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同好:“图式与超验
——陈坚、朱塞佩•莫迪卡双个展”评述

2022-12-25徐茜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意大海艺术家

徐茜

(浙江美术馆,浙江杭州 310002)

2022年是中意建交52周年,也是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启之年。经历了新冠疫情考验后,中意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深厚友谊并未因此阻断,而是携手共筑面向未来的中意文化和旅游新格局。在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年间,双方将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基于此,浙江美术馆特自主策划“图示与超验——陈坚、朱塞佩•莫迪卡双个展”,这是浙江美术馆近年来继“沉默的情感: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静谧的凝视: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展”之后再次“牵手”意大利视觉艺术;也是浙江美术馆六大策展体系之“世界美术引鉴系列”展览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展览以期通过中意绘画艺术同框展出的形式,积极推进中意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互鉴,促进两国民众心意相连相通。

一、历史的足迹

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相交相好的历史情谊源远流长。早在公园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与西域各国的陆上交通,形成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雏形。古丝绸之路犹如一条蜿蜒绵延的丝带将相隔千里的中国和古罗马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条承载着古代亚欧大陆贸易往来的经济之路,更是一条融汇亚、欧文明的友谊之路。

公元13世纪,元朝时期,东西通道大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大篇幅地介绍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及传奇经历,赞美中国市集的繁华、商业的发达和国家的昌明。《马可•波罗游记》是第一部西方认知中国的著作,它的风靡向欧洲揭开了中国神秘的面纱,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憧憬,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16世纪,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中后期,利玛窦带来了文艺复兴的丰硕成果。在传教过程中,他一方面将西学传入中国,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意》,并与李之藻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等西方著作。另一方面,为融入中国社会,他说汉语、穿汉服,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促成了儒家思想在欧洲的第一次传播。他所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更是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又一部让西方人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意大利传教士们不仅将几何、天文、地理、绘画、音乐等科学文化介绍到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学术文化传播到意大利,开启了东西方文化艺术之间的深度交流。

两千多年的历史流转,中意两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上堪称典范。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升华,它以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为依托,秉承丝路精神,携手沿线各国共建和平互助、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时代友谊之路。意大利作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充分展现了其与中国携手合作、共谋发展的共同愿望。2016年,中意文化合作机制成立,它是中意两国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创造性举措,在新时代两国文化艺术互融互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恰逢重启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意两国将在重启双边文化交流,加强旅游合作,深化文化、艺术、演出合作等方面构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文化艺术交往新桥梁。

二、文明的碰撞

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命脉和遗产,人们想要感受它、看到它、触摸它只能通过艺术。而艺术是文明的命脉,是文明的物质化。[1]艺术作为人类理解文明的正确打开方式,它的传播、交流、碰撞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讨论和研究。

在2022“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背景之下,“图示与超验——陈坚、朱塞佩•莫迪卡双个展”以民间为桥梁、绘画为纽带、风景画为主题、双个展为形式,共展出中国艺术家陈坚和意大利艺术家朱塞佩•莫迪卡的水彩、油画、版画等绘画作品共计78件(组),展现了东西方不同美学特征下中意两国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展览旨在通过两位艺术家作品的呈现,回忆深厚绵长的中意文化艺术交往历史,探讨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多元共生,推进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互鉴,为赋能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打造积极的范式。

底蕴深厚的东方艺术传统和理性严谨的西方艺术精神在美术馆的平台空间相映生辉,碰撞出迷人的火花。陈坚的作品以诗性的表达、大开合的书写将广博的大海、奇幻的山林、静谧的夜空在情感与意像间叠织诗意境界;朱塞佩•莫迪将光芒、记忆、想象力作为创作的重要元素,以新颖而充满艺术感的方式来重新定义所见的事物,在数与几何之间构建理性与和谐的视觉图式。灵动诗意的水彩和科学理性的油画在对比与交融中呈现出新奇的视觉体验,向观者展示出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共通性。

展陈设计方面,展厅被巧妙地分割成独立而又连续的空间,以展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墙以浅冷灰为主基调,既有效地凸显了水彩和油画高雅细腻的色彩效果又不喧宾夺主。展览将展品陈列和媒体演示有机结合,展厅中的多媒体屏幕连续滚动播放艺术家访谈,使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多角度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从视觉、听觉等方面丰富展览效果。

为拓展学术思考,展览特别策划相关专题研讨会。研讨会就两位艺术家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创作理念、美学差异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和交流。同时,对中国水彩画发展的历史、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全面地探讨和研究,尤其对中国水彩画今后的探索路径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深入的挖掘,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展览还配套推出画册《图示与超验——陈坚、朱塞佩•莫迪卡双个展作品集(中英对照)》,并拍摄专题宣传片《展•人物志|质朴的精神》。宣传片将艺术家对绘画的理解、思考、感悟以及艺术创作时的状态生动、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讲述艺术家背后的故事,促使观众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了解艺术家,让艺术真正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有效发挥美术馆在促进文化艺术交流互鉴、提升公众文化艺术修养以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的职能。

图1 浙江美术馆

三、精神的超验

大海是陈坚和朱塞佩•莫迪卡此次风景画展览中共同的主题。同样生长在海边,以大海作为描绘对象的两位艺术家,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因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视觉图式,但在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上却都表现出超越表像的精神追求。

俄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现代艺术的创立者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dky,1866-1944)在他的著作《论艺术里的精神》中论述了绘画的物质与内容即形式与精神的关系,并强调了“精神”的重要性。他指出:“形式(物质实体)一般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是内容(精神)”,“每一位艺术家的精神就反映在自己的形式中。形式是个性的标记”,“形式是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2]也就是说艺术家通过天赋和感觉悟得精神,继而在艺术创作时通过自己认为最佳的表达意图的形式,来恰如其分地表达其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即精神。

“……大海,在我的作品中,不只是自然景物,不只是绘画的题材,它们是我心灵的投射、艺术的坐标、生命的追求。”①陈坚曾在采访中表示,他在青岛海边长大,大海是他内心永远无法割的情怀,他将个人的情感和人生的感悟投射到广袤无垠的大海中。他笔下的大海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内在情感的表达,加之色彩上适度的抽离,造就了画面高尚、单纯、优雅的气质,这种表达超越了形与色的藩篱,直指人类的心灵,直追自然的精神。

图2 陈坚《韵》纸上作品 280cmx148cm

陈坚的《韵》空灵而清澈、旷然而磅礴,充满神性的感召。天空的色度被弱化,蔚蓝的海面在天空映衬下迸发出蓝宝石般的光芒,大海作为心灵的栖息之所,被赋予了艺术家的喜怒哀乐与纯粹质朴的品格,自然景物在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与契合中,显示出高贵的单纯。

图3 陈坚《有梦想的地方》纸上作品 150cmx86cm

朱塞佩•莫迪卡则认为:“光茫、记忆、想象力作为作为第一视觉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实失去了其自然主义的内涵,成为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梦呓”。②他笔下的大海以精确的数学比例严谨划分画面空间结构,想法、记忆痕迹、照片片段等要素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冥想,经历破坏和重塑,通过几何化的象征符号和戏剧性的表现手法重新构建起大海超越物理空间的介于现实与梦幻、古典与当代之间的诗意空间。

朱塞佩•莫迪卡的《地中海的镜像》向观者展示了充满想象的超现实空间。古典写实的造型手法、清晰真实的深度空间、单纯忧郁的色调氛围、主观重构的意念碎片共同造就了地中海梦幻神秘的视觉体验。理性与感性、现实与虚幻、自然与人为、表面与深度、特写与距离的有机融合,展现了艺术家心灵世界的深度探究和充满哲性的深刻思考。

陈坚和朱塞佩•莫迪卡以各自极具个性与魅力的绘画语言形式,表达了他们寄寓于大海之中的生命信念、心灵价值和艺术追求。大海作为精神的象征、追寻艺术本心和真义的载体以及对美的超验之境界的虔诚探索,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谋而合。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图示与超验——陈坚、朱塞佩•莫迪卡双个展”以中意两国艺术家的友谊为基础,为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展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加强中意文化艺术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中意绘画的比较研究留下了一段佳话。

附图:

图4 朱塞佩•莫迪卡《地中海的镜像》布面油画 55cmx45cm

图5 朱塞佩•莫迪卡《忧郁和风景》木板油画 85cmx45cm

注释:

①陈坚 《精神的感召力》,展览艺术家文章。

②朱塞佩•莫迪卡 《有关绘画的思考》,展览艺术家文章。

猜你喜欢

中意大海艺术家
澳科中意
曲中意 (外一章)
大海捞金
《囍》
问大海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冬日的大海
令人兴奋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