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国内对标研究
2022-12-25江涛
江 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深圳 518055)
0 引言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共同缔造的崭新城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力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价值重大、意义深远。已有研究表明,“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投资是工厂,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投资则是人脑。”[1]在信息时代,知识为社会和个体带来的经济价值远超以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然成为统整个体和社会双向发展的重要助推手段。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把规划、部署和强化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2]所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简称“双区”)建设背景下的深圳城市建设,就必须要开展深圳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
对标先进是发现差距、破解问题的逻辑前提。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绝对的经济、人口优势,“但教育、科技和创新是明显短板。”[3]“尤其在深圳,好的大学教学资源匮乏。”[4]开展“双区”建设背景下的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则有必要选择一定的参照对象进行对标分析。具体说来,作为国内的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深圳应该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四大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应该和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有鉴于此,文章选择了上海和香港作为参照对象,通过深圳与上海、香港的分别对比,廓清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空间。
1 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现状勾勒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教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论语》中有关“庶富教”的论断,还是《礼记》中有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论断,都体现了古人对教育和人口、经济、政治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尽管有学者认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规模产生的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当地居民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需求却一直对高等教育规模有着显著影响。”[5]不可否认,经济、人口、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等“传统要素”,依然是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不可或缺的考量要素。
1.1 深圳市经济社会重要指标情况
截至2019年,深圳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1343.88万人,人口密度达6484人/平方公里。从人口的角度看,深圳的户籍人口相对较少(494.78万人),约占常住总人口的37%。(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20》)另据世界人口网的统计,深圳人口密度全国第一,人口平均年龄32.5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深圳高等教育学校相对较少的原因,即深圳的人口大多是“外源型”的年轻化“新增劳动力”,这种人口结构对本土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并不十分突出。但随着深圳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将选择留深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将会日益凸显。
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时,其经济增长、生产要素、社会结构和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6]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高等教育供给服务的要求就越迫切。2019年,深圳的GDP总量为26,927.09亿元,人均水平203,489元。这其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70%。(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20》)
1.2 深圳市高等教育主要指标情况
“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可以细分为高等教育空间布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7]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也称为数量结构,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高等教育学校的数量。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指区域内高等教育在专科到研究生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的比例情况。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主要是指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构成。进一步讲,深圳市高等教育的数量结构,可以通过区域内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两项指标来了解;层次结构可以通过在校生中本、专科生以及研究生的占比来考量;专业结构则可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正式发布的招生专业目录来整理。
2019年,深圳市有高等院校13所,在校生总规模11.32万人,其中,本、专科生9.22万人,研究生2.10万人。(数据来源:《深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专业布局方面,为了便于统计,本研究主要根据《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整理出深圳高校的专业布局。其中,深圳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土木建筑和装备制造等专业大类上;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管理学(详见表1、表2)。
表1 2019年深圳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体情况(单位:%)
表2 2019年深圳市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总体情况(单位:%)
1.3 深圳市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系数
有关高等教育结构和区域经济、人口等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建构研究,不同学者见仁见智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见解。本研究采用最简单直观的统计法,即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作为高等教育的数量结构指标,分别考察区域面积内高校在校生的数量、考察每万人口中高校在校生的数量、考察单位在校生所对应的GDP数量。
另外,根据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社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匹配情况来分析深圳高等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情况。就后者而言,2019年深圳本科院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比例=工学+理学+经济+医学=61.46%;专科院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比例=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土木建筑+装备制造+医药卫生+生物与化工=72.71%。而2019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GDP占总GDP的37.71%,专业设置和产业设置之间有20%的相对差。可见,深圳在抢抓机遇布局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就前者而言,具体量化数据详见表3。
表3 2019年深圳社会要素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相关系数表
2 与国内一线城市的对比分析:以上海为例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是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在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高等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2.1 上海市经济社会重要指标情况
截至2019年,上海市土地面积6340.5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为深圳的3倍多。年末常住人口2428.14万人,外来人口977.71万人,人口密度为3830人/平方公里。从人口的角度看,上海的总人口超深圳1000万人,且人口中本地人口居多,约占60%。(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统计年鉴》)考虑到外来人口多为适龄劳动力,上海对高等教育总量的需求必然要远高于深圳。
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38,155.32亿元,人均157,279元。总GDP比深圳高出11,228.23亿元,人均水平比深圳少46,210元。从具体行业结构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工业,占总GDP的25.35%,其次分别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这7项约占GDP的61.85%。上海市的支柱产业分布情况详见表4。
表4 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主要发展水平
2.2 上海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系数
截至2019年,上海市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在校生总量为72.07万人;其中,专科生135,283人、本科生391,302人、研究生19.41万人。除去普通高校的学生外,上海其他教育机构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各类在校学生,譬如在研究院所中就存在2150名在读研究生。从层次结构的角度看,以2019年上海普通本科学校全体在校学生(391,302人)的学科专业背景来看,专业数量结构排在第一位的是工学,约占34.66%;其次分别是管理、经济、文学、艺术学、理学,分别占17.75%、9.81%、9.68%、7.78%、6.01%。上述几个学科总计占85.69%(详见表5)。(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统计年鉴》)
表5 2019年上海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基于本科学校分科学生数)
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区域社会产业契合度的层面看,2019年上海的工业等8项产业的总值占GDP总量约85%,而与这些产业相对应的工学等专业的占比约为85%,二者高度吻合,说明上海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非常合理。区域面积内高校在校生的数量与地理、人口等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详见表6。
表6 2019年上海社会要素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相关系数表
2.3 深圳高等教育对标上海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优化启示
仅从高校数量上看,上海的普通高等学校比深圳多51所,在校生比深圳多60.75万,在校研究生比深圳多17.31万,高等教育规模远超深圳。从学校质量上看,上海市拥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4所国家“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但深圳目前尚无一所此类学校。在未来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中,不仅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突出质的提升。要抢抓机遇开展“一流”大学建设,打破常规思维,建设一批特色化的卓越高校。
从地理的维度看,上海每平方公里有高校在校生113.67人、有高校在校研究生30.61人,深圳的这两个数据分别为56.67(人)、10.51(人)。如果以上海为标准,那么从地理空间布局看,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应增加2倍以上,总量应达到22.71万人(上海每平方公里有高校在校生数*深圳土地面积);在校研究生总量应达到6.11万人。
从人口的维度看,上海每万人口中有高校在校生296.81人、有高校在校研究生79.94人,深圳的这两个数据分别为84.23(人)、15.63(人)。如果以上海为标准,那么从满足人口需求的角度看,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应增加3.5倍左右,总量应该达到39.89万人(上海每万人口中在校生数*深圳总人口);在校研究生总量应达到10.74万人。
从经济的维度看,上海每名普通高校在校生可对应GDP529.42万元、每名在校研究生可对应GDP1965.76万元,深圳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378.72万元、12,822.42万元。如果以上海为标准,那么从国民经济可支撑高等教育数量结构的角度看,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应该达到50.86万人(深圳GDP总量/上海标准529.42万元);在校研究生总量应达到13.70万人。
从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的维度看,上海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契合度基本达到100%,深圳的高校专业布局方面“领跑”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体现了深圳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超越”意识。但同时深圳也需要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升专业促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避免出现“过度超越”而引发学生就业困难等相关社会问题。
3 与大湾区内部核心城市的对比分析:以香港为例
香港是联通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和全球物流中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服务、金融服务和人文交流优势。在推进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极为发达、开放程度极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高等教育占据重要地位。
3.1 香港经济社会重要指标情况
截至2019年,香港土地面积1106.3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为深圳的55.39%。总人口752.40万人,流动居民21.40万人,人口密度为6800.80人/平方公里。从人口的角度看,香港总人口比深圳少591.48万人。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2019年香港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2.90万亿港元,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38.20万港元。(数据来源: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网站)按照2019年12月31日港币对人民币汇率(1∶0.8967),折合人民币后总GDP约为26,004.30亿元,人均345,618元;总GDP比深圳少约923亿元,人均水平比深圳高约142,129元。从具体行业结构看,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产业类型主要以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四大支柱产业”为主。
3.2 香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系数
截至2019年,香港有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职业训练局—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香港教育大学等在内的22所颁授本地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除此之外,香港还有众多类型的其他高校,一般说来,香港的专上教育(高等教育)可以分为法定大学、法定学院、注册专上学院、职业训练局院校和一般院校等类型。
从在校生规模的角度看,2019年香港专上教育在校生总数达30.12万人,其中副学士6.55万人、学士14.67万人、研究生8.9万人。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上看,研究生数占比相对较高,达到了近30%。(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网站公布的《香港统计年刊》)这充分验证了“香港是以科研角色主导的科研‘重镇’。”[8]从专业结构的角度看,为方便统计,本研究以2019/2020学年按主要学科类别划分的教资会资助课程的学生人数(相当于全日制人数)作为统计对象,具体数据详见表7。(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网站)
表7 香港2019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情况统计表
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区域社会产业契合度的层面看,香港的理学科、工程科和科技科、商科和管理科的比重非常大,基本占据整个高等教育专业的60%,这也契合了香港的科研创新优势,契合了香港的金融、贸易等产业类型。而区域面积内高校在校生的数量与地理、人口、经济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详见表8。
表8 2019年香港社会要素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相关系数表
3.3 深圳高等教育对标香港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优化启示
从地理的维度看,香港每平方公里有高校在校生272.25人、研究生80.45人,深圳的这两个数据分别为56.67(人)、10.51(人)。如果以香港为标准,那么从地理空间布局看,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应增加4.8倍以上,总量应达到54.38万人(香港每平方公里有高校在校生数*深圳总面积);在校研究生总量应达到16.07万人。
从人口的维度看,香港每万人口中有高校在校生400.32人、高校在校研究生118.29人,深圳的这两个数据分别为84.23(人)、15.63(人)。如果以香港为标准,那么从满足人口需求的角度看,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应增加4.75倍左右,总量应该达到53.80万人(香港每万人口中高校在校生数*深圳总人口);在校研究生总量应达到15.90万人。
从经济的维度看,香港每名普通高校在校生可对应GDP863.36万元、每名在校研究生可对应GDP2921.83万元,深圳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378.72万元、12,822.42万元。如果以香港为标准,那么从国民经济可支撑高等教育数量结构的角度看,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应该达到31.19万人(深圳GDP总量/香港每名普通高校在校生可对应GDP863.36万元);在校研究生总量应达到9.22万人。
从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的维度看,香港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契合程度基本吻合。从教育的角度看,“由于地域狭小,产业相对单一,导致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不足、创业就业空间有限,科研转化及产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在一定方面抑制了理学、工学、医学、师范等相关学科专业发展。”[9]因此,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既要看到香港的优势,也要规避香港之不足,同时也要担起对接服务香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从层次结构上看,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中,中国香港有5所高校上榜,分别是:香港大学(排名25)、香港科技大学(排名32)、香港中文大学(排名46)、香港城市大学(排名52)香港理工大学(排名91);内地有清华大学(排名16)、北京大学(排名22)、复旦大学(排名40)、浙江大学(排名54)、上海交通大学(排名60)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89)6所学校入围。而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除香港)其他城市则无入围院校,深圳与香港高等教育实力之差可窥一斑。未来,深圳亟待依托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加大与香港高校的资源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全面提升深圳高等教育层次。
4 结语
综上可见,目前深圳高等教育的高校(尤其是优质高校)数量、研究生数量等都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说,无论是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比,还是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及大湾区内部核心城市的高等教育结构相比,深圳的高等教育都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亟待对其布局结构予以优化重组。可喜的是,目前深圳已经启动了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提出了“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坚持现有高校和新建高校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分类发展、优化层次、集约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高校,重点发展经济社会亟需的学科和专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