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求成与本质病
2022-12-25采铜
采铜
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我常会被一些问题问蒙:“一个人知道但是做不到,本质上是什么问题?”“我跟家人总是吵架,本质上是什么问题?”“我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本质上是什么问题?”
之所以总是被问及“本质”,我想跟现在的社会风气有关。这是一个强调速成的时代,很多人的心态都不那么平稳,期望能够爆发式成长。
怎么实现爆发呢?就得抓住事物的“本质”,摸清“底层逻辑”,这样认知就一下子“升级”了,人生也就“逆袭”了。
在我看来,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为代表的学科,探索的是某些可称为本质的东西,它们所得出的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恒常定律”。但一个“家庭”本质上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时间的流淌形成的,是每一天的事件一点点堆叠出来。假设我们发现了所谓生活的“本质”,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天经历的那么多事情就不必要了,因为这个“本质”已经定义了我们。
但“我”之所以是“我”,正因为我的头脑中保留了我生命至今的种种记忆,如果某一天因为创伤或疾病我的记忆消除了,那么“我”就不再是“我”了。如果說人有什么共性的话,只有靠近动物的部分是相同的,因为在生物学上人就是一种动物。但是在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人和人很不相同,没有“本质”可言。
心理学旨在探索人类普遍的心理规律,但研究了一百多年,真正称得上普适规律的很少,大多数心理学理论更像是一种“基于事后归纳的类型学”。比如,我们说某个人是“高智商”,意思是这个人可以归类到“高智商”的人这一类里面;说某个人是“强迫症”,也是说这个人可以归到“强迫症”这一类里面。但类型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上的归纳,并不是本质。
我七岁时曾被一只狗咬过,这是我无法抹去的记忆,到现在我见到狗也会害怕。爱狗或怕狗,哪一种更接近人的本质呢?这个就没法讨论了。因为哪怕是爱狗,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所以,爱狗或怕狗都不是本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那几个问题。一个人知道但是做不到,可能因为他之前有很多失败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不敢再去尝试。和家人吵架,可能是因为他们之前有很多次失败的沟通,一次吵架可能就是那无数次失败沟通的总爆发。一个人做事情拖拉,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让他感觉到,拖拉是一种减压的方式……
一个“本质论”者会认为,只要找到这些生活问题的本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用一两句话把对方“点醒”,让他“拨云雾而见青天”,一瞬间体会“生命的真谛”。这真是一种“本质病”。如果真有这样的灵丹妙药的话,那才是人类的灾难。那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某种控制人的开关,今天我们想改变一个内向的人,让他变得外向,那只要拨动开关,啪一下,他就变外向了;明天我们想让这个人再变回内向,那也只要拨动一下开关。他可以被我们变来变去,就因为我们找到了“本质”?
一个人之所以难被改变,正因为他的人生、他所度过的每一天“都算数”。是他的历史塑造了他,而不是某个不受时间影响的科学定律塑造了他。因而我们只能尊重、理解、善待他的历史,才有可能帮助他艰难地、一点点地做出好的改变。
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好吗?我们就先过好这每一天。
退一步讲,即便我们搞清楚了一件事物的本质是什么,那也只是做好一件事的起步而已。这就好比,如果我们知道了航天飞机的底层原理是什么,难道就能造一架航天飞机让它上天吗?航天飞机上天的前提是,组成它的每一个零件都没有出错。如果你连一件事物大概包含什么零件都不知道, 就只抓住了所谓的“本质”和“底层规律”,难道你就能上天了?
不好意思,这只是一种“本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