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2022-12-25彭罗均
彭罗均
(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
地质灾害指的是人民生活环境、生命及财产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损失与破坏地质作用现象,包括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近些年来,因极端天气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气候呈现出异常变化,这都都会导致地质灾害的隐患发生概率增多。由于我国土地面积相对辽阔,自然地质条件中也孕育着复杂且多变的地质灾害,尤其是近几年因岩土工程数量逐渐增加,其建设容易严重破坏到地质,此类灾害依然变成某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相同节能策略基础下,节能材料的质量与施工水平直接关系到节能策略有效性。另外,建筑节能还需建筑智能辅助,合理运用智能化的建筑集成系统展开自动控制,从而为落实建筑节能发挥支撑性作用。
1.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具体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质工程学一个新型工程工程学诞生于中国。地质工程学泛指从事研究与工程规划处理至竣工再至项目运行后的成果,其所有流程都关系到地质科学。地质工程学研究内容包含两种,即地质体与地质环境,此类研究思想与系统工程学相同。因为岩土工程与预防地质灾害组成部分有两方面,其中反映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明显比前者丰富。所谓的“岩土工程”是指建设工程中挖掘岩土体与加固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作为预防自然因素或者非自然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地质危险现象,地质灾害防控室应具备合理开发地质环境及管理思维。通常地质灾害类型众多,多达30多个,其中因地震因素及降水因素诱发的灾害称作自然类地质灾害,因开挖工程、爆破工程、堆载及弃土因素等造成的地质灾害称作人为所致的地质灾害。我国政府部门于2004年颁布地质灾害的有关预防条例中,对地质灾害概念实施明确界定,常见地质灾害指的是对国民生命及财产安全产生危害的地面坍塌、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表沉降、地面裂缝等关乎地质作用的灾害因素。以上提及的地质灾害,除地震及火山喷发所致的地质灾害外,大多地质灾害都是人为因素所致。按照自然资源部的统计分析显示,除地震以外的灾害损失经济的概率大致为各类自然灾害的1/5左右。因此如何降低或避免破坏生态环境,需选择科学性防治策略进行处理。
2.岩土工程建设中主要灾害类型及诱发因素
目前岩土工程建设中,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滑坡几种,具体如下。
2.1 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泥石流也是常见灾害类型。具体是因降雨及降雪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夹杂泥沙石头的一股洪流,从上坡上滑落形成滑落的状况。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为过度开采及土壤保护不合理等因素所致。若是过度开发山体,容易导致山体稳固性下降。外加人们逐渐砍伐树木导致土壤发挥的保护作用受到影响,最终引起泥石流状况。
2.2 滑坡。滑坡在地质灾害中属于常见类型,指的是岩土工程建设中,其沿着斜坡在河流的冲击或地质变化的影响下,多产生的自然滑落情况。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为岩体工程的频繁建设有关,若是岩土工程经常施工,在施工震动的影响下,容易导致岩土松动,从而引起滑坡类型的地质灾害。滑坡类型灾害多发于地形高差大如峡谷、湖泊、江河、公路铁路等区域,包括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经常下暴雨及降水量大的区域也会出现滑坡灾害。
2.3 地面变形。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地面变形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开发岩土层不合理,长时间开发容易导致地表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形变化。如是地面发生变化,容易直接影响施工环境,导致工程质量严重下降。据统计,我国已有超过70个城市发生地面变形,现有超过30多个城市已经很严重。因人类开发矿产不合理,外加在表层岩溶活动与大量抽取地下水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导致地面出现严重的变形。
2.4崩塌。岩土工程建设中,崩塌指的是山体或滑坡在岩土工程施工震动作用的影响下而产生崩裂坍塌。此类灾害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山体稳固性于天然防护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形成崩塌灾害。因山体自身相对脆弱,若是开发无节制,容易使自身保护机制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
针对岩土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事件,需按照诱发因素分成两类,即自然与人为灾害。针对自然灾害而言,其具有无法预见性特征,因此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针对人为灾害而言,需要获得高度关注,并对人类行为加以约束,并减少开发自然资源的力度,从而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进一步减少。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危害性也很大。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自然生态程度逐渐扩大,若是超出环境或者资源自身可承受的能力范围,容易造成地质灾害事件。例如,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程度增加等,都会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最终引发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象。
3.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案例
3.1 泥石流的防治
针对岩土工程建设现场的泥石流灾害,可以选择引水及取蓄工程,在防治泥石流灾害中,通过植树造林等控制方法产生的泥石流水源与松散固体启动与堆积。利用行政管理及法令策略确保泥石流人为因素的清除,从而对泥石流灾害发生发挥抑制作用;对于获得保护的目标性质与价值,可以选择预警、生物、行政、工程等策略抑制泥石流、疏导及避让等方法,从而满足科学治理与节约投资的作用;选择疏浚、排挡、排导等改造河道项目,对泥石流量合理调节,确保泥石流合理分流、流速及龙头流量的消减中,实现对河道保护区泥石流量、流速的合理控制,使其不会对两岸的保护目标安全过境构成威胁;另外,在发生泥石流灾害前期,就要采用相应的预防手段,发生中需选用警报方案,对危害区域的保护对象使用临时撤离及加固方案,确保泥石流在过境时所受的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3.2 崩塌的防治
针对岩土工程建设中的崩塌灾害,在防治流程中,需严格遵守主次分明的综合防治、兼治标本、危岩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的结合原则、项目建设策略和生物策略的有机结合。利用科学防治,最大化减少危岩失稳产生的灾害,从而满足标本兼治的终极目标。崩塌灾害自身只牵涉少量失稳岩土体,其一般不会造成建筑发生毁灭性的破坏,也不会让斜坡整体稳固性发生变化。所以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则是防止灾害造成的危害,并未阻止建设流程发生崩塌落石。
3.3 滑坡的防治
与崩塌灾害比较,防治滑坡灾害更复杂一些,需要在探明项目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对其稳固性与危害性深层研究,找出滑坡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原因,在综合思考中全面规划,才能对滑坡灾害实现针对性防治。做好滑坡问题的方式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准则,首先全面细致地掌握好导致滑坡问题出现的因素,然后结合具体的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主要通过下述两点举措强化防治。首先做好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控制工作,采取这样的策略使得水对土质坡体所带来的威胁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真正实现防止滑坡问题产生的目的,就一定要把水对于边坡土体带来的侵害作用完全消除掉,主要做法是有效控制滑坡区外围的地表水,防止地表水直接流入到滑坡区域内部,在边界修筑截水沟,达到对地表水有效截流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滑坡区内部做好排水沟的修筑工作,从而达到有效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尽可能地减少对边坡所带来的威胁的目的。通过进一步增强土质环境的抗滑能力的举措来达到行之有效的防止滑坡的目的,其中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等是当前比较常用且收效显著的技术策略。边坡加固方法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基本方式为预应力锚固结、钢混抗滑桩挡土墙、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灌浆电化学加固法等等,当然实际应用过程中,具体哪种方法最为合适,还需要结合工程建设实际灵活选择,考虑土体情况做出综合判断。
3.4 地表变形的防治
地表变形的防治方法包括填堵法、灌浆法以及强夯法,具体方法同样结合工程实际来灵活选择,从而达到对岩土加固的目的,实现地表变形防治的目标。
4.岩土工程建设中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按照地质灾害的防治项目勘察与设计的现行企业规章,某地区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质量的相关检验评价标准等资料研究与技术标准,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类型包含排截水项目、支拦挡项目、护坡项目、加固项目、搬迁与避让项目、减载与压脚项目等。
4.1 地质灾害信息与灾情预报体系的完善建设
在我国岩土工程建设中发生地质灾害时,目前关键的预警方案仍在以预防手段为主,但目前诸多地质灾害的隐患以及诱发因素并未被及时找出来,所以需要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方面增加投资量,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地质灾害信息体系的完善建设,还能对全国各个地区地质状况展开明确预测与播报,通过对GIS技术的运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地质灾害体系,并合理评估地质灾害的轻重度,给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优质服务与技术方面的支持,从而优化国内地质灾害的信息体系以及预报灾情的体系。构建灾情的预报体系,有利于抢先预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如汶川地震,若是当时具备灾情的预报体系,那么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利用该系统及时监测,让本地居民通过播报了解地震信息,及时做好转移工作,从而规避地震带来的灾害及伤亡事件。
4.2 自然资源的加强维护与均衡运用自然能源
除地壳运动产生的灾害外,我国其他部分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产生因素和开采矿产、应用水源、运用自然绿色能源等息息相关。具体而言,破坏环境作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开展地质灾害的强化治理,需要从环保入手。单纯植树、维护环境卫生几乎无法发挥防治地质灾害的作用,真正的环保就是对自然资源的维护与能源均衡举措。针对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多发地质灾害的山地公路及煤矿等区域,在开采地下矿产前期,需要对岩层结构进行详细探查,以促进地质灾害发生率的有效减少。
4.3 地质灾害高发区安全预防策略的强化建设
不仅要增强人们认知地质灾害的程度,还要针对高发地质灾害区域强化建设安全预防策略,这是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灾情防治的重要方案。在高发地震区域,应该保证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这是应对灾害的重要举措,所以严格要求施工质量略显极为关键。此外,地震灾害、山体滑坡灾害等高发地带需要对灾情预警与灾后处理两个方面设施的建设提高重视度,有关地质部门也要对地面上的变化详细观察,通过勘测地质与研究,对于灾害发生可能性发出警报,由政府在灾害的高发地段与人口密集城镇构建一个医疗站与应急仓并配备较强机动性抢险救灾小组,确保发生灾害时,可以及时调派人力及物力资源,为受灾区域及时提供援助。
4.4 具体预防措施
4.4.1 避让策略
①雨天避让,针对灾害点与变形斜坡,需合理选择雨天的临时避让策略,在灾情防治方案前提下,各个乡镇也要指定安全性转移预备方案,雨天合理转移受到威胁的住户至安全地点。实际操作需遵循就近的原则、转移地点免受灾害或者其他灾害的危害性原则。
②搬迁避让,针对重度危害性、较大危险性地质灾害事件,防治成本通常会比再建房或者搬迁成本高,仍会遭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所以需要合理运用搬迁避让策略。
4.4.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指的是合理耕牧以及植树造林护坡。其优势包括投资量小、使用范围大、可促进生态均衡、持续防治、自然环境改善等,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使其效益发挥出来。通过对区域自然条件与地质灾害特征的调查显示,需选择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方案处理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坍塌等区域,从而实现经济损失与地质灾害事件发生率的有效减少。
4.5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的推广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进行地质灾害发生与预防的传播,提升居民对地质灾害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可以通过进入校园讲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性及防治方案。所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对地质环境做到主动保护,在发生灾害时做到科学合理及有效地预防,降低灾害产生的损失率,并确保人们预防灾害的意识提升。同时还需加强约束人类的工程活动,使地质灾害的预防变成人们主动意识与行为。
5.结语
总之,岩土工程在实际建设中,主要地质灾害包含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堤坝工程、通信工程、航运工程、道路工程等正常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严重破坏矿产、水源、旅游、生态环境等生态资源。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岩土工程建设中,针对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正在广泛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在具体施工中,需要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充分思考,确保灾害危害程度进一步减少的过程中,提升岩土工程的安全建设,从而为国民经济、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