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文化惠民质量的提升策略
2022-12-26何宗玲
何宗玲
(湛江市艺术活动中心,广东湛江 524000)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文化惠民工程”,目的是为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党的十九大对该项工程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惠民工程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虽然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大力扶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开展还是处于摸索状态,无法与时代发展紧密连接,即使根据大众的需求进行调整,仍不能完全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文化惠民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文化供应端与需求端存在不匹配
(1)存在各文化单位配送的文化产品服务与大众所需要的文化产品之间的不匹配,服务对于大众的需求缺乏研究,存在滞后和盲目的问题,无法真正满足大众的需求。
(2)各类文化场地的利用率不高,虽然各地建设了大批文化服务中心,但对于文化服务中心如何发挥真正的文化惠民功能还缺乏思考,管理运营不善,造成部分场馆建设好但却处于无人管理或关闭的状态[2]。
(3)文化场馆存在演出与承接间的矛盾,造成部分场馆空档较多、使用率低、设备老化,但一些文艺演出队伍却没有场馆开展活动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也对文化惠民工程造成一定制约。
1.2 文化惠民工程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区对文化惠民工程投入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也不均衡,城区的文化惠民设施建设较多,而在乡村惠民建设却普遍较少且配置与城市差距较大。各地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多,但对于文化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还不能与前者相匹配,再就是对于民办的文化惠民工程国家给予的扶持力度还不够[3]。
1.3 文化惠民经费不足
(1)各地政府针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出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较少,约占0.4%,与医疗、教育等支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各地对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导致部分城市存在文化基础资源和文化活动的缺乏。
(2)各地政府存在把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后期运营投入的现象,这就造成虽然文化基础得到提高,但无法使场馆充分发挥其作用。
1.4 各类文化专业人才缺少
(1)缺少优秀的艺术人才。随着社会发展,优秀人才大都就业于国家或省级的文化单位,很少愿意待在基层的文化单位,因此基层文化单位存在引进不来、挽留不住人才的情况。
(2)缺少优秀的管理人才。各地政府虽然在文化惠民硬件设施上给予很大支持,但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储备上仍存在差距,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导致文化场馆逐渐变成摆设,大众无法理解场馆管理层面的缺失,只会愈发对文化场馆的使用表达出不满。
(3)缺少文化志愿者。各地政府未充分调动文化爱好者的文化特长,因此导致自愿参加大众歌唱、舞蹈、美术等文化活动培训的志愿者较少。
1.5 文化资源的共享程度不足
(1)文化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各地区省、市、县级的文化单位分属不同管辖部门,极易造成文化资源没有实现共享,存在资源的浪费情况。而公办与民办的文化单位之间也没有形成文化资源共享,各行业之间由于所属单位不同,交流障碍导致现存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2)供给层面未实现均等化,文化单位的惠民形式过于单一,开展的各类活动也往往是各自为战,然而计划性不强,距离文化资源近、条件好的地方,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多,而条件差、距离文化资源远的地区文化活动开展较少,甚至几年都不能开展一次。
1.6 文化惠民工程相关制度不完善
(1)缺少文化惠民工程评估制度。对于文化惠民工程的考核,目前主要是以举办的场次进行考核,对于工程的质量、观众参与度及满意度方面缺乏考核制度。使得部分文化惠民工程只流于形式,无法切实起到文化惠民的作用[4]。
(2)缺少文化惠民内容更新制度。受限于经费和资源,文化单位对于文化惠民的内容无法做到后期持续维护和更新,使得文化惠民工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缺少文化惠民活动宣传制度。随着信息时代下移动终端的发展,文化单位大多建立起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宣传手段,但由于专业受限更新较慢甚至长期不更新,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宣传推广。
2 影响文化惠民工程质量的原因分析
2.1 资金投入不均衡,造成文化惠民工程发展不均、供需不匹配
国家和各地区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资金存在不均匀的情况,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也越大,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得也越好。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极少,所以文化设施不能得到建设,大众需求很难满足[5]。各地在执行国家文化惠民政策时主要关注各项指标,而缺少对于大众需求的重视。大众也没有向上反映的渠道,这样政府对于大众的真实需求不能及时掌握,民众只能被动接受文化工程。各地区情况各异,对于文化的诉求也就存在相异之处,因此相同的文化惠民政策会导致文化惠民工作不同的效果。
2.2 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不健全,导致文化整合难、资源浪费
文化惠民工程缺少统一的组织领导,无法对各级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若组建文化惠民资源库,将文化惠民工程做强做大,大众可以快捷获取文化资源,真正享受文化惠民带来的便利。此外,各级政府在文化惠民工程管理上的理念不同,出现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现象,都极易造成文化资源浪费。
2.3 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管理方式的不科学,造成基层文化管理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即便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够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文化人才建设是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人才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才能让人才扎根基层。因此,只有合理的评估机制才能使文化惠民工程发挥实效。然而,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文化惠民工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文化惠民的效果不佳,大众的文化获取受到一定影响。
2.4 文化供给方式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不够
文化惠民工程如果不能把握时代发展和大众文化需求,将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目前文化供给的方式过于单一,活动内容过时,产品创作没有结合大众所关心的内容。此外,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供给只关注于政策规定、考核制度以及上级领导的指示,并没有主动深入地去了解大众需求,考虑大众对于文化的真实需要,因此处于被动应付的供给状态[6]。
3 文化生态视域下提升文化惠民质量的措施
3.1 提升文化惠民质量的保障力度
3.1.1 发挥政府主导,健全标准政策
政府要发挥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就需通过市场化方式来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为大众提供形式多样、质量优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建立文化惠民工程的指导标准,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标准化的指标,对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时间、规模,文化场地的建设、补助制定规范的标准,使得文化惠民工程有标准可以参考。各地应根据文化惠民工程的要求制定推动当地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细化工程落实的时间和责任,以确保文化惠民工作稳步运行。
3.1.2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惠民工程实施力度
各地政府应成立文化惠民工程领导小组,对各地区间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进行统筹安排,并对场馆、团队及经费等文化资源进行协调,统一开展各项活动,促使文化惠民工程能够更加高效有序。还应充分调动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积极性,充分重视文化惠民工程,并深入大众中获取真实想法,积极发动大众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真正让文化惠民工程在基层开展,服务好大众。
3.1.3 从多方获取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地应根据上级关于文化惠民工程的相关政策,积极寻求上级部门资金上的支持。当地政府要将财政支出向文化惠民工程进行倾斜,确保本级资金到位不挪用。在此基础上,各地还应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惠民工程中来,通过合作等方式加强当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2 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3.2.1 扩大文化惠民工程范围,促使文化基础设施数量、质量逐年提升
各地应制定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年度规划,促使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在制定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行业间的文化基础设施应配置均衡。其次,要考虑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基础设施应配置均衡[7]。目前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善,今后应重点做好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整个社会各区域都能得到均衡的文化服务。在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上级层面要统筹建立健全相应规范制度,明确做好每年的建设规划,并对下级的资金、设施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保证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及合理利用资金。为使资金的利用效益最大化,也为使闲置的文化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各地应将现有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让设施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并给予民办文化设施一定补贴,使其更好地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
3.2.2 多种运营方式相结合,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
根据文化设施的功能和用途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运营方式,使文化设施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高雅的艺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应采用委托经营的模式,委托专业团队来进行专业运营,使设施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升影响力。美术馆、博物馆等相对专业的文化设施应采用聘请专业团队管理的模式,保证文化设施的运营和专业水准。而对于服务大众的基层文化场所,各地应建立相应制度,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并定期组织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3.2.3 设立文化设施管理平台,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各地应设立文化设施管理平台,将文化设施的功能、规模、数量、服务项目、活动计划等信息进行登记,帮助大众及时了解各文化设施开展活动的时间及项目安排,并积极参与活动。此外,各文化单位应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将文化设施进行充分利用,使大众能够积极参与,以此满足大众的各类文化需求。
3.3 不断探索文化惠民供给新模式
3.3.1 关注群众反馈,群众选择文化惠民内容
单一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需要大力进行供给侧创新,积极开展群众参与的文化惠民试点活动,通过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选出群众最喜欢的一些节目,并根据节目的形式和风格进行创作,在群众中进行演出。建立完善文化活动清单,及时向群众公示,帮助群众进行选择,根据汇总意见进行活动的统筹安排,而在活动中各单位要准备多种演出清单,现场让群众选择项目,以做到文化内容真正让群众喜欢[8]。
3.3.2 普及文化活动,搭建展示舞台
为群众开展公益文化培训活动,让群众享受文化成果,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群众搭建表演的舞台,积极组织群众喜欢的、能够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使群众参与度得到提升。
3.3.3 增加文化产品种类,满足群众需求
各文化场所要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各单位应统一文化惠民方式,集中开展文化惠民周等活动。
3.3.4 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新技术
将文化惠民工程与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结合,使文化能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群众的生活中,使群众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实现文化产品的获取,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3.4 不断完善文化惠民各项制度
3.4.1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对于文化相关专业人才,应畅通引进和使用的渠道,对有特长的专业人才应破格录用。还要定期组织各级文化管理人才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才队伍。为提高文化惠民的服务水平,还应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定期开展培训,而对活动开展要给予经费的保证。文化单位应适当提高文化从业员工的福利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为文化志愿者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给予适当的补贴。
3.4.2 完善文化资源运营制度
将各级民公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完善的文化资源运营制度,使各级文化资源的活力得到释放。各地还应建立文化场地补贴的制度,加强对文化场地资源的统筹力度,建立统一管理平台,由政府购买文化场地服务,再以零费用或低费用出租,从而解决当地租金费用高的问题。建立票价补贴的制度,实现群众买单、政府补贴,真正体现文化惠民的作用。对于民办文化惠民活动,出台民办公助的补贴制度,使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展现。
3.4.3 完善文化惠民活动推广制度
各地要建立起文化活动发布平台,进行相关文化活动信息的发布,平台应开通反馈渠道,建立与群众的沟通机制。还要建立互联网、自媒体的推广制度,通过与网络媒体合作和自身多媒体进行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3.4.4 完善文化监督评价制度
完善标准指标考核制度,将文化设施、活动开展的任务制定标准指标并加以公示,以便群众监督。建立并完善考评制度,促进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改进。建立完善的上下联动督查制度,定期开展督查活动,对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服务作用。
4 结语
文化惠民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大众精神文化受益,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因此文化惠民质量的不断提升关系到文化自信,是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措施。在今后的文化惠民工作中,要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持续关注国家文化惠民领域的新政策,及时把握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不断扩展文化惠民工程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文化惠民质量高效提升,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惠民工程中来,实现大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