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2022-12-26马丽萍
马丽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推进。在网络空间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化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现实困境、探索解决问题的突破进路,对于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实效,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困境
(一)传播内容层面:与民众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感染力不够强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在内容层面还存在抽象化、学术化、程式化等问题,使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接受困难。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内容与民众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广大民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网络传播必须与民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既要在群众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要关注和贴近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民众的所愿所需所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大多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手段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等等,传播内容与民众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使民众感到马克思主义很“高冷”,有高度但缺乏温度,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的疏离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就必须从传播内容上下功夫,改变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缩小与民众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不仅要关注理论层面、政治层面等抽象性问题的研究,还要大力关注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弄清民众思想困惑的“痛点”,加深对民众内在需求、生活方式、情感诉求等问题的探讨,把传播的理论切入点与民众的现实关切紧密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斋走到广大民众中去,真正融入民众生活。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话语体系学术化、程式化比较明显,不够接地气。语言是承载内容的工具,使用何种语言及具体的语言呈现方式,对于是否能够通俗、有效地传递内容信息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语言形式来表达,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只有具有很强说服力和足够感染力的语言及呈现方式,才能有效地传递内容信息,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恩格斯在修订《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指出,“需要尽量把它弄得更通俗一些。”[4]列宁也主张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话语体系学术性、思想性、政治性超强,但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还不够。用学术化、程式化语言向广大民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超出了广大民众的接受能力,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民众之间筑起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最终难以达到大众化传播实效。因此,必须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话语体系,多用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浸润民众的心灵。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环境层面:网络控制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监管力量薄弱
1.网络控制能力水平有待提升。1948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了“5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五个方面构成了网络传播的核心要素,即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各个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而是“双向交流、多向沟通的,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挥效应的。”[6]在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协同配合,也必然会引起要素之间发生相应的连锁反应。如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控制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一是信息源头监控力度不够大。近年来,随着网络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整治取得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网络空间。然而,一些虚假错误甚至反动言论依然在网络上时有出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网络信息源头的监控力度,运用新兴技术手段早日实现对网络负面信息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早发现、早处理,把负面信息的危害降到最低。二是传播过程控制水平不够高。欲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对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传播的内容是否优质、传播媒介的选择是否顺应受众的口味、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否恰当、受众的接受能力与接受意愿是否与传播者的预期相一致、传播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等都需要进行系统地评估,传播者要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传播策略和方法,让整个传播过程具有科学性。目前,网络控制能力水平还不够高,控制的力度、准度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整个传播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2.网络监管力量薄弱。一是网络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由于现有的网络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一些别有用心的传播者依然能够凭借其虚拟的网络身份传播不良信息,并成功逃避道德、法律的责任和规则的约束,在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例如,有人在网络上大肆宣扬西方意识形态,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质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人利用社会上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和少数公务员出现的工作失误大做文章,大肆丑化和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严重损害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形象;有人恶意散播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名誉、煽动民族分裂、扰乱社会秩序的负面信息,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主流媒体没有及时公开发布信息时,有人大肆造谣传谣、挑拨离间、混淆视听,发布反动言论,抹黑领导干部形象,挑战党中央的权威。这类不当言论,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还需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二是网络监管技术滞后。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必须掌握前沿的网络监管技术。目前,我国网络监管的基础薄弱,存在数据库建设乏力、侦控设备更新缓慢、监管技术滞后于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等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时常面临遭遇黑客、病毒等侵袭的威胁,传播环境的安全性遭到破坏。例如,有人利用前沿的网络技术攻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流网站,篡改或窃取信息,破坏传播环境。因此,要大力更新网络监管技术,用先进技术治理网络空间。
(三)传播媒介与传播队伍层面:媒介有效整合度偏低、传播队伍能力不足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媒介有效整合度偏低。传播媒介是传受双方信息交流的桥梁。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党和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等。然而,一些主流传播平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平台交互性不够强。一些主流网站或微博、微信平台缺乏受众与传播者进行沟通互动的渠道,网民在传播平台浏览查阅信息之后,作为信息的受众无法与传播者进行及时的交流,思想上的困惑得不到有效解答。一些主流传播平台仍然存在版块设计落后、功能不全、操作不便等突出问题,受众仍然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能与传播者互动。有些主流传播平台即使有互动平台,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或人手欠缺等原因,导致回复网民的信息数量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无法做到精准回复,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仍然难以有效沟通。受众的反馈信息无法有效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无法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更无法根据反馈情况对之前的传播适时进行调整。二是对新兴媒体缺乏有效利用和整合。如今,各种新兴媒体已经充斥广大网民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会占据网民的大量时间、抢夺网民的注意力。网络世界里,各类信息浩如烟海,谁赢得了网民的注意力,谁就赢得了网络传播的先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单打独斗、自说自话的现象,缺乏对网民喜爱的各种新兴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有效整合。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队伍存在“本领恐慌”。毛泽东曾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主要是依靠强大的专业传播队伍来实施。传播者作为网络传播的主导者,负责信息的采集、内容的编辑、形式的选择、反馈的追踪等环节的完整运行。传播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对传播的形态、路径和效果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不足。一是传播队伍理论功底还有待提升。有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专业人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得不够扎实,与“学懂弄通、真懂真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传播队伍本身必须提升自己理论功底和综合素质,这是做好传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是传播队伍运用前沿网络技术的能力欠缺。网络传播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传播媒介和手段,落后的传播技术与方法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必然会遭到网民的嫌恶。目前,一些网络传播工作者没有及时精进网络知识技能,对于新兴网络技术知之甚少,从而导致网络传播缺乏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队伍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极其重要因素,提高传播队伍的能力刻不容缓。
(四)传播模式层面:单向度理论灌输难以真正感染民众
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模式,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模式。传播者处于主导地位,决定传播的内容、媒介、渠道、方法和策略等等,缺乏以受众为中心的先进理念。在这种单向度的传播模式里,受众缺乏主动权,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1. 忽视了受众的主体性。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传播者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受众视角,忽视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则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如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早已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面对浩如烟海的海量信息,受众不愿也不可能接受所有网络信息。由于每天上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使获取信息的效用最大化,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受众具有极大的主动性,信息的交互性特点更突出了受众的主体性地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长期以来都是自上而下、层层推进。有些传播组织习惯于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脱离广大受众日常生活实际,忽视了受众的主体性,用行政命令和各种强制性规定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忽视受众主体性、忽视受众的需求与反馈的单向度强制性灌输模式,让广大受众自发地筑起一道心理防线,抵触甚至抗拒传播信息,导致了传播效果的异化。
2. 忽视了受众的差异性。网络传播的受众面广,受众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一,每一个受众都独一无二,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受众由于人生阅历、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立场、观点、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决定了不同受众对媒介信息具有不同的需求。第二,即使是同一受众,在不同的年龄、身份、环境、成长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对网络信息产生不同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受众面十分广泛,党政机关干部、青年大学生、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等等都是受众。不同的受众在接受意愿、接受动机、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不可能整齐划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依然存在无视受众差异性的简单化和一刀切的现象。这种整齐划一的传播模式,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是不分对象地笼统化传播,难以实现与受众的思想、情感共鸣。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遵循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规律,根据不同的受众及其接受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切实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出路
鉴于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还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为了解决现实难题、切实提升传播效果,传播队伍必须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突破进路。
(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如今,网络已经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要紧紧围绕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守正创新,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1.推进传播内容创新。优质的传播内容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相对于传播媒介、技术和平台等因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价值链源头。脱离了优质内容,任何形式上的创新都是华而不实、苍白无力的。互联网时代,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大肆泛滥,严重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党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抓好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壮大主流思想,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一是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力度,用创新的理论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把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精髓要义、践行要求等进行大众化传播,传递时代强音,向广大民众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让民众及时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二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广大民众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挖掘和赞颂民众中涌现的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等,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内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创新也应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诉求和愿望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关注民众的现实利益关切。只有接地气的传播内容,才会让广大民众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冷”的印象,从而放下成见、敞开心扉,真正地去倾听、去理解、去感受马克思主义。三是坚决与网络负面信息进行斗争,敢于亮剑。对于各种网络世界里出现的各种杂音、噪声和错误、虚假、反动言论等要进行激烈的斗争,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及时驳斥负面言论,以正视听、激浊扬清。
2. 推动传播话语创新。马克思主大众化网络传播需要创新话语体系,多用平实质朴、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和讲故事、谈心式等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播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来打动民众,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用简单质朴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是要用平实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明白,帮助广大民众接受。为了更好地匹配民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要尽量远离学术化、程式化等晦涩难懂的语言,而要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进行传播。例如,可以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引用、反问、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来修饰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广大民众能够听得懂的生活化语言,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真正走入民众的内心世界。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网络语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要与广大网民特别是95后、00后等年轻网民的语言使用风格和使用习惯相适应,提高语言对广大网民的吸引力,做到有的放矢、投其所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歌曲、综艺节目、动漫等多种新颖的方式呈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形式。例如,电视综艺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动漫《马克思的10个冷知识》等优秀作品深受广大网民欢迎。用歌曲、故事、动漫等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能够达到惊人的传播效果。大力推动传播话语创新,让广大网民逐渐喜爱、追随并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提升用网、治网科学化水平,全面净化网络传播空间
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9]
1.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既是一个流通的过程,又是一个控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必须要科学地控制信息,改善信息的传播状态。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者,要牢牢把握住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主动权,充分发挥“议程设置”作用,严格把关信息的采集和加工,从信息源上突出主旋律和正能量,科学地设置议程,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一方面通过“议程设置”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内容,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通过“议程设置”来屏蔽或者弱化网络中充斥的各种负面信息,降低信息的危害。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要尽力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开放共享,不掩饰、不隐瞒,及时公布真实有效的信息,减少受众的猜忌和质疑。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人民至上”,使广大网民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真实有效的消息,保证信息畅通。特别是当社会上突发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事件,网络上各种言论众说纷纭、真假难辨时,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等,及时向民众传递思想、澄明事实,回应群众的思想困惑。如果传播信息延迟,或者传播的信息根本是虚假的、片面的,这无疑会损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公信力,也会致使各种谣言肆虐,破坏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因此,必须从信息源头和传播过程这两方面来科学控制信息,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营造有序的网络环境。
2.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注重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是依法治网。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把网络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完善信息的准入制度,通过网络技术的革新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努力从信息源头上阻止负面信息进入网络空间,把负面信息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加强网络立法,对网络不法行为依法惩处,提高散布负面信息的作恶成本,从而为净化网络空间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二是以德治网。法治和德治是治理网络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如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广大网民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发出声音。每个网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也可以充当传播信息的主体,这就对广大网民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大力加强对广大网民的道德教育,引导网民积极向善、严格自律、文明上网。同时,还要在广大网民群体中挖掘和培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良好的口碑、超强的人气带来的个人品牌效应和“又红又专”的个性特点,带动广大网民自觉地弘扬主旋律、抵制负能量,全面净化网络传播空间。
(三)有效利用媒体融合,增强传播吸引力和穿透力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10]如今,信息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必须大力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把媒体融合作为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抓手。
1.构建传播新矩阵,深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把传统媒体传播与新兴媒体传播“两张皮”的旧格局变为“一盘棋”的新局面。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服务模式、组织构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一些中央级大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优势,要加速推进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有效运用互联网这个传播武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兴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个性化突出、功能性齐全、表现形式多样、信息更新及时等特点和交互性、全息化等显著优势,在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方面比传统媒体更胜一筹。主流媒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主要阵地,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等元素共融互通,放大一体化效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要主动利用新兴媒体的显著优势,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从内容、形式、手段、风格等方面全面革新,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对主流网站进行优化,改善设计风格、包装宣传方式、打造特色栏目,提高关注度、增强互动性、提升影响力。同时,也要加强主流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抢占更多阵地,实现全媒、多维传播,逐渐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网络舆论空间的影响力。
2. 加强媒体与技术融合,抢占传播制高点。推进媒体融合,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来进行引领,还需要先进技术来作为媒体融合的基础和支撑。如今,我国网民数量已逾9亿,00后、90后和80后这些年轻人构成中国网民的主体。这意味着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赢得了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则必须顺应这些年轻网民的网络使用特点,大力运用新技术,来吸引年轻网民刷屏、点赞、互动、转发。对先进网络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决定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技术的及时更新换代能够更好地为传播内容服务,让内容以更新颖的形式、更时尚的包装、更独特的风格来呈现,从而实现更时髦的传播。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流媒体、超高清等前沿技术手段,努力实现全媒体时代媒体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对传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传播队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播队伍要努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运用能力,紧跟时代潮流,勇于探索和实践,学习和掌握各种前沿的网络技术和手段,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四)树立受众思维,增强传播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广大受众对信息的认可、接纳、践行的程度来检验。因此,必须要增强用户意识,树立受众思维,把握受众的特征,从而增强传播的实效性。
1.切实满足受众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受众是具有不同现实需求的广大网民。网络传播必须树立受众思维,了解受众需求的性质、层次和强度等因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传播策略,选择符合受众期待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受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多关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与广大网民休戚相关的现实问题,回应受众关切,让广大受众在实际生活中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力量和无穷魅力。无视受众需求和反馈,盛气凌人、自说自话的传播是无效的,只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憎恶。当受众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领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带给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关怀时,受众才会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与自己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温暖和魅力。受众的需求得到关注和满足了,受众才会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疏离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有让受众放下成见、敞开心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才能真正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2. 进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习近平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受众层次多样、特点各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及迫切程度也因人而异。欲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则必须对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动机、接受能力等提前做好评估和预判,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进行分众化和差异化传播,增强传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不同受众需求的结合点与突破口,结合不同受众的年龄、民族、地区、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心理模式等具体特征,选取不同的传播内容、方式、途径、方法,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传播。只有增强“用户”意识,改变简单粗暴、整齐划一的传播模式,把网络传播做到细致化、精准化,不同的受众才可能接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传播信息,从而增强受众在网络传播中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受众进行分众化、差异化网络传播,才能让不同受众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受众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情。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要顺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实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面临不容小觑的诸多困境和挑战。为了战胜诸多困难,必须从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媒介、传播队伍、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