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的逻辑理路

2022-12-25刘胜男

关键词:五育美育劳动

张 齐,刘胜男

(石家庄学院 音乐学院,河北省 石家庄 05003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由此,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在新时期被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是党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五育融合是教育方法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要潜移默化地将五种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

音乐教育通常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音乐教育目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评价等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扩大和丰富。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审美观,而且要通过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能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具有政策逻辑上的一惯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才培养要求从“三育”逐步发展到了“五育”。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和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同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学计划,规定音乐为中小学必修课,小学和初中均开设音乐课,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发展中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我国制定和修订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从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教材方面都进行了规范要求,体现出了教育方针的科学性。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劳”写进了教育方针,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重要思想[1]。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4],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二、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

中国的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音乐教育在中国古代夏商周时已有雏形,并常与各种宗教活动和仪式联系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国之道,即 “礼乐”。礼与乐的结合即为传统道德和音乐的合二为一。古代帝王利用“礼乐”为手段,达到其巩固统治的目的,也由此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习俗、典章制度与国民精神[5]。在唐代音乐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伎乐图》上可以看到著名的“反弹琵琶”及建制较全的乐器组合。

在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在《原强》中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资产阶级体、智、德三方面教育思想用以增强国威。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首次提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将美育作为独立的学科。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萧友梅提出“音乐救国”的思想,通过音乐警醒国民灵魂达到救国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体制得以完善,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他们的创作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竭力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如李叔同的《祖国歌》,是一首以中国民间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启民智。在那个年代涌现了一批用音乐作为救国救亡、振兴民族武器的音乐教育家。

三、音乐教育促进五育融合的独特优势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融合

德育,是培养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个环节,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音乐教育源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而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道德教育需要科学实证支撑、历史逻辑验证。音乐教育与德育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意识,使得学生向美、向善,具有同情心。例如通过学唱《义勇军进行曲》、认识国旗、国歌、理解歌词的含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6]。萧友梅创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投入救国行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7](P267-299),歌颂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用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全国取得抗战胜利的英雄画面[8](P82-84)。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崇高的人文情怀等方面的社会主义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也为音乐课程思政开展提供了一条有效地策略选择。

(二)音乐教育与学生智育融合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让思维变得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完全符合儿童需求的智力发展”[9](P20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需要想象力,而音乐不仅能打开想象力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而且能启迪智慧,放飞心灵,使人身心愉悦,使大脑处于更具创造力的状态。知识技能教育需要人文精神引领滋养,通过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智育学生先掌握音乐美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才能够达成音乐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品位的审美素养。因此,音乐教育和智育教育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

音乐教育和智育教育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对于学生而言,音乐教育最终结果并不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是通过音乐教育提供各种机会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使学生在学科上有更高的兴趣。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培养对已知领域的总结和未知领域探索、求证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与体育融合

音乐教育和体育的融合较为紧密,作为音乐中的基本元素“节奏”“律动”在体育中获得了很好的运用和体现。健美操、广播体操和花样滑冰等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选择恰当的音乐来伴奏,要求音乐的节奏、律动和体育项目中的身体运动频率与动作相吻合。

在现有的基础音乐教材中其实也有体现音乐与体育相融合。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快乐的一天》里,游戏中出现了拍皮球和跳绳运动,把音乐教育和体育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学习音乐,亦可通过音乐来感知运动的快乐,进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中展现的力量之美、韵律之美、协调之美、精神面貌之美,是与美育相互融合的[10](P52)。同时,优美、健康、向上的音乐又有利于下一代身心健康的成长。由此可以得出,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培养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

(四)音乐教育与劳育融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音乐和语言一样,最早出现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之中,因此,音乐教育从开始就与人类集体劳动紧密相连。《吕氏春秋》吟词中曾有详细的记载:劳动号子作为最早的音乐形式,主要作用就是用有节奏的调子,统一注入劳动动作,从而起到鼓励作用。音乐还具有提高劳动的愉悦性、从精神上缓解劳动带来的肉体的辛苦、提升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功效[11](P174)。

音乐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劳作时的状况和精神面貌。劳动号子是劳动与汗水结成的赞歌,音乐引领学生进入劳动的场面,对学生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通过歌词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体力劳动的不易和风险,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明白只有在劳动中,理想才能转化为现实,能力和本领才能得到发展和实现。歌颂劳动的歌曲如《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劳动的态度。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劳动教育,在锻炼体魄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感知并创造美。

(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培养追求和谐之美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美育功能的实现。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美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教学能够实现情感培养,同时提高学生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通过课程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音符是人类最美的文字。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学会辨别“美丑”,以育带动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或特长。

四、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五全”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和全息育人”;“七进”指五育融合要进“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进“评价”、进“治理”和进“生态”。这种教育创新思维方式、教育实践新范式,要贯彻落实在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不能离开课堂教学。教师应明确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的目标、优化方式、提升质量的途径,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力与习惯。

五育融合,教师是主体。教师应关注时政热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科知识思考、解读时事热点,提高对国家大政方针敏锐性,运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方法手段,润物无声地将时政热点与相关知识融合[12]。教师应不断探索把五育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技能,要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努力去实现。教师应使用新教学方式,构建新课程体系,将改革实践和学科教学教研为抓手不断进行突破和创新。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提供寓教于乐的优秀音乐精品,以游戏或让学生扮演互换角色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新,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形成,积极创建文明校园,以音乐教育铸魂、育人。

音乐课堂教学要将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不仅要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在音乐活动使知识和技能得到自我提升,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并实现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和加强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各种音乐会和演出,从舞台到博物馆,音乐教育可以遍及学生的课余生活及活动。在课外引发学生对美的探究,打破学科边界,综合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被熏陶、被教育,拉近学生与科学、历史与文化的距离。

音乐专业与文化教育齐头并进,在德育、体育、智育、劳动等方面均衡发展,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体会学习的乐趣,找到与教育愉快相处的方式。音乐教育应对五育进行全面的评价,建立体现五育融合的育人质量评价新机制、新标准,包括区域、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评价标准等若干方面。

在五育融合中,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其桥梁功能,实现其在育人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必将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但“五育融合”并不是相互覆盖,适宜的融合才是最好的。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和互育共进和共美。音乐教育只有与其他四育恰当融合并实现日常化,才最有生命力,也最为持久。

猜你喜欢

五育美育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论公民美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