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党史学习教育及其启示
2022-12-26于向东陈佳静
于向东 陈佳静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从一九四二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这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收到巨大成效。党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党的七大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1]决议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延安时期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纲领性总结。延安时期(1935年10月-1948年3月)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既是中共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视理论创新、历史经验总结与思想教育的创新实践表现之一。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于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持续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一、延安时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动因和过程
(一)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动因
从根本上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动因是领导中国革命事业实现从低潮向高潮历史性转折的需要,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主要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亟需总结党的早期建设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员干部达到政治和组织上的统一、思想和理论上的自觉;二是适应革命斗争新的实践需要,建设一支革命目标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熟悉掌握革命斗争政策与策略、具有充分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的党员干部队伍。如此,才能更好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很快就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感召与吸引,大批有志青年向往光明,纷纷奔赴延安,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不少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随着革命力量的扩大,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巩固党的组织,统一全党的思想,成为党中央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大批的新党员还没有受到教育,很多的新组织还没有巩固,他们同老党员和老组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大批的新党员、新干部还没有足够的革命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不懂得或懂得不多。他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完全的统一的理解,还相距很远。”[3](P612)而有些老党员对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和抗战以来王明右倾错误思想路线缺乏清醒认识,党的领导层在党的路线以及一些历史问题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对此,中国共产党非常有必要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党的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清除党内错误思想路线的影响,使党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团结起来,增强战斗力。
(二)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过程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形式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长达十余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和革命青年,用党浴血奋斗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教育党员干部和革命青年。具体的学习教育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5年10月党中央抵达陕北后到1941年延安整风前,以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倡导历史研究等形式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教育。党中央刚立足陕北,就先后在延安创办了各类干部学校,系统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问题、党的历史和抗战政策等课程。针对刚加入革命队伍的人员,也开展初步的理论学习和党史教育。这一阶段成立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开展研究工作。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发出全党开展学习的号召,他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3](P533)他要求党的干部,尤其是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应当加强学习和研究。1939年2月,中共中央设立干部教育部,负责领导全党学习。5月20日,党中央召开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随后,延安在职干部对包括历史和党史的学习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
1940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提出“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4](P227),规定党史和革命史是党员干部学习的主要课程。同年,党中央又先后颁布《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干部策略教育的指示》等文件,对干部包括在职干部学习的时间与方法、教学原则与组织等方面做出规定,干部历史教育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关部门还组织教员及一部分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成立马列主义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会和党建研究会等。总起来看,这一阶段全党及延安的干部学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历史包括党史的活动有所开展,但影响不够大并且存在教条化现象。
第二阶段是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延安整风期间,以党的作风(包括学风、党风、文风)整顿和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为重点。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将学习和研究历史与马克思主义学风联系起来,系统阐明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整风运动正式启动后,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中央和各中央分局分别成立高级学习组,中央还按地区或军队系统多次召开历史座谈会,学习研究党的历史。为推动学习活动,毛泽东主持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 等学习教育材料。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为党史学习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1943年10月,为帮助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毛泽东又主持编辑了《两条路线》 学习材料。
1944年5月2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在历时近一年的大会期间先后召开八次全体会议,反复讨论了党的历史问题和路线政策问题。1945年4月20日召开的中央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延安整风胜利结束和党史学习教育取得重大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指导性文献和具体依据之一。
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深刻的、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党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开展整风和党史学习教育,党的高级干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人群。整风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延安整风和党史学习教育统一了全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思想认识,对建党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二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史学习和研究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广泛的整风和党史学习教育促进了党内高度团结,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统一了全党的意志和行动,对推进中国革命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四是整风中运用的理论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理念与方法,为全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如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区分层次对象开展学习教育、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教育方法等,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阶段自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至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以毛泽东思想和新形势下党的政策与策略学习教育为重点。七大总结中国革命和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号召全党掀起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5](P659)。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成果。
七大之后,党中央继续推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把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教育和理论武装放在了突出位置,党校和训练班都主要以毛泽东著作作为基本教材,系统研究毛泽东著作。这期间,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代百年历史进行分析,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胡绳《历史能够证明中国不需要民主吗?》、范文澜《论正统》、翦伯赞《论历史的正统主义》等史论文章的发表,以及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一批著作的出版,收到了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效果。此外,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央抽调干部奔赴各抗日根据地,延安各校学员有的转战陕北,有的奔赴其他解放区,参加土地改革和开展群众工作,在党史学习教育与革命实践密切结合上取得了实效。
二、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形式、内容与特点
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也不断改进和丰富。
一是干部学校的学习教育。通过干部学校开设革命历史课程是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形式。党中央抵达陕北后,以延安为中心,在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30余所高校和各类干部学校。各类学校都把政治理论与革命历史教育密切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中国与世界历史大背景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历史经验教训、肩负的历史责任与革命任务、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与政策策略。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第一期(1936年6-12月)开设的科目有联共(布)党史和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党的建设等,毛泽东亲自讲解“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6](P95)。抗大第二期(1937年1-7月)预科开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专题,本科设有中国革命史科目[7](P2)。1938年,抗大政治课有中国问题、社会科学概论、三民主义概论等[7](P19)。这些课程内容均包括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近代革命史。陕北公学主要是培训政治工作干部的学校,其普通班开设有社会发展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高级班主要有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革命运动史、三民主义研究等课程和中国问题讲座[8](P59)。鲁迅艺术学院的必修课程设有中国问题、社会主义等[9](P72)。1939年7月创办的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必修课开设有社会发展史、马列主义、中国革命问题(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问题、三民主义)等课程[9](P110)。根据教育教学需要,1938年延安中央党校、马列学院陆续成立中国问题和党建研究室、历史研究室,开展包括党史在内的历史研究。带有专门性质的学校例如军事的、财政经济的、自然科学的等院校也遵从中央教育方针,注重历史教育,如八路军军政学院知识分子干部队和工农干部队的政治课都以中国问题、联共党史及党的策略教育等为主要内容[10](P303-310)。
中央通过发布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干部学校的学习管理。如1940年1月《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将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及联共(布)党史和近代世界革命史分别列入干部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到全面整风前,干部历史教育随着延安干部学校的正规化发展已全面展开。
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干部学校的革命史和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1941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要求“除正确地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之外,同时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党地委以上,军队团级以上的干部(在解决了文化问题之后)”“应以联共党史为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教材”[11](P148)。1942年2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干部教育问题时,毛泽东提出:“党校课程要改造。现在党校教中国古代史及西方史,离现实太远。应首先进行反对主观主义与宗派主义的教育,总课题为党的路线,研究季米特洛夫《论干部政策与干部教育政策》、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六大以来》。”[12](P365-366)延安其他干部学校整风中也突出了历史教育,课程设置也都以中央党校为参照。如1944年经过整风运动改组后的延安大学明确提出“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的教育”[9](P145),并将中国革命史作为全校各院的通设必修课。
1945年后,中央党校和其他干部学校的学习内容有所变化,主要是讨论与学习《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七大讲话、中共七大文件和毛泽东著作。同时,要求继续学习马列著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和七大结论中,毛泽东提出,党员要读五本马列著作,即《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二是对在职干部分级开展学习教育。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绝大多数干部的学习教育只能采取在职教育的形式。延安整风前,在职干部的历史教育已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展开。1939年3月,中央干部教育部制定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根据担任工作状况及文化水准把学习的干部分为甲、乙、丙三类。将联共(布)党史列为甲类干部的必修课,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课本,将党的建设列为乙类、丙类干部的必修课,以《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为课本。1940年3月,《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把在职干部按有相当文化理论水准的老干部、文化理论水准较低的老干部、有相当文化水准的新干部及工农出身的新干部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把联共(布)党史列为甲类的基本课程,中国问题则为乙类、丙类和丁类干部必须学习的课程,此外,丙类和丁类干部的课程内容还包括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党建)。乙类干部中国问题课程的讲授从1940年6月到1940年10月,讲了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国民党的改组与国共合作、大革命、苏维埃运动等七讲[11](P95)。1939年春成立的中国问题研究会也为延安在职干部历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该研究会由张闻天和杨松负责,参加学习的有各学校教员和有关研究人员共64人。适应干部学习的实际情况,中宣部组织了学习顾问团解疑答惑,引导干部开展学习研究。此外,在安塞等离延安较远的地区设立了巡回教育站,选派教员前往讲授联共(布)党史和中国问题课程。
部队干部也分级开展革命历史学习教育。中央宣传部关于在职干部学习的指示相继发下后,部队干部教育逐渐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940年3月1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关于一九四〇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规定:连排干部以中国革命运动史、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党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营团以上各级干部以中国革命运动史、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列宁主义概论、唯物史观、党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按照中央和总部的要求,八路军各部队都按照干部政治文化水平的不同分别编了班组。1940年总政治部关于《政治工作总结》中指出,一般情况是:前方部队,以旅师干部为一级、营团干部为一级、排连干部为一级。后方部队依照中央宣传部规定,机关中科长以上干部为甲类,科员、干事为乙类,连排干部为丙类。连排干部的教材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中国近代革命史、论持久战、社会科学概论等;营团干部的教材有列宁主义概论、中国近代革命史、社会科学概论、联共(布)党史、党的建设;师旅干部的教材有政治经济学、哲学、马列主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3](P702)。
为了加强在职干部的学习教育,中共中央1941年12月1日发布的《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决定》将在职干部有针对性地分为四类开展学习 ,并把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共党史与现实的知识规定为重要学习内容。该决定的一切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各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在1942年2月11日发布的《关于军队干部教育的指示》(第三号)规定,在理论教育方面,营团干部以中国革命问题课程为主,课程内容包括学习《〈共产党人〉发刊词》《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旅以上的干部学习《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次大会上的报告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三是结合整风开展学习教育。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多次召开会议,并成立高级学习组,集中研究党的历史。1941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检讨了党在十年内战后期的领导路线问题,初步统一了领导层的思想认识,起草了《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为中国共产党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提供了蓝本[5](P650)。9月26日,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学习研究组,组织在延安的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同时决定成立各地的高级学习组,“以理论与实践统一为方法,第一期为半年,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论与我党二十年历史两个题目,然后再研究马恩列斯与中国革命的其他问题”[14](P205)。毛泽东、王稼祥详细选定了六大以来的选读篇目。1941年11月,中央又对高级学习组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调整,要求将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次大会的报告和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与六大以来83个文件在1941年内进行通读以获得初步概念,然后进入深入研究[12](P337)。1941年底,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六大以来》正式印制,在党内反响很大,曾被称为“党书”。毛泽东后来说,“党书一出许多同志解除武装”[12](P469),“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15](P399)。随后,《六大以前》于1942年10月在延安出版。这些材料成为高级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
1942年3月18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中央学习组与白区工作总结委员会按照大革命、苏维埃、抗战三大时期来共同研究党史。3月27日,书记处工作会议决定中央学习组通读《六大以来》的计划告一段落,开始研究中共党史与中国革命史。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他强调:“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5](P399)毛泽东在讲话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对象、任务、目的和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为中央高级学习组学习和研究党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
1943年9月起,中央领导层的整风进行到深入讨论党的历史问题阶段。9月至12月,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会议,主要批评王明在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和抗战初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9月30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从10月份起5个月内组织在延安高级干部及七大代表二三百人,讨论党史文件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2](P471)。10月5日又决定增加五六十名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参加[16](P121),并决定“学习时间暂定为三个月,开始从抗战后入门,然后再回到大革命、内战及抗战时期的问题”,“公开宣布允许讨论党的路线问题”[12](P474)。10月,毛泽东主编的《两条路线》成书,成为这一时期党的高级干部和七大代表研究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学习的主要文件集。1943年12月1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党的路线学习时间延长为半年,学习的课本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两条路线》(上下册)[12](P484)。1944年2月2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党的历史问题,统一了对六大以来五个方面问题的认识,对党的历史问题作了明确结论。
在学习研讨中国共产党总体历史的同时,高级干部还以召开高干会和历史座谈会的方式,对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历史进行研究总结。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西北局召开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习仲勋在会上作了《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演说,就陕甘宁边区党的一些历史问题作了说明。此次会议将边区的历史置于党史大背景下去认识,“教育了党的干部,使他们在思想上认清了党的历史,获得了珍贵教训”[17]。从1944年到1945年初,中央按地区或军队系统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历史座谈会,如湘鄂赣边区、湘赣边区、鄂豫皖边区、福建地区、闽西等地区的座谈会,以及红七军、红五军团等历史座谈会,加深了对党史一些问题的认识。
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体现出革命斗争时期和当时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学习研究与现实斗争需要相结合。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党中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大方向,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思想,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逐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同时与学习研究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密切结合,为领导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干部队伍基础。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将党史研究纳入中国革命和民族救亡的轨道,始终坚持为现实斗争服务的需要,关注那些能直接为抗战提供历史借鉴的研究课题,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干部学校和在职教育在历史教育方面,也主要学习总结党的历史上的几次路线斗争,学习总结大革命、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的经验和教训,还研究李自成农民起义和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事迹,以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服务革命和抗日斗争的需要。二是党的文件和文献学习与学校课程学习相结合。延安时期开设有专门历史理论课程,对党的文件和文献的学习研究也是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学习研究党史的重要形式。《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中共党史文献的编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七大文件等决议文件,特别是毛泽东的讲话、指示和著作,不仅为干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指导着党史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三是中共党史学习研究与中外历史包括联共(布)党史学习相结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讲话中指出了中共党史学习和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系统方法,强调用党经历过的20年整个发展过程作为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15](P399),并进一步提出“古今中外法”。可以说,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既有中国革命史、中国通史类的内容,同时还注意到了对世界革命运动史的学习,尤其是对联共(布)党史的学习,将其作为主要课程开设,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列为必读书,以学习借鉴苏联革命的经验,争取共产国际更多的支持。据粗略统计,到1941年3月,这本书在中国已发行了10万册[18](P64)。四是坚持学习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延安时期,党中央既通过创办干部学校,抽调大批干部进入学校集中学习,同时也大力推动在职干部学习教育,将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真正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15](P185)。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课程讲授外,更为注重干部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此外,还组织干部有计划地参加包括军事化的社会实践、政治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工作实习、帮助群众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社会活动,做到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三、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为我们今天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2022年3月初,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9]。回顾延安时期的党史学习教育,学习领会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把党史学习作为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这是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取得成效的根本遵循。延安时期党史学习和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使党史学习植根于科学的土壤之中。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15](P400)毛泽东还进一步将“全面的历史的方法”阐释为“古今中外法”,强调既要在详细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也要“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与此同时,艾思奇、叶蠖生等学者也从史学理论方面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何干之的《中国启蒙运动史》等也都是唯物史观运用方面带有示范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叶蠖生认为,抗战以来“辩证唯物主义成为历史科学的指导方法,唯物史观学派渐走向主导的地位”[20]。唯物史观的学习和运用成为这一时期普遍的理论追求和学术风尚,进一步走向“联系实际”和“中国化”的方向。
第二,自觉接受党中央统一组织领导,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中央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延安时期,建立了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的干部教育体制,对干部学习种类、课程内容和教材、学习时间和方法等都给予了具体指导,建立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和学习制度。为了更好地领导全党干部的学习,中央成立干部教育部,各级党委在宣传部中设干部教育科,党总支和支部设教育干事。同时,还成立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学习组,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和各学习分委员会等领导机构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干部教育管理体系。这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发表文章、作报告对党史上的重大问题做出阐释,引领和带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和研究,甚至还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和引导讨论。此外,为供给干部学习的必备资料,毛泽东亲自主持和参与党史资料的编辑工作,并经常给学员上课。
第三,坚守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责任担当。党史理论学习教育深化了党员干部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历史主人的认知,使很多热血青年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参加生产劳动、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基层社会进行实际锻炼,既锤炼他们的思想意志,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学习过程。他们帮助农民开荒种地、收割庄稼,干送粪铡草、担水、打扫卫生等农活。在数九寒天到偏远山村创办冬学,扫除文盲,有的创办巡回学校,跋山涉水,解决边远地区孩子上学难问题。成立流动剧团,下乡演出,利用民歌曲调和方言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少学员从最初不了解农民到最终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在一系列社会实践中实现了思想蜕变。
第四,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增强党史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是全方位、多层面展开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高级学习组会议、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中干部的历史座谈会等是干部尤其是中央高级干部在整风中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方式。干部学习主要采取自学为主、设置学习小组、开展集体讨论的方法。坚持“挤”“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干部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坚持写思想自传、历史自传、反省笔记、读书笔记也是干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而设置学习小组、开展集体讨论更是当时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对于干部学校学习,则建立了相应的讲授和指导制度,党中央遵从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认知的发展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中国到外国的原则设置党史和其他历史课程,并根据在职干部文化水平的不同,坚持分类指导、分众化教育。还设置了各种学习顾问,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干部学校学习不仅有文化课,而且还通过各项实际工作、文艺活动等,使理论学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第五,党史学习教育是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必须常抓不懈。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武装和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党的全部奋斗过程之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史学习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这也是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能够长期开展的重要原因。毛泽东一再强调学习的“普遍性和永久性”[15](P177),并要求全党“学习一定要学到底”。他指出,我们学的学问“有党的建设,联共党史,这些东西我们要长期地学下去,把学习的一切困难都克服下去,是一定可以把这些学问搞好的”[15](P184)。为此,党中央还建立健全了学习、管理和检查等制度,有效地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经常开展。
延安时期党员干部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南,在中央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政策及时事问题教育等开展活动,总结革命经验,并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全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有了更加深入、完整的理解,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党史学习教育也成为砥砺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品质的重要方式,对其精神塑造和人生历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深入认识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今天立足新时代,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