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赣地佛教造像研究*
2022-12-25马伟
马伟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佛教从汉明帝时期初传中国,随着魏晋时期北方草原民族的侵入,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繁盛发展阶段。到了宋代,佛教内部教派增多,寺庙数量达到了历代最高。而江西地区的佛教,一直以来都是禅宗盛行之地,江西更是有禅宗的祖山、祖庭,两宋时期寺庙数量众多。两宋之前,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宗盛行。北宋时期临济宗,分化为杨岐、黄龙两派,即所谓五宗七派。但是两宋时期的寺庙佛教造像,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多已破坏,现存的主要有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弋阳南岩石窟的造像,此外还有零星的寺塔佛像出土。宋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材料上多以两宋时期的江西地区的佛教造像,显示出朴素自然、写实性的风格,同时保留了当地时人的审美趣味,更加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尤其对面容、衣纹的表现更贴近真实、世俗。江西地区在宋代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宗教上,禅宗的五家七宗的三家五宗皆在江西,同时其宗教经由浙江影响到了日本。
一、两宋时期的江西佛教及其影响
两宋朝时期,日本处于平安末期至镰仓幕府统治时期,两国民间和官方处于积极的外交交流时期,不仅是商业贸易,在文化上宋朝也深深影响了镰仓时期的文化。佛教方面出现了入宋的巡礼求法的僧人,继承了遣唐使的传统,到中国各个佛教圣地进行朝拜;宋朝禅宗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如宋朝高僧兰溪道隆(1213-1278)曾在镰仓建立了建长寺,为临济宗寺院,被认为是“镰仓五山”第一,镰仓五山是禅宗寺院。镰仓时期的身为统治阶层的武士阶级,极为崇尚禅宗,作为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的临济宗也受到当时镰仓幕府统治阶级的喜爱和支持。
临济宗,诞生于唐朝时期。据《江西通志》记载:“黄檗山在新昌(今宜丰)西,山使绝顶有寺曰鹫峰。”《新昌县志》中云:“黄檗寺,唐名灵鹫,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断际禅师,又名希运,福建福清人,后云游至灵鹫寺,创立了新的禅宗道义。其弟子为义玄,在江西黄檗山学禅多年,后前往河北正定的临济院,发扬断际禅师佛法旨义,创立了临济宗。后传至高僧楚圆门下,又分为杨岐派与黄龙派。杨岐派开山者为方会,因道场在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黄龙派开山者为慧南,因道场在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慧南者,初学云门宗,后转而学习临济宗佛法。镰仓12世纪末期,日本僧人荣西,作为入宋巡礼僧人来到宋朝,将黄龙派临济宗传入日本13世纪初,日本僧人俊仍又将杨岐派传入日本,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在日本镰仓时代,当时的禅宗二十四派中就有二十派为杨岐派系临济宗。
二、两宋时期的江西佛像风格及其影响
到了两宋时期,制瓷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瓷制佛像,且逐渐代替石刻、金铜等佛像,在社会上流行。现江西各地尚且留下数量众两宋时期造像者中,石像唯有弋阳县南岩禅寺(南岩石窟中尚有宋代佛像35尊)、赣州通天岩石窟造像尚可一览当时禅寺造像盛况,瓷器造像多为零星的寺塔出土佛像,其中尤以1966年江西省吉安市江仕澄塔(1966年已拆毁)出土了宋代的佛像六尊为最。江仕澄塔为四角七层塔,南面门楣处发现一方砖上有铭文:“临江軍淸江县鍾秀門外居住江仕澄砌此宝塔,元丰五年十月日記”①,可知该塔为宋元丰五年(1082)建造;塔身每级各面有壁龛或门,于第四、五、六级壁龛中共发现六尊佛像,其中一尊为木制(残毁严重),五尊为瓷质佛座像保留至今。此外2004年江西省赣州市慈云寺塔塔心内壁空洞处,出土了北宋时期佛像、经卷等文物,上有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大宝二年(959年)等文字记载②,但多已残,暂不叙述。
以坐像为例,图1为江仕澄塔出土北宋佛坐像之一,外部瓷多已剥落,露出陶器内胎;佛像结趺跏坐于单瓣莲花座上,身着偏袒右肩式袈裟,无悬裳座,双脚朝上,右臂以毁,左臂下垂弯曲手放置于膝盖之上结降魔印,面部方圆呈现出圆润丰满之感,脑后无头光、背光。佛像两腿交叠之处、莲座之上可见明显裂痕。这是典型的宋代造像样式,相比于隋唐时期更贴近现实生活,形象真实而饱满。佛像额头有白毫,髻发为矮平髻,头发缕缕清晰可见,与汉族束发相似,发髻中有髻珠。髻珠在佛教经文中为“顶珠喻”中有出现,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五安乐行品第十四中记载:“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惟髻中明珠,不已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③”即以佛将法华经之妙藏喻为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之珍贵。现已知的佛头上出现髻珠的佛像,为响堂山第二窟、三窟中佛像,以及济南四门塔出土的东魏武定二年石佛上;到了五代、宋朝的佛像发髻上,髻珠多有出现。
图1 陶佛坐像 北宋元丰五年(1082)1966年江西省吉安市江仕澄塔佛龛出土 拍摄于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自古以来就是吴越文化的分布地之一,两宋时期江西与浙江之间的佛教文化多有交流传播,浙江地区亦有陶瓷佛像出土。如湖州长兴太湖博物馆藏北宋青白釉瓷佛座像④(图2),出土于浙江长兴云峰宋墓,亦为北宋佛像。且该像出土之时,莲座位于佛像前方,应为墓主人生前供奉使用之物,像上有使用痕迹,后陪葬于墓中。佛像头顶落发,髻顶有髻珠,眉眼细长,面相圆润丰满,双儿垂肩有耳环,内着僧袛支,外着偏袒右肩式袈裟,无悬裳座,双脚朝上,右手上举呈说法式,左臂下垂弯曲手放置于膝盖之上结降魔印,结跏趺坐于单瓣莲花座上。与上述元丰年间陶佛坐像造型相似多有相似。
图2 青白釉瓷佛座像 湖州长兴太湖博物馆藏
图3 日本镰仓大佛
隋唐之后,日本终止派遣遣唐使,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官方文化交流也随之结束。但是民间仍然保持着来往联系,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宋朝海外贸易的扩大,与日本之间的往来逐渐增多,宋朝的禅宗临济宗等佛教宗派兴盛,日本入宋求法僧人的日渐增多,不仅将新兴的佛教文化传入了日本,也将宋朝的佛像样式也通过浙江传入了日本,并在京都、镰仓地区广泛流传开来。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造像有镰仓大佛、庆派木制佛造像等。与宋大约位于同一时代的镰仓时期的统治阶级为武士阶层,相比于平安时期的造像,他们更向往现实与自然的设计,这与宋代造像上世俗化的设计倾向相符合。以日本镰仓大佛佛坐像为例,该像位于镰仓大异山净土宗寺院高德院内,为日本第二大坐佛,建造于日本镰仓时代中期,距今约750年左右。该像高11.31米,加上台座一共高约13.35米,重121吨。像头部肉髻中有髻珠,头前部有白毫,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双腿趺跏坐于台上,无悬裳座,与北宋元丰五年佛坐像相近。
1238年该像初建之时,其内部为木制结构,内部空心,佛像背后的底部有入口,可以进入大佛内部,因台风被毁之后,于1253年开始重新铸造铜佛。重新铸造的大佛,青铜中铜、锡、铅的成分含量比率,与我国宋朝时期的铜钱成分比率基本相同,故有学者认为其铸造时大量使用了宋朝铜钱进行铸造。镰仓大佛现被露天供养,其内部亦为空心,可以进入大佛内部,并在背部肩膀下开了两扇窗。关于大佛的制造,据说是对各部位进行分别铸造,通过所谓“铸缲”的工艺进行连接铸造而成。从大佛的造像风格来看,与我国宋朝时期的造像风格相似,也是当时镰仓时代流行的佛像风格。据传镰仓大佛早期在佛像表面贴满了金箔,现仅在佛像有脸部位可以隐约看到金箔痕迹。
《东关纪行》⑤一书中记载,仁治三年(1242)书的作者曾经到过大佛殿,其所见到的佛像为木造而非铜像。可知镰仓大佛早期应该就是木制造像,后才为铜像。《吾妻镜》⑥是镰仓时代末期约1300年成书,由日本镰仓幕府官员进行编撰的史书。其中记载了早期镰仓大佛所在高德院的建造信息。其中卷32记载了镰仓嘉祯四年(1238)三月二十三日,僧人净光准备募捐建造高德院大佛堂之事:“相模国深泽里(现镰仓大异山高德院)大佛堂事始也,僧净光令劝进尊卑缁素企此营作云云”。卷34记载仁治二年(1241)三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给大佛殿安装大梁之事:“深泽大佛殿同有上栋之仪云云”。卷35记载宽元元年(1243)六月十六日,大佛院建成、佛像安置进大佛院之事,书中的大佛应该就是早期的木制大佛:“深泽村建立一宇精舍,安八丈余阿弥陀像,今日展供养。导师卿僧正良信,赞众十人,劝进圣人净光房。此六年之间,劝进都鄙尊卑莫不奉加”。《古今集秘抄里书·一条家本》⑦也记载了延应元年(1239)九月,僧人净光向当时的镰仓幕府劝进募捐,请求修建大佛堂之事,即“新大佛劝进净光跪言上”。此外,在《吾妻镜》卷42中记载,建长四年(1252)八月十七日,开始铸造金铜释迦像:“今日当彼岸第七日,深泽里奉铸始金铜八丈释迦如来像”。值得注意的是,记录中记载该金铜佛是“释迦如来”而非“阿弥陀如来”。但是从现在的镰仓大佛手印,为“阿弥陀定印”。因此学者一般认为《吴妻镜》中的记载的“金铜释如来迦像”应为“阿弥陀如来像”,属于笔误。镰仓铜佛的铸造者,一般认为是丹治久友。这一观点源于其在日本吉野郡金峰山藏王堂铸钟上的铭文中对于他的介绍,即“大工镰仓新大佛铸物师丹治久友”(《集古十种·钟铭·卷八》⑧文永元年1264八月二日条),因此关于大佛的铸造者,一般认为是丹治久友。镰仓大佛的造型,无论从其头顶的肉髻还是白毫的表现,均极具宋代风格。此外除了铜佛之外,以运庆、快庆、湛庆、定庆等为代表的“庆派”,雕凿了大量的木制佛像。
结论
两宋时期的佛教造像相对于隋唐时期已经走向了世俗化。佛教造像的外观面部多丰满圆润之像,眉间白毫,发髻多有髻珠,发髻不再之时螺髻,出现与汉族束发之发丝相同表现,眼睛细长,给人一种慈祥、朴实之感。同时佛座像上,隋唐之时的悬裳座多不再出现。这种造像的出现,与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两宋时期国力衰弱,面对外部辽、金、西夏的军事压力,无力再去营造大的石窟或是不愿再在佛事上过多进行消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中下层的教民,佛教势必要在佛像上进行世俗化改良,以获得民众的亲近。⑨《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中记载:“自佛法流入中国,民俗趋之,而南方尤盛。”⑩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经济发展之地集中在南方,僧尼的数量在宋朝宋真宗时期曾经达到了45万余人。而根据王名峰文章中对宋代江西寺院的调查,宋代江西寺院多达912所(11),因此宋朝时期江西地区不仅是佛教流派的兴盛之所,更是寺庙繁多之处。此外,1922年在广东潮州西南郊羊皮岗曾出土四尊佛坐像(12),造像基本完整,并在每尊造像须弥座束腰处发现铭文,均为宋朝年号,且讲述了供养人身份、工匠姓名等信息。以五号陶瓷佛坐像为例(图4),观其形象,多为结趺跏坐于高台之上,有悬裳座,这一点与宋佛像多居于莲台之上不同,与宋以前佛像相似;佛像发髻形状与江西元丰五年陶佛座像相同,且发髻中有髻珠,眉间有白毫,但佛像嘴下、鼻下均有胡须,在宋佛像中并不常见。可见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佛像样式多有变化,江西佛像与潮州佛像在具有时代共性的造像特征之外,也有地方性的差异。而江浙地区与江西地域上接近,江西的佛教流派向外传播的同时,对浙江地区的佛教造像产生了影响,同时经由浙江影响到日本造像。
图4 广东潮州西南郊羊皮岗五号陶瓷佛坐像北宋熙宁二年(1069)
注释:
①何国维,江西宋塔调查简报,文物(原文物参考资料),1958,(12):44.
②彭适凡,刘林,吉安北宋江仕澄塔出土文物,江西历史文物,1982,(01):12-14.
③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卷No.0262.
④马嘉璇,万文君.越地梵音涤尘心——从一尊青白釉瓷佛像看宋代瓷造像艺术[J].收藏家,2018(09):53-56.
⑤成书时间仁治三年(1242),日本镰仓中期游记,一卷。主要记述作者从京都到镰仓地区的旅行见闻。東路の旅·關東紀行,明治·大正文豪名作選集,日本青年社编,大兴社出版,1928。
⑥吴妻镜,日本历史学会编(通号194),东京吉川弘文馆出版,1964(07).
⑦岩崎文库贵重书书志解题5,古今集秘书注,东洋文库日本研究班编纂,东洋文库出版,2007:64-66.
⑧集古十种,松平定信编,宽政12年(1800).
⑨程民生.论宋代佛教的地域差异[J].世界宗教研究,1997(01):42-51.
⑩刘琳等,宋会要辑稿 ·刑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36.(11)王名峰.对宋代佛教雕塑现象的评价探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5):91.
(12)曾骐.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出土的瓷佛造像[J].东方收藏,2016(09):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