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岳》《春望》《登岳阳楼》比较阅读举要

2022-12-25莫俊峰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望岳众山岳阳楼

莫俊峰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把杜甫的一生简单地划分为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那么《望岳》《春望》和《登岳阳楼》三首诗,就恰好能够表现出诗人的青年之志、中年之忧和老年之慨。教学时将这三首诗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杜甫坎坷的一生,进而了解杜甫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和忧国忧民、以家国为重的高尚情怀,同时还能窥视时代的风云变幻给一代知识分子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泰山:一览众山小的宏伟志向

巍巍泰山,志士仰望。一首《望岳》,让世人第一次认识了青年时期的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面对这座被赋予了太多神奇内涵的大山,诗人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则是一种想望,一种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论是远望时所见“青未了”的绵延不绝,还是近望时对于“钟神秀”的钦羡,对于“割昏晓”的惊奇,抑或是凝望所见“荡胸生曾云”的云气变幻以及内心的激荡涌动,又或者是目送归鸟时“决眦”般的忘情、投入,都无不体现着一个青年诗人的热切的理想追求,对于人生道路的狂想。“泰山”如此灵秀、高大、神奇、幽深,如此吐云纳雾、包容万物,怎能不令人顿生“凌绝顶”的理想和决心,怎能不令人憧憬“登泰山而小天”的至高境界?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24 岁的杜甫,刚刚经历了科场失利。他到兖州探望父亲(其父时任兖州司马),东游齐赵。钟灵毓秀的泰山,恰好引起了青年诗人的共鸣:勇攀高峰,去实现人生的梦想,体现“治平”的人生价值。虽科场失利,但青年杜甫理想的火焰却并未熄灭,反而愈加壮志凌云。杜甫生命中的泰山巍然耸立,势可参天,一如齐鲁青青,绵延不绝。“诗言志”,这首《望岳》,就是青年杜甫理想的写照。

而之所以有如此宏伟的志向,这与杜甫的身世、时代的风气不无关系。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的青年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家庭背景、家学渊源以及时代精神的召唤,给青年杜甫“裘马清狂”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因而张扬之气在诗中也不无体现。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表现出对自己的诗文以及仕途的高度自信:“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壮游》一诗中,甚至直言不讳:“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即使在《望岳》中,他也没有隐藏自己的锋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轻狂”之言或许已经预示了挫折不可避免。

二、长安:梦想之都与梦碎之城

长安,是杜甫的梦想之都。他渴望在这里“立登要路津”,实现“凌绝顶”的人生抱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不过,现实与梦想之间往往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十年困守长安,给杜甫的理想之路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但是,对于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杜甫来说,打击最大的却是他“陷贼”的经历。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6月,安史叛军攻破长安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放火焚城,可叹三秦拱卫的富丽繁华城阙,变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发生时,杜甫与难民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将家眷安顿在鄜州羌村后,听说肃宗已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解往业已沦陷的长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3月,春风又绿,然而长安早已面目全非。面对此情此景,杜甫写下了不朽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绘“春望”之景,即景抒情;颈联、尾联抒“春望”之情,情中有景。《温公续诗话》:“‘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霍松林《唐诗精选》:“‘国破’而空留‘山河’,‘城春’而只长‘草木’,其破坏之惨,人烟之少,以及由此激发的忧国情绪,都从正反相形中表现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经春不熄,亲人杳无音信,伤时忧国之意,念家思远之情,便都在这对仗中表现了出来。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化用鲍照《拟行路难》诗句“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也暗用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头的传说,点石成金,极言其内心之愁苦。

长安,是梦想之都,也是梦碎之城,寄托了杜甫的追求与梦想的长安,此时带给诗人的只是悲愤、愁苦与担忧;而此时的诗人,也从“一览众山小”的个人的“宏伟”志向,转为对于国家的忧虑,对于家人的担忧,对于黎民百姓所遭苦难的深深同情。由“春望”中残破的“长安”出发,杜甫目睹了安史叛军的凶暴残忍、攻城略地的汹汹来势,看惯了官军的骄横无能、平叛作战的屡屡失利,阅尽了平民百姓遭受的苦难、千村万落的凋敝,于是“三吏”“三别”横空出世,如“诗史”一般,记录下了唐王朝安史之乱不堪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造就了一个更加关注现实的人间诗人,一个忧国忧民的“民众”诗人。

三、岳阳:朝思而暮及的荆楚胜地

匆匆岁月带走了诗人的青春,频仍的战火摧残着诗人报国的壮志,转眼间,诗人奔走求索、悲欢离合的大幕即将落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间,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新唐书·文艺传》)严武死后,杜甫在西南失去依靠,“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元稹《杜君墓系铭并序》)。青年时期无限想往的岳阳,竟成了杜甫晚年的漂泊之地,亦是青山埋骨之地。《登岳阳楼》便反映了杜甫晚年生活及思想情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大概写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诗人离开夔州,由江陵、公安辗转漂泊到岳阳之时。首联中抚今追昔,已是感慨万千。单从字面看,首联表达了诗人一生对岳阳楼的向往。清人仇兆鳌说:“‘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是“昔”“今”二字却饱含了深沉的感慨。昔日,大唐盛世,国力鼎盛,年轻的诗人裘马清狂,意气风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经历了求仕的磨难、国家的苦难、家庭的患难之后,57 岁的杜甫,已“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霍松林《唐诗精选》)。老病穷愁之际,孤苦无依之时,却逢饥寒交迫的冬季,诗人才登上了这座江南名楼,怎能不感慨万千!这种今昔之叹,同《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异曲同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穷毕一生,铅华尽洗,尘埃落定之后,再来看青年时期的梦想,其中况味,定非言语可传。

颔联写景,是千古名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吴楚”句写洞庭广阔,裂开吴楚大地。“乾坤”句写洞庭之容,吞吐日月,涵纳乾坤。此句暗用曹操《观沧海》典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其说这是从想象的角度描绘阔大的景物,不如说这是一种博大的心胸,是兼济天下的情怀、进取不息的心志与自新向上的人格的流露。《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杜甫与曹操大抵都是以此自勉。如果结合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的现实境况来看,就更显诗人的矢志弥坚。再读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忧叹人事苦恨、悲愤国运艰难的情态宛然在目。杜甫的报国之志、济世情怀,从青年时代即已有之,虽命途多舛,人生蹭蹬,但老而弥坚。早在浣花溪草堂时,面对凄风苦雨、屋破沾湿、长夜难彻,他想到的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唱的就已是舍己为人的高贵品德。而在岳阳,杜甫老病穷愁,人生走向穷途末路,而志向却依然在救黎民于战火。“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千载而下,诗人毕生求索、忘我报国的人生境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从这个角度来说,岳阳,成就了一个对理想而讴歌的杜甫,一个因理想而漂泊的杜甫,一个为理想而舍身的杜甫。

闻一多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有比较,才会有思维的深度,认识的深刻;有比较,才会有个性的彰显,规律的总结。比较,正是一个从语言运用出发,激发学生辨析性思维,启发学生审美创造,引领学生感受文化魅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比较三首诗所依据的社会背景,你会看到,写作《望岳》之时,正值大唐盛世;诗中宏大的意象,体现出盛唐的气派,青春年少的诗人意气风发,恰与昂扬的国势相呼应。写作《春望》之时,则是长安陷落,贼氛正炽之日;其时国家危在旦夕,诗人既感时恨别、念家悲己,又盼望早日平复叛乱,恢复昔日盛景。而写《登岳阳楼》时,虽然安史之乱已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平定,但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次生灾害却仍在持续之中,有一些甚至愈演愈烈。一是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而租税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加剧;二是藩镇割据加剧,加速了唐王朝的分崩离析;三是内地遭到唐王朝请来平叛的回纥人的劫掠,边土则主要遭到吐蕃的侵略,之后到公元790年、791年,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相继失陷。漂泊荆楚时的诗人,对自己的老病穷愁几乎已置之度外,而心中,更多的是对国家与百姓的忧虑。这三个历史阶段,大体与杜甫的青年、壮年、老年相照应。将杜甫三个时期的三首有代表性的诗放在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一生的追求与人生轨迹,可以读活杜甫其人的成长与蜕变,读活杜甫其志的发展与坚守,读活诗人所生活的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段历史。“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太平岁月、得意的仕途或许能给杜甫带来生活的安定,但命运的乖舛、大厦的将倾却淬炼出了一个为理想鼓与歌、为国家忧与思、为人民悲与泣的纯粹的诗人。

除了历史背景的不同、思想内容的不同、情感方面的区别,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三首诗形式上的相似与不同,比较立意、结构、技法方面的匠心独运,比较语言方面的特色,实现对三首诗多层面的深度理解,从而读出一个性格不断发展的杜甫,一个思想、情感多维立体的杜甫,一个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千秋万代的不朽的杜甫。

猜你喜欢

望岳众山岳阳楼
孙高华
望岳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
我站着
会当凌绝顶 不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