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校共育 共促学生成长
2022-12-25戴智华
摘 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辅助。“双减”背景下,教育内卷现象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情绪,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其一大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校共育,有助于促进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使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双减”政策减负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问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3-0007-05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拼尽全力为孩子买最好的学区房,为孩子挑选最好的学校,甚至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班级,找最好的老师,这种教育内卷在社会上屡见不鲜,殊不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
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终其一生要经历三个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是其他两种教育的基础,但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也是所有人最重视的教育,具有专业性、规划性、全面性等特点。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三种教育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哪一种教育缺失都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每一阶段的教育,我们都应该重视。
二、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单靠学生自身的发展是不够的,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辅助,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辅助,学生的成长就容易迟缓或行为偏差,甚至造成学生终身的遗憾。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的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从近几年热播的電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再到现实生活里的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的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无不体现出家庭教育的偏差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深远。所以很多教育问题看似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在家长。英国教育学家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教育造就失败的孩子。”我们曾经在学校初中部做过问卷调查:8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地方。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专业性、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每天都在接受新的知识,成长很快,更需要重视学校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启蒙读物《三字经》又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说到学生的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刚刚实施的“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
三、 “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简介
2021年7月24日,为了持续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落地让部分家长和老师开始焦虑起来。家长担心学生的知识能不能有效掌握,学习成绩是不是容易下降。俗话说:关心则乱。家长还担心自己的焦虑会传染给学生,无形当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化家庭内部矛盾,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担心教学压力增加,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能否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家长和教师的顾虑固然有道理,但国家肯定是经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双减”如此重大的决策。国家政策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新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竭尽全力去适应政策带来的新变化,寻找新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为了响应“双减”政策的落实,2022年1月1日起国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果,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性格品德都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尤为深刻。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那么对孩子的伤害最大也最直接,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变成问题学生。
四、 问题学生的定义和分类
(一)问题学生的定义
在“双减”背景下,教育内卷现象明显,加重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情绪,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智还不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出现偏离常态的行为,其表现五花八门:有的迷恋手机或游戏;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爱说话,做小动作;有的自制力不够,经常迟到;有的欺凌同学,顶撞老师……因此根据产生偏差的主观根源,文章把初中的问题学生分为以下几类:
(二)问题学生的分类
1. 认知和行为偏差的学生
根据认知和行为的相互关系,行为有一定的认知根源,认知也可导致相应的行为。问题学生由于心理认知和思维的偏差,行为出现偏差,或喜欢撒谎,或经常犯小错误,或有偷窃行为,或热衷“追星”,或迷恋手机,或迷恋游戏等。特别是现在信息化时代,媒体多元化,信息资源丰富,良莠不齐,初中学生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容易受网络、手机里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模仿,因而误入歧途。
特别是近几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上网课成了日常的必需。为了方便上网课,初中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网络。加上家长忙于上班,没时间陪孩子,不得不让学生独自居家学习,缺乏对学生手机的监管和使用指导,从而导致学生迷恋手机。初中学生对使用手机功能的错误认知,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出现迷恋手机的行为偏差。
现在初中生追星现象十分普遍,追其原因,他们正处于人格的形成期,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又受到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的影响,容易被偶像光鲜亮丽的外表和“光环效应”所迷惑,产生幻想和崇拜,甚至为盲目追星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如2020年3月江苏15岁女孩为追星,通过微信、支付宝和银行卡等多种方式转账,3天被骗12万,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三天多次转账,家长竟然没发现,放纵学生使用巨额金钱,这是家长监管的失误和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消费观念教育的失败。这种对偶像和金钱的错误认知,导致学生盲目追星,甚至被骗的行为结果。
2. 行为和习惯不好的学生
行为经过日积月累,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家庭是初中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学生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呵护,更需要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诸如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待人、谦虚诚恳等。《孔融让梨》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谦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但现实生活中长辈出于对晚辈的疼爱,往往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渐渐使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所有好東西理所应当他独享,久而久之,形成霸道、自私、不懂得谦让的行为,甚至升级为欺凌同学,顶撞父母。这种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很普遍,主要表现为经常迟到、喜欢做小动作、做事磨蹭等不良行为习惯。初中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会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三国志》中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的行为错误没有及时纠正,日积月累就会变成不良的习惯。学生在家里跟父母顶嘴,父母没有加以纠正,到课堂上学生也容易跟老师顶嘴;学生在家里坐没坐相,动不动就“葛优躺”,家长没有加以纠正,那么到课堂上也容易出现趴在桌面上或坐不住等现象。当学生首次出现行为偏差时,家长没有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行为习惯偏差。
3. 情绪和心理偏差的学生
双减政策和中考普职分流政策的实施,让无数家长寝食难安。升学的压力让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不断蔓延,易导致家庭氛围变得不和谐,有的学生变得郁郁寡欢,有的变得脆弱,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教育初中阶段的问题学生,就犹如纠正一棵长歪了的树苗,家长和老师需要有耐心,需要有爱心,需要有决心,更需要有教育的智慧去帮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健康成长。俗话说: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初中生出现这么多的教育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除了自身生理发育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五、 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
一个家的温度,往往能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父亲通常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的伟岸和坚强,给孩子最真实的安全感。如果家庭教育中没有父亲的关爱,那么孩子可能比较孤单,性格偏内向,没有安全感;反之如果家庭教育中没有母亲的关爱,那么孩子可能性格不平和,较缺乏爱心。因此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乃至人格的形成。
现实社会中很多家庭由于工作原因出现了夫妻异地而居,父母一方长时间掉线而产生家庭教育缺位。根据我们在学校初中部做过的问卷调查,76%的初中学生由妈妈主要负责陪读,爸爸长期不在线或当甩手掌柜,缺席对学生的家庭教育。
因此初中阶段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其主要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人格平等的缺失
一些家长经常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面对孩子,经常说:“你还小,懂什么?你应该……”更有甚者说:“不听我的话,我揍你。”家长全然忘记了孩子已经是中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他渴望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特别是关于手机问题,很多家长想管控学生的手机,让学生专心学习,却经常在孩子面前看视频、刷手机,这样“双标”的做法如何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呢?两代人的人格不平等,便容易激发家庭矛盾,甚至引发“家庭战争”。
(二)劳动教育的缺失
现在家庭条件越来越优越,家里的孩子较少,家长和长辈都比较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很多孩子只懂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行。某次学校举行研学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做饭,发觉全班会做饭的学生屈指可数。
(三)情商教育的缺失
孩子受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会把父母的人际互动慢慢内化在心里,甚至不知不觉反应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例如父亲性格比较暴躁,一生气容易砸东西,那么孩子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容易形成暴躁或胆小的性格。他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时,同样也容易出现类似砸东西的行为或易被欺凌。家长平时的待人接物等人际交往,都展示在孩子面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四)学习教育的缺失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往往只是口头上重视,而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学校。当教师反馈作业问题时,家长只是口头催促一下,然后就不了了之了。一旦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只会火冒三丈,不能理性地看待成绩、看待学习,导致双方容易出现教育焦虑,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家长的工作。
(五)品德教育的缺失
一些家长重成绩,轻德育,对孩子品德上的错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加以纠正,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品德。比如孙小果做错事,总是有妈妈帮他兜着,逐步养成他飞扬跋扈、有恃无恐的性格,最终自食恶果。再比如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被老师发现后批评教育了一番,并反馈给家长,而家长未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心存侥幸心理,渐渐地就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越变越懒,最终学习退步严重。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让问题学生产生各种各样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的偏离,长此以往会影响到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健康成长,反之不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容易激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校、家长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教育。
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家长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品德教育,重视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②家长不尊重学校和老师,随意吐槽学校和老师,使学生不信任学校和老师,不服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③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认为学校对孩子负有主要责任,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才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④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娇惯孩子,包办孩子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机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的内驱力;⑤家长不尊重孩子,一旦孩子犯错误,就开始一味指责,甚至出现语言暴力,缺乏平等对话,不懂得换位思考;⑥家长威胁孩子或用金钱等方式鼓励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或错误的消费观念;⑦家长认为只要妈妈陪读就可以了,殊不知家长缺位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认知行为的偏差,甚至误入歧途;⑧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没有注意到孩子个体的差异和内在的需求;⑨家长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⑩家长喜欢攀比,强烈的虚荣心扼杀了孩子的潜能。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既生养了孩子,就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更是国家法律对家长的要求,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家校共育,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六、 “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应对策略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常态,走向科学化。《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教育家长,让家长做教育的明白人,拓展教育的外延。家庭和学校是初中问题学生生活的两大主阵地。家校共育是必然趋势,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港湾,学校是专门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日常的教学以外,更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共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家校共育是学校和家长教育的内在需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家长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才能让学生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家校共育才能使家长和学校的合力发挥最大的效益。
“双减”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初中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家校共育?
从方式上看,有以下几种:
1. 召开家长会,学校向家长汇报近期学生学习情况,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家长也可借此机会和老师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学校管理问题,为学校的建设献计献策。
2. 建立微信群、QQ群、公众号、视频号、校长信箱等,拓宽家校的交流渠道,提高家校沟通交流的时效性,便于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家庭教育观念,及时帮家长解惑。
3. 进行家访,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使得教育更直接,更有亲和力,更有针对性。
4. 建立家委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辅助老师管理班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从内容上看,建议教师和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应该把家庭当成一个团队,孩子就是家长的同伴,尊重孩子,凡事多与孩子商量,通过协商方式处理家庭事务。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孩子需要,家长可以从旁协助;如果孩子不需要,那么家长也不用着急,让孩子独立处理困难,给他成长的机会。教师平等对待学生,赏罚分明,不宜偏私,要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
2. 培養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共读、共练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重视学生的特长培养。“双减”政策让广大家庭真正重新反思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涵,科学合理使用家庭教育投资。家长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重视学生艺术和体育特长的培养,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傍身,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
4. 重视劳动教育。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日趋成长,家长和学校应从生活入手,让孩子参与日常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值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生活能力。
5. 理性对待学习。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读书并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家长和老师要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只是代表某一方面某一阶段孩子的表现,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6. 多表扬闪光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影响孩子的情绪,影响孩子的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整体素养的提高,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让他变得自信,增强他的内驱力。
综上所述,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双减”背景下,应家校共育,促进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共促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双减”政策的目的——减负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雅情,韦雪艳.青少年问题原生家庭的教育分析及其干预策略[J].校园心理,2021(6):525-527.
[2]赵刚.教子要有平常心,教育需要大胸怀[J].教育家,2021(42):1-2.
[3]萧枫,姜忠喆.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作者简介:戴智华(1982~),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