就是触类旁通,就是从特殊性到普遍性,也是这篇作文的出彩之处——闪烁着夺目的哲理光华。“悟”是一种高阶的写作能力,作者只有通过“悟”才能突破一人一物一事之所限,将意蕴向深沉广大方面拓展,从而展示出自己思想的高远之致。
它给我们写作的启迪是,作文的“魂”在思想,在对生活的深邃思辨和通透感悟。吃一堑,须长一智;经一事,须悟一理。苏轼游石钟山,悟得“事须目见耳闻”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得“事成于志、力、物”之理;丁润阳下围棋,也悟得“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避免俗手,方能由小成至大成”之理。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的写作意义在于,“一”和“万物”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写作者要学会从“一”中去悟“万物”之“道”(理),从“烹小鲜”中去悟“治大国”之“道”(理)。其实,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经过不同的世事历练,人就会对事理生发不同的感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学会在经历中总结经验,在总结中感悟事理,在感悟中丰赡人生。“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要用“揣摩”推进自己迁移能力的提升。
在“双减”新政下,同学们一定要跳出“题海”,走进“人海”,去真情地拥抱生活,汲取生活的活水;去深沉地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将积淀修炼成习惯,把思辨内化为品质,从而在生活和思想的高原上矗立起写作的高峰。
[附]
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
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三 丁润阳
人生如棋,棋局万变。有人规规矩矩地按照棋理走,收获了本分人生;有人总能出乎意料,在普通的轨道上宕开一笔,精妙至极;但也有人,从来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行棋貌似合理,实则已留下满盘遗憾。人生到底该何去何从?笃行本手、妙手,抑或是俗手?我认为,以本手沉潜,稳固根基;避免俗手,杜绝浮躁;以妙手行远,方成大器。
以本手沉潜,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初学者按着本手下棋,则棋出有数、路出有招,如万水入渠,各成世界。本手是陈忠实在“乡居得静”中写下《白鹿原》,又在得奖之后,回到乡下,避开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力量,创作出更多的佳作。本手是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背诵,何来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极高造诣?我们又何能体味到她的转蓬万里、情系中华?没有成千上万次的假设与实验作为本手,何来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先锋地位?我们又何时才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本乃木之根,唯有脚踏实地走好本手的路,方得始终。
以妙手行远,厚积薄发,更上层楼。妙手不是钻旁门行左道者投机取巧的“怪招”,博弈中所有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都来自棋手一点一滴苦心孤诣的积累与创新。本手沉潜的价值,正在于它构成的是鸿篇巨制的一个个细部针脚。正是因为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窗苦读的孤寂和艰辛,才有成功之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无限;正是因为有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才有“推敲”佳话永留后世;正是因为有冯友兰潜心研著十余载,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方惊现于世。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妙手的本质,是坚持本手、苦心孤诣的灵感迸发,是量变后的质变,是偶然中的必然,是超出寻常仍不离规则的创新。
然而反观现实,许多围棋初学者却贪图一个“妙”字,狭隘短视,急功近利,失了本手,最终落入俗手的窠臼。其实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慢一些反而可以跑得更远。欲速则不达,有时慢一些反而可以弯道超车。安营扎寨、步步为营的耐心,同披坚执锐、长驱直入的热烈,并不矛盾。任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践行本手之本,求得妙手之道,月中折桂是必然。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本手是前提,妙手是进阶。无论是为棋还是为人,都宜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戒除浮躁。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避免俗手,方能由小成至大成。
[评析]本文开篇直入主题,以棋理而论人生格局,并亮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以本手沉潜”和“以妙手行远”两个维度展开分层论述,以议带叙,透事见理。收篇将上文的论述凝练成论断,绾系全文,精悍有力。作者在论证上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打通了“本手”与“妙手”之间的任督二脉,揭示出了二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诚可谓“非入道者不足以言其道”,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