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
2022-12-25喻娜
喻娜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52)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有所帮助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力度缺失,行政事业业务较为复杂,其中涵盖十分多样的内容,占据较多的公共资源,这些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预算安排,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以及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具体需求。基于此,提升对财政拨入资金管理的重视,对单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能够促进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责任性的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对事业单位资源整合以及资金使用能力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预算管理也可以作为对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考察的重点内容,确保能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解决。
(二)对资金合理运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预算存在一定的刚性特征,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约束力也比较强,在预算编制以及上报工作完成以后,经由人大进行审核批准,再由财政部门下达到事业单位。此时,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出现预算超支的问题,就需要重新立项,然后进行资料的准备、分析和论证,再由人大批准、指标下达等一系列的报批工作。这种行为对资金使用权限进行合理控制,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对内部控制质量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财政部颁发的相关政策对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内容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内部控制中,预算资金管理所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加强对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评价等内部控制的建立,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并且提升对工作的规范性和监督性,有助于建立良性循环,并且可以建立制度化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
预算管理的执行力与单位环境关系紧密,事业单位领导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大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水平较高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重视,还有较少单位领导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编数字,没有全面预算管理认识,无法从单位战略层面的实施来引导预算的编制,使得预算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从而导致预算与执行两张皮。
(二)缺少专业的预算管理团队
目前,一些单位没有建立专业的预算管理团队,仅由财务人员编制及执行,而财务人员都是“传帮带”或是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学习,没有系统地、全面地学习过预算管理,也没有进行单位培训,财务人员只能闭门造车,针对预算方案、预算执行中的难点等都难以提出建设性及专业性建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然后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整理。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财务预算人员仅仅对财务数据以及预算数据进行掌握。部分事业单位也未能将专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在此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影响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的综合能力。
(三)编报预算质量不高
预算编报工作是从每年的八月开始录入基础信息到十月的“一上”,每次下达任务是时间紧任务重,常是财务部门以历年数据为基础做增量预算,缺乏全面的分析,编制方法过于简单,业务的开展没有从单位战略层面从零思考,没有以单位职责为基础,制定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使得整个编报工作不全面,与实际不相符,最后与执行轨道偏离。
(四)预算执行监管不严
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常依靠人工控制进度与偏差,缺乏科学的配套软件和数据没有及时更新,且财务人员即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督,有单位纪检部门实施监督,但事业单位纪检部门人员几乎对预算管理缺乏经验,更是无从下手。
(五)预算信息安全性不足
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也面临着数据泄露的风险问题。数据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泄露则会对事业单位的经营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完善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度略有不足,在此过程中,一旦产生信息技术风险问题,势必会对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提升造成严重影响。
(六)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将传统的规范制度作为管理标准,因此对于大数据背景下财务预算管理行为约束的力度略有不足,导致财务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缺乏制度的约束,因此其行为没有得到管控,导致财务管理综合能力提升受到一定限制。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就会存在部分违法分子利用相关漏洞,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和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仍然将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流程作为工作发展的重点,对大数据背景下财务预算管理重视略有不足,财务预算管理流程无法满足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的需要,影响着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导致财务预算管理质量未能得到良好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预算管理站位
事业单位领导层是单位的领导核心,把握着单位的发展方向,决定单位的各项重大问题的决议执行,预算管理的工作应该从事业单位领导层引起重视,做好单位的发展战略及协调工作,才能让预算编制得更全面更科学合理,坚持以政领财,加强预算管理政策宣传力度,定期剖析和解读相关政策,筑牢领导层的预算管理之基。
(二)成立预算管理团队
组织建立单位预算工作委员会及预算小组,分配好工作职责和任务,定期开展培训及预算执行分析,对预算执行偏慢和偏离的情况及时汇报,并根据相关部门的情况说明提供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正在不断与世界接轨,因此对于财务管理知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财务部门以及预算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选拔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专业素养以及基础技能进行考核,尽量选择财会专业的相关人员,或者已经获得会计、审计、经济、法律等资格证书的综合性人才,对传统背景下的“传、帮、带”模式进行去除,这样可以提升预算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对人才基础建立、职业道德修养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成立预算管理团队需要建立良好的修养以及基础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够促进其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为财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其财务思维以及业务能力的紧密结合,将事后记录改为事前筹备,促进其管理能力提升,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专业素养。
(三)提高预算编报质量
单位预算管理团队可以按照单位战略提前谋划,做好下一年度预算方案工作布置,认真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前收集和分析相关财务数据,明确预算绩效目标,精细、科学、合理地做好预算编制。一是,做好基础信息资料准备,包括人员信息情况、资产信息情况等。二是,根据人员信息按比例做好各项人员经费预算,三是,根据相关资产信息,结合上年支出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变动因素的增减变动等科学的编制日常经费预算,四是,事业单位重点项目支出预算应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年度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确定项目绩效目标,明确项目支出范围和标准,逐条分析项目预算的可执行性,合理地编制项目支出预算。严格执行“两上两下”的编制流程,建立精细化的预算编制以及规范化的执行过程。利用有限的时间,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预算编制。在年初预算的工作中,需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对资金的运用目标进行确定,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后的绩效评价结果入手,并且结合各个方面的意见,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为基础,对国家政策变化、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实际能力以及可行能力。将预算编制精细化到项目以及具体事项之中,提升对弹性事项的关注度,这样能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及时提出风险问题,经过各部门协商探讨以后,可以建立具有合理性的预算编制,改变传统过程中以增量为目的的预算编制办法,加强零基础预算和增量预算的有机结合。对以往年度项目的资金拨付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针对年度未完结的项目和近年来未完工项目的资金结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免出现事业单位结转资金的大量积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财政资金利用率的提升,针对单位年末结余资金,进行科学规划,促进预算编制能力的发展和提升[1]。
(四)提高预算执行监管力度
预算一经批复后,要逐层分解,分解到部门、人员、时间等落实预算执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预算工作,针对预算执行中的超预算、无预算等问题收集、整理、控制,实现信息化预算管控[2]。一是利用信息技术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事业单位预算团队结合单位所有的经济业务特点和管理活动特点,认真梳理单位风险点,镶嵌到信息软件中,科学合理地建立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提供最佳应对策略及控制方法,及时地传输到相关部门,保证关键风险点都能得到有效控制,高效及时地解决问题。二是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定期公示各个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对预算执行中进度偏慢和偏离的项目给予通报,与年终部门考核相结合。三是加强年中预算调整监管力度,在预算执行中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预算支出在提交充分的理由及情况说明的情况下通过预算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后给予调整,一般情况下不增加总预算额度。
(五)引入绩效考核,明确工作导向
预算绩效管理是将绩效管理贯穿在项目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过程的重要内容。从财政部门以及预算单位设置的绩效目标来看,选择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对项目完成效果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只有提升使用而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才能够帮助其提升对工作导向的正确认知[3-4]。在财政部门统一组织下,需要使用专业化的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财政知识培训,这样能够帮助财务人员从根本上提升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各个活动的紧密连接,建立符合单位实际要求的绩效考核标准,从程序规范化、目标相关化、指标科学化、资金匹配化等方向入手,提升对财务预算资金投入、运用、产出、效果展开科学系统化的评价,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预算管理的约束力。根据相关指标对工作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和考察,针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考察,提升对不合理收支以及预算偏离项目的重视。分析调查相关原因后,如果是主观原因,就需要对相关部分和责任人进行追责,并且需要进行记录,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和出发。在偏差问题上,需要及时找出原因,如果是内部环境导致,就需要进行及时控制;外部风险需要对短、长期风险分析,借助自我评价,考虑下期预算编制内容,推动绩效评价结果管理和编制改革。
(六)规范预算执行流程
首先是对预算编制进行规范,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关系较为密切,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细致化改革,提升精准预算,才能够促进预算执行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是新预算法实施条例对各部门以及各单位进行约束,要求其必须根据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要求,展开预算评审工作。从评审项目与相关目标的联系入手,促进项目支出管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项目支出项目库管理执行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完善的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动态管理机制。这也就意味着,财政支持项目原则上,需要经由项目库进行申报,入库项目也需要对资金来源以及项目实施期限和绩效目标等项目信息进行填报,以此当作项目审核和管理的凭证。如果未能进入项目库,一般不进行预算,对项目进行全周期、全链条的动态化管理。基于此,针对项目支出的管理以及规范变得越来越严格,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项目前期的调研,落实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对项目申报行为进行规划,才能够促进项目执行力度的增强。最后需要提起对项目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的重视,对预算执行动态进行掌握,提升监控力度,如果出现预算执行能力较差的问题,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以及解决[5-6]。
四、结束语
为了顺应新形势的相关需要,可以选择使用单位自评、第三方评价、服务对象、社会大众等内外结合的绩效评价手段,进一步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对资金收支活动的规范,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规范性的提升,进一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以便于积极践行公共职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升自身的组织以及领导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单位预算管理体制机制,对预算编制执行程序进行规划,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预算编制执行程序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