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22-12-25李俊恒郑丹丹余贞凯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峨山村寨体育项目

李俊恒 郑丹丹 余贞凯

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李俊恒1郑丹丹2余贞凯1

(1.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云南 玉溪 653100)

峨山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彝族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技能,也是村寨民风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传递情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其建设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对于实现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其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分聂苏、山苏、纳苏三个支系,虽然支系多且不同,但其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习俗既有相似又各有特色,现存有丰富多彩、独特神秘的民俗文化活动。峨山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彝族祖先文化、花鼓文化、火文化三大文化品牌为主的区域民族品牌,充满神奇传说和尽显古朴豪放彝族风情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另外,彝族村寨的祭大童、吃花酒、开新街等也是村寨重要的民俗活动。近十多年来,峨山县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安排专项资金和专职人员对其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挖掘、整理、宣传、申遗、保护体系与机制,经过各方配合、努力地工作,现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截至2017年5月,峨山县共有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3项,其中非遗项目42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20项,县级项目17项),代表性传承人41人(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传承人13人,县级传承人22人),并在各街道乡镇建立省级非遗项目“彝族花鼓舞”传承点14个,以确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峨山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对于实现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1 峨山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种类及数量

峨山彝族村寨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据峨山县彝族民间体育艺人柳学光(柳学光,彝族,峨山县岔河乡清河村人,省级花鼓舞传承人,1982年开始学习跳花鼓舞,从2000年开始承担着峨山县各村寨、社区及学校的花鼓舞技术技能的传艺工作。)及岔河乡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峨山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有花鼓舞、舞龙、打陀螺、烟盒舞、武艺、花棍舞、彝刀、棍术、射箭、射弩、摔跤、荡磨秋、挝锣、跳花腰、耍板凳龙、耍狮子、跳乐、杂耍、顶头、角力、吹枪、高跷竞速、追羊、打鸡毛球、抵肩、大娱乐、阿乖乐等项目。”

但是在村寨调查中发现,其中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舞龙、打陀螺、射箭、射弩、摔跤、荡磨秋、顶头、角力、吹枪、高跷竞速等,并非彝族村寨特有。就目前而言,现在彝族村寨生活中开展着的传统体育项目大致有20项。其村寨体育文化的种类分别有:花鼓舞、舞龙、打陀螺、烟盒舞、射弩、摔跤、荡磨秋、跳花腰、耍板凳龙、耍狮子、跳乐、杂耍、抵肩、大娱乐等项目。

峨山县宝山村摆依寨的舞龙队队长柏家会介绍说:“峨山县共有舞龙队50~60支,其中富良棚乡最多,基本每个彝族村寨都有1~2个舞龙队,在开新街节时全乡舞龙队汇集在集市,届时会有30多个舞龙队集中表演。”她所在的摆依寨2014年3月组建了一个女子舞龙队,村寨支付了6600元钱购买舞龙器械等,服装费为队员们自筹,请富良棚乡舞龙教练传授舞龙技术。

峨山县非遗办公室工作人员、峨山县文化馆的张飞斐(彝族)介绍说:“花鼓舞是峨山最具代表性、全民性的民间体育舞蹈,所有彝族村寨均有数量不等的花鼓队,全县现共有花鼓舞队757支10245人,除文明、大白邑两个回族村委会外,各行政村都有常年坚持活动的花鼓队,受众率达97%。”

随着彝族村寨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虽然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已很难在村寨中看到其踪影。但是,作为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和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的峨山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其现存状态和内容依然呈现多样性特征,与彝族村寨的生产生活、宗教祭祀或直接的健身游戏、休闲娱乐等紧密联系。

1.1 祭祀表演类

在彝族村寨的日常生活中会针对不同祭祀对象而举行种类繁多的祭献活动,这已成为彝族村寨人们需要定期完成的特殊任务,在族群的心里根深蒂固。而且,祭祀活动往往是在能够连通人、鬼、神三界的彝族毕魔主持下进行,毕魔在祭祀的过程中,总是借助刀、剑、棍、枪等器械,再伴随着一系列歌唱舞蹈的活动来表达感情。村寨中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其最初的渊源就是彝族村寨宗教及其祭祀活动。就现在的彝族村寨而言,受其固有的宗教祭祀活动影响仍较深远,一些祭祀表演类的传统体育文化仍然活跃在村寨的各种祭祀仪式里,并且以特色文化成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得以延续。例如,我们现在熟悉的花鼓舞、板鼓舞、烟盒舞、舞龙、刀术、棍术、跳花腰等就属于彝族村寨的祭祀表演类传统体育项目。

1.2 竞技交流类

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有很多项目同样也表现着竞技与交流的特征,它能够超越民族语言、民族村寨以及民族社会等因素的障碍,以一种既激烈、精彩又和谐、快乐、优美的感觉紧紧地维护着人们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情感和交朋择偶构建了机遇与平台。例如峨山县举行的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的花鼓舞、彝族火把节的脚斗士及舞龙、塔甸镇花鼓协会举行的“龙师火祖”花鼓舞大赛、彝族开新街的舞龙等竞赛活动;另外,还有村寨的打陀螺、射箭、射弩、摔跤、顶头、角力、吹枪、抵肩、爬山等就属于竞技交流类体育项目。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是一项群众性的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的存在满足了村寨社会的体育文化需求,对促进交流交往、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信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竞技交流性也为民族村寨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推动峨山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1.3 休闲娱乐健身类

峨山彝族人大多数居住于山区和高寒山区,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而建。由于地处偏僻,生存条件困难,进一步加剧了村寨的闭塞程度,使得民族村寨处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的状态,导致村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彝族村寨山区居住特征和社会发育程度低的现状,构成阻碍村民与外界交往交流的天然屏障,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而现实中村寨人们在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外,也需要一些文化活动来娱乐与安慰人们的精神。因此,出于满足村寨人们的身心、情感愿望、精神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人们参与活动、获得休闲娱乐的欲望需要,一些具有休闲、娱乐和健身功能的村寨文体活动就此产生了。例如彝族村寨的武艺、荡磨秋、跳花腰、跳乐、花棍舞、耍板凳龙、耍狮子、挝锣、大娱乐、阿乖乐等均属于休闲娱乐健身类项目。

2 峨山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情况

2.1 民族节庆活动

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具有深厚基础且开展得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强的内容。如:赶新街、祭山神、咪嘎哈、火把节等主要节目,也有与汉族相同的春节、中秋节等,而其中更以火把节、赶新街节庆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最为普遍。充满神奇传说的彝族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举行,以县城彝族火把节、塔甸镇大西山村火把节最为热闹且规模最大。火把节是峨山众多民族节日中最隆重、影响面最广的民族节日,是彝族各支系的共同节日,主要的彝族文艺活动也在这两天进行。从1987年开始,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可根据各自情况放假一天。届时,彝族及周边民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相聚于一年一度的彝族狂欢节中,人们手拉手围成圈、肩并肩、击鼓尽情欢歌跳跃通宵达旦。活动除了山歌对唱、商品交易等活动外,还有彝族村寨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花鼓舞、舞龙、烟盒舞、跳花腰、大娱乐、阿乖乐、掰手腕、脚斗士、斗鸡、斗牛等项目与火把节活动融合展演,尽展古朴豪放的彝族风情。另外,赶新街活动也是众多村寨舞龙队得以交流技艺、相互学习和一展风采的好时机。据峨山县旅游局办公室周其平主任介绍:“彝族赶新街节是过完新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赶集日。以富良棚乡为例,赶新街节当天有30多个村寨舞龙队汇集在一起,然后展开热闹非凡的表演活动。”

由此可见,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节庆活动融合建设的现状是喜人的。节庆活动使得传统体育项目更具观赏性与参与性,同时也增添了节日的色彩和氛围,扩展了节日的内涵和影响,已成为了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发扬和传承的重要基地。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目标与任务。

2.2 民族村寨宗教祭祀活动

峨山县彝族村寨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火把节圣火取火仪式、咪嘎哈、德培好、祭祖节、丧葬祭仪等。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神灵、祖先、图腾的原始宗教观。因此,彝族村民认为世间成物均有各种神鬼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为获得幸福安定的生活,就需定期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敬奉取悦神灵,让神鬼满意快乐,祈求鬼神的保佑,人们的生产生活才会风调雨顺。据峨山县彝族风俗礼仪传承人龙祥旺(龙祥旺,55岁,彝族,峨山县小街棚租村委会,彝族风俗礼仪市级传承人)介绍:“峨山彝族村寨宗教祭祀活动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祭祀仪式是在彝族宗教的祭司毕魔主持下进行而且仪式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说、唱、跳、舞蹈以及游戏等活动。全县彝族毕摩17人,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天神派来的祭司,他神通广大,学识渊博,掌管着神权,并且司通神鬼,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在村寨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

不难看到,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的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活动的渊源较深。例如峨山塔甸村彝族纳苏人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的传统“咪嘎哈”(汉语为祭龙)祭祀仪式。村寨杀猪宰羊在“神树”下举行祭祀活动,祈祷龙王爷,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伴随着鼓声、歌声以及欢笑声跳起欢乐的左脚舞、挝啰一直延续到深夜。又如塔甸镇大西火把节圣火取火仪式,毕魔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围绕着取火塔唱歌舞蹈,这时以花鼓舞为主。再如彝族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举行的祭大龙仪式,彝语叫“德培好”节。拜祭以后就把龙接回村寨,然后是多个舞龙队进村走寨表演。

村寨的丧葬祭祀活动,其彝族的花鼓舞和板鼓文化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彝族毕摩李万忠(李万忠,35岁,彝族,峨山县双江街道富泉白泥村,彝族毕摩,从十岁开始学习毕摩知识,系第五代历史功德端正仁义为事,是年轻有才学的毕摩)介绍:“彝族村民在办丧事时,主人家的亲戚们会相继邀请本村或周边村寨的花鼓舞、板鼓队参加祭祀活动,邀请的鼓队越多就越显家族的强大和光彩。活动中一般有6~10个花鼓队,每队由15~16个人组成;板鼓队一般有6~10个队,每队约由8个人组成;他所见过村民在办丧事时邀请最多的花鼓队有20多个、板鼓队有30个的强大阵容。”

2.3 对内传承与对外交流活动相结合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其优势之一是具有深厚丰富的村寨传统文化资源。而彝族村寨传统文化既是峨山的,又是世界的。纵观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形成、建设及发展就是与周边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综上所述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举措,一定程度上找准了传统文化建设发展的切入点,拉近了彝族人民和外界的心灵距离,促进了文化相互借鉴,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参与面,实现了文化新跨越。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交流活动适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能够有效地把峨山彝族村寨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营造一种县域的彝族民族文化的氛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活动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加之彝族村寨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交通设施落后和活动经费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外界各民族文化间进一步的相互交流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3 峨山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

3.1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建设环境的缺失

传统文化环境是村寨体育文化生存、建设和发展的土壤,原始古朴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习俗能够营造民族文化的传播环境,是保存、延续和建设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民族村寨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的背后却导致了传统文化建设环境的缺失,造成了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相对狭窄,主要聚集于广大村寨之中的众多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却由此受到了冲击。调查组在峨山县彝族村寨进行的田野调查研究以及与峨山县文化馆倪文旺馆长的访谈也印证了此现象,无疑,由于受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峨山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传承环境呈现出衰微和缺失的态势。

3.2 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建设的缺乏

为获悉峨山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建设融合的现状,课题组于2015年9月1-5日逐一走访了峨山县职业高级中学、锦屏中学、塔甸中学、小街中学、岔河中学、富良鹏中学、塔甸中心小学、小街中心小学、岔河中心小学和富良鹏中心小学,与上述学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发现,当前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建设融合呈现出喜忧参半的状态特征。首先是喜的一面:在文化局和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由彝族烟盒舞、花鼓舞、乐作舞融合编排而成的一套特别的课间操于2013年在全县各中小学推广应用;峨山县职业高级中学被选取为花鼓舞传承基地;2015年峨山县省级“非遗”项目进校园,推动彝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其次是忧的一面:除了以上所述学校开展的一些传承活动外,我们发现,在学校起到最重要、最有效的建设传承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竟然没有民族体育项目的踪影,而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各学校每年一度的运动会上也难寻其身影。

总体看来,峨山县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建设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由彝族三种舞蹈融合编排而成并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应用课间操活动,实属是有效的创举,值得称赞和借鉴。但是,作为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村寨传统体育项目来说,目前两者融合建设中面临缺失的困境,其现状是不尽人意的,仍有较大的空间需要补充。特别是前面所说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运动会和课外体育活动等理应成为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例如:花鼓舞、打陀螺、烟盒舞、棍术、摔跤、跳花腰、跳乐、高跷竞速、舞龙、抵肩、脚斗士等)建设传承的主要场所。

4 结论与建议

峨山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彝族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技能,也是村寨民风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传递情感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要以峨山当下加强彝族传统文化和节日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为契机,打造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纳入到民俗节目活动中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生发展。二是随着国家对农村学校教育重视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将彝族村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到乡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是千载难逢的发展好机遇,通过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加上学校灵活多样的教育传承活动从而有效加大青年学生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激发新时期文化自觉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懂民族文化知识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教者和延续者,民族特点才不会消失,这是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文化进程中发展的重要路径。三是要在区域加快民族特色村寨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对于积极的民族文化应采取弘扬的态度,使彝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及空间。四是在加强彝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中,能够接触到各民族社会创造的众多优秀文化,在与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与碰撞中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提升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五是在峨山县积极推进做好“彝家山寨”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中,积极挖掘、创新村寨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营造民族特色文化氛围,为传统文化建设发展寻找新模式。

[1]陈玉民.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的变迁与现代建构:以彝族毕摩文化为例[J].四川戏剧,2017(4):15-18.

[2]魏丽,孙德朝.社会学视角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97-100.

[3]余贞凯.彝族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性体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69-71.

[4]相金星,王进国,郭振华.“境遇”抑或“反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9):13-20.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E’shan Yi Autonomous County Villages of Yi People

LI Junheng, etal.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多民族聚居区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8BTY106)阶段性成果;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李俊恒(1980—),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峨山村寨体育项目
有眼无珠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峨山县总工会:召开八大群体入会推进会
峨山县总工会:开展妇女维权宣传月活动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锅巴粥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