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2-26田娟
田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201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倡“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1]。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文化科技创新、“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是江苏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江苏省泰州市一直致力于建设医药、文化和生态“三大名城”,“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都强调提高文化建设水平,促进文化与互联网、科技等融合发展,开发系列文化产业产品,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从而提升泰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但由于泰州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整体基础偏弱,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不够完善,成效尚不显著。因此,如何依托泰州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泰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1 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1.1 文化资源丰富
泰州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名人众多,像郑板桥、施耐庵、梅兰芳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孕育了众多名人名贤文化、盐税文化、红色文化、吉祥文化、戏曲文化、养生文化等。泰州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并融合数字技术,因此一大批文创产品、文创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有围绕梅兰芳文化元素创作的“梅郎故里”系列娃娃、泰州木船、“柴墟娃娃”“戏剧娃娃” 等特色文化产品吸引了大众眼球。为推广盐税文化,江苏盐税博物馆又利用数字技术“恢复”展现古代的制盐亭,打造漕运、制盐等场景,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古盐运河文化。
1.2 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泰州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向好,涵盖了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广告展览、传媒出版、演艺娱乐、乐器制造、文化培训等多种产业[2],并发展成以水乡工艺、乐器、文娱用品(装备)产业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截至2022年一季度,泰州文化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总量稳中有升。594 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完成营业收入82.5 亿元,同比增长40.2%。文化制造业占文化产业比重的50.0%以上,完成营业收入49.93亿元,同比增长13.7%;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完成营业收入18.96 亿元,同比增长27.2%;文化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完成营业收入21.42 亿元,同比增长41.9%。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文化核心领域,完成营业收入47.20 亿元,同比增长29.9%。文化相关领域的创造增加值为7.92 亿元,同比增长29.3%。
1.3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文化科技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泰州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批文化企业发展迅猛。截至2022年7月,泰州737 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中,仅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已集聚文创企业686 家,形成影视文化、电子动漫、广告、特色体育文创产业链,2021年创造营业收入21亿元。此外,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全市仅有1 家;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全市共3家,分别为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泰兴市济川文化产业园、中国黄桥乐器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有泰州凤城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百成数码影业、姜堰溱湖湿地公园、奇美乐器;凤灵乐器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史丹特乐器和琴海乐器3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数字领海数码科技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文化科技企业[3]。同时,硅盾数码、城色文化、纵横宽畅文化、世泽艺术品、铂力特激光成形等文化企业逐步展现,涉及影视和影像制作、动漫游戏开发、木制工艺礼品、金属3D打印等领域,发展前景良好。
1.4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21年末,泰州共发明专利10 811 件,比上年末增长9.6%;全年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4.9%,达到25 303 件。高新技术企业1 309 家,比上年末净增57 家[4]。不少企业研发高端技术项目,引入智能化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如苏航木业引入智能化设备,实现木船无人驾驶,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其产品销路畅通无阻;江苏建声影视设备拥有专利多项,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新产品“智能机器人吊杆”“智能威亚”“智能升降旋转台”等逐渐取代了进口产品,国内订单源源不断;兴寅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后,实现机器人制造产品基础部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泰州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文化科技企业规模偏小;文化资源不够发达,文化产业链不够健全;政策对文化科技融合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缺乏等。
2.1 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文化科技企业规模偏小
近年来,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向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逐年提升,但泰州市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文化企业多以小微型为主,大中型文化企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2022年一季度,泰州市被国家认定合格的文化产业单位有594 户,其中大中型文化企业47 户,占所有规上文化产业单位的7.9%。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导致文化企业盈利能力缺乏。泰州市594 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亏损或无利润的企业有134 家,占比22.6%,营业利润只达到2021年的9.7%。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利润率为3.7%,比起2021年1—12月营业利润率降低5.8%。虽然由“互联网+文化” 产业组成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等16 个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但基础仍是非常薄弱。2022年一季度完成增加值1.65 亿元,同比增长49.8%,增幅高于所有规上文化产业9.6%。规模以上新兴文化企业仅有16 家,主要分布在六大行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互联网广告服务、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其余10 个行业均为空白,增加值占所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9.2%[5]。
2.2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文化产业链不完善
泰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硕,但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乏善可陈。泰州在文化资源开发重点上,仍依赖有形资源的利用,对无形资源开发运用较少,引进现代科技元素不足,文化产业企业增长迟缓,市场竞争力偏低。泰州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定位准确、产业特色显明,但聚集效应并不明显,没有很强的带动能力。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偏少、产业规模偏小、企业之间交流较少,未能产生产业集聚的真正效应。文化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偏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认识不够深入、彻底,泰州文化科技融合意识不强,与文化科技融合相关的政策还不够健全,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执行力较低下,这都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产生了影响。此外,文化产业的投入相对偏少,缺乏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激励力度不大。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较严格,加入门槛较高,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备建设较少,金融产品面向文化科技企业的机构也较少。而政府对文化科技企业创新开发的相关激励政策也相对较少,由此,导致了泰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缓慢。
2.4 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缺乏
目前,泰州的文化产业人才档次较低,高级职称人才奇缺,从业人员缺乏文化项目的实践阅历。泰州本地6 所高校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较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层次上都不能满足本地的人才需求[6]。受地域位置及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影响,相较于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地,泰州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均不占优势,所以加重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短缺。
3 提升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
3.1 聚焦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新兴业态发展
为提升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应充分利用泰州盐税文化、红色文化、吉祥文化、戏曲文化等特色文化,快速推动文化元素与互联网、科技等融合发展,发挥“1+1>2”的联动效应。如为博物馆搭建智慧管理平台,让文物数据变得更鲜活动人,文物故事更易于大众接受和记住。应突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为满足线上文化消费需求,构建数字产业实体平台,提供大量优质数字文化产品,探究流量转化新模式,并体验付费新模式,服务经营新模式。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例如,打造“掌上文化馆”,建立数字文化馆云平台,开通公众号“泰州文化馆”,便于市民云上看展、欣赏,查询文化活动相关信息。此外,引导非遗传承人采取独资、参股、合作等方式携技创业,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推广、市场运作等方式,开展非遗项目研发设计、展示销售、品牌推广、基地建设等产业化活动,把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例如,苏航木业传承“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依托“非遗产业+电商创业”,创新竹泓木船制作,开辟了风车、水车、木桥、木亭、木屋,以及影视道具制作等木器市场;还有姜堰面塑非遗传承人王洪祥打造了多个梅兰芳京剧人物形象,产品创意十足,颇受欢迎。
不断激发新的文化创意,要大力培育数字创意、网络电视、动漫游戏、虚拟会展、绿色印刷等科技文化融合新业态。基于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3D 打印等,发明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应用软件等。还要不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生产工艺,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搭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举行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创意创业大赛等活动;开发高新技术供给、建立决策咨询系统等方式[7],从而加快文化科技融合速度。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支持文化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3.2 强化产业链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提档晋级,发挥龙头企业对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首先,通过补全功能配套,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聚集,打造以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智力运动、文化产品设计制作和展示交流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区。其次,运用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提升文化产业,使其向产业链两端延长,向价值链高端聚拢,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例如,世界最大的提琴产业汇集地——泰州黄桥,除生产小提琴外,还延伸出钢琴、贝斯等多种乐器的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如小提琴培训、乐器博览会,以及音乐会等,实现了制造业、文化、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拉长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再如,智力竞技产业基地围绕电子竞技类赛事,提供电竞专业比赛,带动直播产业,爆发粉丝经济效应,还衍生出游戏产品、赛事产品、观赛渠道、赛事赞助品、赛事衍生品、网络购物、美术、电影等周边产业[8],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完善电子竞技赛事的活动策划,实施电子竞技运动、专业训练电子竞技、培养电子竞技人才、研发电子竞技管理软件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金融服务、人才交流和生活服务,由此形成完善的电子竞技上下游产业链。搭建相应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促进资源要素集聚,为园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中小型文化科技企业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骨干企业和竞争力强的中小型文化科技企业[9]。围绕资金、税收、金融、法律等方面,应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自2014年泰州启动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以来,多家文化企业通过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获取政府财政支持,但扶持资金额度有待提高,扶持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增加财政补助、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原创开发和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性创业型的项目和个体,更是需要借助政府扶持才能实现完善产业链、塑造文化品牌、吸引高端人才,最终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其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更新和文化产业运营管理,在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逐步扩展文化产业范畴。政府可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适宜的金融产品,帮助文化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例如,苏州高新区曾设立“区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文创贷”专项担保业务[10]。企业获取巨额贷款,利于文化产业发展。此外,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提供财务咨询、项目对接、贷前辅导等服务,支持保险机构根据小微文化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信用保险等业务险种。最后,加快出台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规范相应法律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拉动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再上新台阶。政府应更多主动出击,学习其他省、市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发展很好的文化科技型企业,再结合泰州文化产业实际加以吸纳改进,推进文化新兴业态稳步发展。
3.4 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和人才的集聚。而目前泰州地区的文化产业人才水平较低,高级职称人才缺乏,且大多缺乏经营文化项目的实践阅历。高新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引进、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所以,文化人才的引进机制要灵活,要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人才的认定标准和引进办法亟待完善,要进行分赛道管理,而不是综合性评价,也需要构建柔性引才的机制。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成立与之匹配的培训机构,开设相适宜的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应认真践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文化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力争成为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建构产学研平台,创新驱动,培育文化企业人才高地。政府应以市场为主导,围绕生产服务,搭建以生产类文化项目研发为核心的产学研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和技术提升。此外,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政府和学校都要自觉地在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中根植科技和文化同等重要的理念,从小灌输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弘扬社会创新文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