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设长江文化枢纽城市的总体构想
2022-12-26梁方
梁方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24)
2014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建设方兴未艾。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命题,并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然而,经济建设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支撑。长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和符号标识,而且也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同,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长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无疑是提升长江经济带竞争力和建设长江文化共同体最核心的“软实力”。如何挖掘和表达长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何创新长江文化的发展形态,以推动长江文化的新繁荣,实现长江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与新使命。
武汉是长江文化带的中部明珠,也是长江文化带的中流砥柱和重要支撑。武汉地处长江文明荆楚文化圈的核心地位,上接巴蜀文明圈,下连吴越文明圈,是弘扬长江文明的主要枢纽区。近年来,武汉实施一系列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相关的重大工程,在长江生态保护、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研究与大河文明对话、长江文化名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长江文化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城市之一,按照国家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的要求,建设武汉长江文化枢纽城市,展示长江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城市文化创新的最高要求,应树立和合共生、开放包容、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长江之心”大城的国际新形象,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提供内生驱动力,是武汉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履行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
1 梳理资源,凝聚共识
以长江为主轴,以南岸嘴为原点的“两江四岸”,正是彰显武汉长江文明、山水城市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区。整理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情况,发现,据相关统计,武汉市现有汉口近代建筑群、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首义起义门、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武汉长江大桥、盘龙城遗址、禹稷行宫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9 处;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东湖毛泽东旧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08 处,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5 处。
在以南岸嘴为原点的“两江四岸”区域内,共有江汉关大楼、八七会议会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汉口总商会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大智门火车站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 处,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汉口电话局旧址、英文楚报馆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 处,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 处,分别占全市上述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65.6%、48.1%、31.7%。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近三分之二。
梳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发现,武汉共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34 项(国家级15项,省级62 项,市级167 项),各级非遗传承人621 人(国家级18 人,省级59 人,市级220 人)。其中,以南岸嘴为原点的“两江四岸”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占到全市入选国家级数量的80.0%以上。
以南岸嘴为原点的“两江四岸”是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中心、自然景观中心和经济活力中心,凝聚最精华的长江文明,充分代表并折射出武汉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武汉的文化标识,也是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
2 “一心二轴领三镇,八大景群聚精华”
建设武汉长江文化枢纽城市的总体设想,围绕以“长江文明之心”为引领,以南北走向为长江主轴、东西走向的山水人文为绿轴带状连通,八大景群聚,共同构建出“一心二轴领三镇,八大景群聚精华”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凝聚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文化价值、弘扬文化精神的载体,有力支撑长江的文明传承及创新发展。“一心”即长江文明之心,“二轴”即山水人文绿轴,“八景”即镶嵌在“一心二轴”上主题明确、内涵清晰、边界明确、功能完善的八大重点景群,其中包括园区和景观廊道,重点是长江文明系列工程、一桥二山·长江之脊、两江四岸·百里画廊、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文化城、盘龙城遗址公园、山水人文绿道。
3 三镇鼎立,古城新生: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文化城
武汉,发端于盘龙之根,居天元之位,坐拥于长江之畔,“因水而兴,因商而立,因武而昌,因文而盛”。历经3 500年历史沉淀的文化风韵,形成了“三城三镇,大开大合”的气派。
汉口历史风貌区,以深入挖掘汉口历史文化为资源,以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和时尚设计之城为理念,促进文化与艺术文创、时尚设计、创意科技、博览展示、休闲旅游、商业消费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使之成为演绎“老汉口”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地标,以提升建设武汉历史之城的新动力。
四大名镇博物馆,以汉正街、中山大道、汉口租界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为空间承载,再现汉口从明代中后期至近现代的工商业文化。在“东方茶港”展示区,应以“万里茶道”为主题,改造提升大智门火车站旧址以及顺丰茶栈等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串联江汉关博物馆等沿线遗产点,打造融文化遗产考察、展览论坛、文化展演等为一体的“万里茶道”历史文化体验街区。大汉口风情街,应充分发挥黎黄陂路酒吧文化特色街区、胜利街沿线历史文化建筑集聚的优势,建设成集创意、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大汉口风情十里长街。红色旅游街区,应依托黎黄陂路红色街头博物馆,引入文化博览、会展商务、休闲旅游等功能,进一步深化街头活态博物馆的文化体验。艺术街区,应提升发展兰陵路—美术馆艺术街区,打造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交流、艺术鉴赏与艺术拍卖等体系完备的艺术产业集聚区。时尚创意街区,应以青岛路多牛世界、金凰珠宝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文创园区为代表,以时装珠宝、跨次元动漫、直播电竞、动漫网游等产业为核心,打造“时尚+文创”的产业集聚区。夜间文娱街区,应优化升级江汉路、吉庆街、武汉天地等夜间消费商圈,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等实行文化场所24 h 开放的新业态,打造武汉城市“夜消费地标”“夜生活地标”的新形象。
武昌古城,应加强武昌古城改造建设和保护性开发,重点新建蛇山以北文旅融合及创意产业集聚区,连通已建成的首义历史文化风貌区,将武昌古城建设成武汉历史之城的启动与展示区,从而推动古城赋能新生。
得胜桥千年古轴,梳理得胜桥历史文化,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利用“博物馆+”功能,打造得胜桥街巷的活态博物馆集群和千年武昌古城文化体验轴线。武汉革命博物馆,要整合都府堤红色旅游资源,加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等革命旧址、红色场馆的保护和红色旅游的发展。在昙华林艺术街区,要活态利用中西合璧历史建筑,丰富武昌非遗工坊体验,打造出武昌百年历史遗产艺术街区和武汉新锐时尚消费的胜地。长江音乐港,应以武汉音乐学院校区为依托,形成音乐机构集聚、音乐人才集居、音乐活动集中、产业服务集成的综合性、体验式音乐主题文化街区和创意园区。武船工业遗产基地,虽搬迁到张之洞路的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但预留部分原船厂空间则可打造工业遗产改造示范区,从而展示武船的办厂、建厂和发展历史。“大户部巷”板块,要拓展户部巷东西城市空间,设计联动“诗人之路”“英雄之路”的人文绿道,植入特色餐饮、休闲商业业态,积极创建文旅消费集聚区。
汉阳文化城,应以见证汉阳古城繁盛兴衰的显正街─西大街为城市东西向主要发展轴,串联归元寺、龟山、汉阳公园、莲花湖等人文绿化开敞空间,活化再生汉阳古城肌理,引导汉阳古城功能、产业、文化和城市面貌全面复兴。重点建设近代工业博物馆,重现古代和现代冶炼场景,展现近代武汉工业发展历程。归元文化里,要充分发挥长江主轴、“长江文明之心”双重政策加持的优势,继续建设远洋东方境世界观项目,打造大归元文化片;琴台文化中心,应规划布局新杂技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与琴台大剧院、音乐厅形成集聚效应,使之成为武汉文化展示、交流、休闲最集中的区域。
4 两江交汇,龟蛇锁江:大江汉朝宗—黄鹤楼文旅国际示范区
优化武汉“长江主轴”,要围绕“江汉朝宗汇江城”“极目楚天舒”的主题,通过整合江汉朝宗、黄鹤楼两大5A 景区优势资源,厚植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知音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重点挖掘、阐释、展现大禹治水传说、伯牙子期传说、黄鹤楼传说的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出大江汉朝宗的黄鹤楼文旅国际示范区。
充分发挥江汉朝宗风景区作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效能,以及长江灯光秀、“夜游黄鹤楼”的能级效应,整合文旅资源,重点打造“魅幻长江·夜游二江一楼”夜间文化旅游示范区。还应着力改造武汉关码头、粤汉旅游码头、客运港码头、月亮湾旅游码头、中华路旅游码头等,以江汉朝宗景观为核心经典,结合大黄鹤楼—武昌古城、汉阳古城以及汉正街等文化景观资源,通过回环线的观光游览航线设计,将两岸五大片区有机串联,把长江左右岸建设成“城市+江滩+码头”交织的兼具交通、观景、游憩综合功能的滨江文旅长廊。重点打造出独具二江三镇特色的“百里最美江滩”、世界闻名的“高山流水”知音主题景观区、“三楚胜境”晴川阁历史文化景观区、江汉关“可阅读的建筑、有记忆的里弄、能漫步的街区”历史风貌景观片区。
在中国七大传统节日中,唯独端午节由长江中游荆楚文化孕育而生。首先,以端午节为时节契点,以两江交汇、龟蛇锁江为空间载体,以大江汉朝宗—黄鹤楼为核心景观,以长江文明、荆楚文化为主题,深掘长江流域湖北(武汉)段民间习俗、传统体育(游艺)、传统技艺、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戏曲(曲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则可重新筹划出“文体(商)旅”一体的长江端午·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其次,武汉统领,全省联动,全球推介。继“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后,“长江端午”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又一品牌。最后,整合域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传说(秭归)、炎帝神农传说(随州)、大禹治水传说、伯牙子期传说、黄鹤楼传说,打造屈原传统文化IP,促进弘扬忠诚爱国的核心价值观。
5 楚风汉韵,文艺复兴:戏水长流“大码头”
“城市即剧场。”沿长江主轴,打造“长江文明之心”的都市演艺集聚核心区及传统戏曲创新实验区。
根据《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意见》,应按照全国一流的标准,结合长江旅游带核心区、“长江文明之心”的建设,研究戏曲艺术展示、体验等相关功能布局,在月湖片区建设包含戏曲大剧院、戏曲传习所、戏曲博物馆、戏曲体验馆等设施为一体的武汉戏曲艺术中心,打造出武汉戏曲“大码头”新地标。盘活以原创孵化与公益惠民为主旨的各类专业剧场。
中山大道江汉(路)片,有着深厚的戏曲历史文化底蕴(正是梅兰芳称赞的大汉口“戏码头”),同时还有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文化氛围(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继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成功破圈后,可打造“多维沉浸世界融合,创新文娱生活方式”的民众乐园(民国汉口“戏码头”的文化地标),顺势撬动传统地方戏曲重回商圈,复归文脉,又可通过政府扶持,以名家工作室zz小剧场演出的形式,驻演民众乐园,常态化运营。支持多元化拓展文化演艺空间。并结合旧区改造、街区业态调整、新地块功能开发,在室外广场、绿地、商业综合体、办公楼宇、老厂房、老码头、产业园区、众创空间等拓展一批中小剧场及特色演艺新空间。要充分发挥江汉路作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效能,以知音号—民众乐园为内核,优化演艺资源的布局,丰富各类表演形式,凝聚核心演艺要素,打造旗舰文旅项目,重点打造中山大道江汉路“夜都大汉口”的旅游演艺文化体验中心。还应厚植地方文化特色,寻找“历史的商机”,老街区+新演艺,传统与现代、商业与文化、艺术与娱乐相融,打造活力、时尚的文商旅“第三生活空间”。同时,扩展传统戏曲的创新实验空间。
公共空间艺术节,“让戏剧走向街头”,让传统融入生活。选择重要的时间节点(端午节),通过中欧艺术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凭借江汉路独特的历史风貌,联合打造 “长江文明·武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节”,以长江文明为主题,促进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要消除传统舞台的限制,公共空间艺术节最大的特点是跨界多元化,将杂技、高跷、戏曲、戏剧、歌剧、音乐甚至影像、多媒体设计等跨界元素聚集在一起。其植根于街头巷尾日常空间的各种表演艺术,重视对当地文化艺术传统资源的挖掘,所以将文本空间与表演空间相结合,强调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透过空间培养文化,透过创意普及艺术,透过凝聚促进交流。
6 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大遗址“活起来”
盘龙城遗址,距今有3 500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南土中心城邑,是长江中游首次发现的商代青铜文化遗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2019年,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4]。
首先,通过深入推进盘龙城大遗址保护利用,让陈列在荆楚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扩大考古遗址公园的国际影响力,以武汉为支撑打造长江文化枢纽城市。还要加强考古发掘、研学和传播,聚焦长江文明起源、长江中游文化进程、历史遗产构成、国际合作与大河文明比较等重要维度,阐释好盘龙城大遗址的文化价值内涵,深入推进长江文化研究,以推动长江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其次,还可联合四川省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博单位,依托全流域线性大遗址,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则能重点打造出“长江文明·青铜之路”国家文化遗产特色线路。在开展长江流域青铜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掌握青铜遗产在长江沿线全流域的分布、数量、规模,以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产展示等基本情况后,探索“遗址+博物馆+论坛”关于青铜之路大遗址保护展示的新思路。一方面,依托“遗址+博物馆”的管理模式,边挖掘、边研究、边展示,重视有形青铜文物保护的同时,加强对文物内涵即无形文化的解释;另一方面,依托“大河对话”世界文明论坛,深化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合作和文化交流,扩大长江青铜文化和武汉城市精神海外传播的影响力。
最后,要充分运用创意的科技手段,多维度、多方式,数字化、场景化、活态化展现盘龙城大遗址历史文化魅力,以提升文旅融合,让盘龙城大遗址活起来、传下去,推动历史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围绕盘龙城大遗址“城市之根”的考古价值,要结合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及历史文化脉络,策划分享考古发现,介绍考古技术,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为弘扬长江文明和武汉精神提供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的研学精品项目及线路,以增强市民和游客在大遗址现场的原生态长江文明的体验感,尤其是启发青少年对田野考古的兴趣和对城市历史的认知。借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的协同效应,整合长江沿线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充分策划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节巡回活动项目。
7 创造机遇,抢占高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区、核心区
随着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先行区建设的竞争日趋激烈。启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武汉先行区、核心区,是武汉自然禀赋与人文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是创造性抓住机遇,抢占长江经济带文化战略的高地,其为武汉提供战略支撑[5]。
在突出九省通衢、两江交汇、龟蛇锁江、三镇鼎立的区位优势的同时,还应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的发展目标,将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打造成古今交融、中国风范、长江文明、武汉体验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经典园、长江文明和大河对话的国际窗口。
在长江、汉江交汇的南岸嘴策划出落地“长江文明之心”的标志性景观,如:用文化空间构筑长江文化枢纽城市的精神地标;选址于南岸嘴—龟北地段,连接琴台中央文化区,打造长江文明博物馆群;扩建目前位于园博园的长江文明馆,依托长江文明馆,建设该论坛永久会场,持续举办大河对话等世界文明论坛;配合大河对话世界文明论坛,同期举办大河对话世界文明博览会;组建长江文明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和实体运作机构──长江文明高等研究院,聚集全球顶级人文学者,聚焦事关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核心主题;建设长江文明数据库,凝练长江文化的深层次文化价值、符号价值和传播价值,以推动长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
上达巴蜀,中至荆楚,下抵吴越,万里长江串起了源远流长、百花齐放的长江文明。位居中元之位,坐拥长江最长支流——汉水,武汉以两江交汇的地理区位,成为促进南北文化交汇、长江上中下游文化交融的枢纽。这里有着从上古时期延续至今的历代标志性遗存遗迹,有着清晰连贯的长江文明传承发展脉络,也留下以青铜文化、知音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商贸文化、工业文化、革命文化、创新文化等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传承印记[6]。武汉叫响长江,“江城”责无旁贷。将武汉建设成长江文化枢纽城市,武汉正以满满的创意、活力勇于担起传承长江文明的使命任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