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猪牛养殖中口蹄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2-12-25李华寿
李华寿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平掌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玉溪 653411)
1.关于口蹄疫病的概述
1.1 口蹄疫病的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是圈养牲畜生物中的一种常见疫病,感染率高、发病急、传播范围广。一旦大规模扩散,由于家畜生物体内缺乏相应的抗体,接近100%的发病率将会严重影响家畜健康,造成养殖户的大幅度经济损失。口蹄疫病的传染源主要潜藏在动物的饮用水、饲料、唾液、排泄物、溃烂的脓疱液、乳汁中,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其中猪是感染重灾区,一旦感染,就会因为较高的病毒载量和群居化养殖模式,通过直接接触甚至是间接接触的方式造成其大规模感染并死亡。另外,气温、大风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加剧其传播速度。这种病的致死率虽然不高,但会在患病动物身上多处形成水疱、溃疡,影响动物的健康成长,耽误动物的出栏时间,破坏畜牧产品的市场供应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深入了解疫病的流行特点和最新发展形势,借此优化防治内容,将有助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养殖产业的顺利发展,将病疫变化影响降到最小。
1.2 口蹄疫病的发病症状
口蹄疫病会有1-7天的潜伏期,在患病初期,动物会呈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量显著降低等特征。病情恶化之后,患病家畜口中多处位置会形成核桃大小的水泡,并伴随着唾液分泌量大、口吐白色泡沫的现象。随着病情持续发展,体温会回归到正常值,但脓疱会出现破裂、糜烂现象,流出透明色或黄色液体。蹄部也继而出现红肿脱甲和类似嘴部水疱的脓包,导致家畜站立不稳。另外,这种病疫在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病毒入侵心肌,出现心跳加快甚至是心脏麻痹,对猪牛生长过程有着严重不利影响。猪口蹄疫病和牛口蹄疫病在临床症状表现上差异不大,主要区别在于潜伏期长。口蹄疫病毒在猪体内的潜伏期通常为1-7天左右,病毒对心脏功能的破坏在猪身上的表现较为明显,很容易因为患病而引发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的并发症,因此,患病猪的死亡率极高。此外,关于水疱蔓延部位,除了嘴部、蹄部以外,甚至会在皮肤表面大量出现,一段时间后破裂形成各种烂斑。猪容易因为并发症对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大批量死亡,其病后死亡率远高于牛。病毒在牛体内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相对于猪,牛染病死亡率相对较低,且在患病7-14天内便会自愈,逐渐恢复正常。
2.口蹄疫病的诱发因素
找到诱发因素,根据发病原因、发病特征、易感季节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防治是推动基层养殖业发展、保障畜牧产品及时供给的关键。口蹄疫病的致病原因往往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标准化管理
有些养殖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了最大化利用养殖空间,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猪牛的生长环境拥挤,空气难以流通。同样的场地大小被塞进了比标准管理多出几倍的牲畜,再加上如果大量的排泄物没有及时清理,就会为细菌病毒提供良好宿主条件,加快其传播速度。
2.2 流入流出管理不足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科普,许多养殖户早早就意识到了对病猪、病牛采取尽早隔离的重要性——防止疫病大面积扩散,感染其他健康畜牧。但潜在的隐患是,一方面,猪有1-7天的潜伏期,牛有2-4天的潜伏期,即便隔离措施再完善,那些未出现感染症状但已被感染的动物依旧具备传染性。另一方面,有些养殖场对封闭管理的重视度不够,甚至会随意采购市场上的畜牧动物,一旦有疫病爆发,很容易造成病毒随养殖场配货员因市场流通而在该片区域扩散。
2.3 养殖环境差
部分养殖场为了减少养殖成本,往往会放弃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养殖场地,选择条件较差的偏僻环境,这是加速病毒传播扩散的原因之一。如果养殖场内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开展日常清理工作,对猪牛粪便、尿液、体毛等清理频次不够,会很容易让病毒潜藏其中,大量扩散。对此,建议养殖场引进无害化处理设备,防止病死生物对饮用水源、饲料等造成污染。
2.4 养殖人员综合素质差
部分基层畜牧养殖场内的养殖员工未经过专业的养殖培训,很多都是直接由散养户转换而来。因为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和技术,往往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传病影响,有些还会因为缺乏基础疾病知识,面对病死的动物,不舍得火化填埋,而是私自流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病毒扩散风险。为此,建议加强对饲养人员的专业培训,保障在病变传播初期做到及时有效的识别判断。
2.5 兽医人才数量匮乏
兽医能够对患病生物进行全面的治疗处理,并给养殖人员予以技术指导,防止病害范围扩大,是阻止口蹄疾病深度传播的重要屏障。然而,我国兽医团队情况不够明朗,因为基层兽医收入低、工作内容不够体面、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导致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现有的兽医质量也参差不齐,部分兽医站配备的技术人员数量少,疲于应付,且存在流动性强、责任意识较差,无法游刃有余地处理疫病问题,难以满足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2.6 疫苗接种未达到预期结果
疫苗对加强动物健康保护,预防口蹄疫病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多养殖场内疫苗接种覆盖率远低于正常标准。在接种过程中,未详细记录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储存温度等,都是导致疫苗失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罪魁祸首。养殖人员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对于接种部位、接种剂量等都缺乏合理的了解,难以代替兽医人员进行疫苗接种及接种后的护理工作。
3.口蹄疫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口蹄疫病的侵害,可以从传染前预防和传染后治疗两方面入手解决,有效降低牲畜死亡率,保障其健康生长。
3.1 预防对策
3.1.1 做好养殖场的清洁、消毒工作
口蹄疫病毒容易通过被污染的器具、空气进行传播,圈舍的干净卫生是预防口蹄疫病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把清理猪、牛圈舍卫生列入日常惯例工作,防止圈舍内排泄物的堆积污染,从源头上处理传染源,切断转播途径。在冬季的时候,不能一味保暖,要每日通风,保证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让圈舍时刻保持空气清新和地面干燥;在夏季则要注重清洗工作,对饲养用具以及圈舍内的器材及时清洗,防止病毒滋生。最后,要重视圈舍消毒,定期使用酒精消毒液、火碱或其他消毒液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杀工作,用酸性或碱性溶液对舍内设施予以冲洗。蚊虫也是主要传播媒介,养殖场一定要对容易滋生蚊虫的地方进行毁坏,向污水沟、荒草地、死水潭等潮湿环境内喷洒生石灰,防止蚊虫繁殖,保持干燥无菌的养殖环境。
3.1.2 做好猪牛的疫苗接种工作
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手段,为了更长远、持续的产业发展,养殖户必须暂时放弃短期经济效益追求,要舍得对疫苗成本的大力投入,提高养殖场内动物的疫苗接种率。
疫苗的接种时间应选在春秋季节,并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期进行分期接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量选择同一品种的疫苗进行接种,避免混用疫苗,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同时尽可能保证一物一针头,最起码也要一圈一针头,避免因针头污染而导致血液传播交叉感染。长期受口蹄疫病困扰的养殖场,在疫病爆发高峰期的前一个月左右就要对全场猪牛进行统一接种,建议健康猪牛个体更是要陆续接种两次,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好含量的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1.3 做好喂养工作
针对未出现感染症状的牲畜,可以通过在饲料、饮料水中添加增强免疫力药物的方式进行预防。在饲养方面始终要坚持使用合格、富含营养的饲料,以此提高猪牛的免疫力。如果患病动物食欲不振,可以选择软嫩多汁的饲料或类似麦麸粥的流食,切勿向猪牛投掷变质、发霉、过期的饲料。要注意及时清理每日残余饲料,尤其是夏季。此外,也要保持饮用水的清洁,确定水源未受污染后,再进行喂养。
3.1.4 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为区分传染性脓包病和口蹄疫病,需要技术人员对患病动物的病变组织(猪取蹄部的水泡皮,牛取舌部的水泡皮)进行取样,将其放入盛有50%甘油生理盐水的消毒瓶中,拿去实验室检测,待确定病毒种类后,依据患病猪牛的临床症状和病毒检测结果,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为遏制口蹄疫病病毒扩散、科学防控提供有效指导。在平时,技术人员也要重视对养殖人员进行防疫病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预防意识和应对处理能力。
3.1.5 严格管控养殖场的流入流出
首先要加强人员管理,凡是养殖场外的人员必须到指定地点对接,非必要禁止进入养殖场内,养殖场内的人员严禁随意接触外界畜牧动物及其他养殖场工作人员,要全面掌握地区周边养殖场动物的患病情况,严格管控养殖场内的流入流出人员,以免带入其他养殖场的病毒。养殖场内人员还要进行全身消毒后再穿防护服进入圈舍,防止养殖场内的猪牛被外部携带的病毒感染病变。
3.1.6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卫生防疫措施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疫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要投入资金招聘高技术人才、组建基层兽医团队,依据地区养殖场种类、规模设置不同专业岗位,满足兽医就业需求。卫生监管部门要全面了解该地区养殖场的卫生情况,对场内预防工作进行检验,健康牲畜也要进行详细检验,防止处在潜伏期的牲畜扩散疫病。将有病情的养殖场划定为防疫区,并在周边设置安全警告,严格把控疫区进出。对于消毒设备不完善、没有经济能力为牲畜接种疫苗的养殖场,适度予以资金补贴,保证养殖户和政府部门全方位开展防治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和养殖户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多方面优化疫病防治机制,保证各项措施达到科学合理的标准。
3.2 治疗措施
在早期患病阶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科学治疗,将会加快疾病传播速度,所以,当牲畜出现口蹄疫病的前期感染症状后,便要立即实施以下措施:
3.2.1 隔离
由于口蹄疫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现有被感染或疑似被感染的猪牛个体时,要先采取合理分栏隔离,做好隔离防护管控,避免相互感染。同时请专业兽医站的人员进行诊断,结合病情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治疗,防止病情继续恶化。此外,对患病牲畜的隔离环境、用过的饲养器具等物品也要保持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病死的猪牛需要立即进行消杀,可以选择焚烧或深埋的方式妥善处理,严禁随意堆放、丢弃,以防口蹄疫病病毒的大面积蔓延。
3.2.2 正确清洗清洗感染部位
当患病牲畜的口部、蹄部发生感染发炎情况时,养殖人员要正确清洗患处,帮助其愈合。可以用2%的明矾液、来苏、食醋等清洗蹄部、口部,并涂抹鱼石脂软膏和2-3%是醋酸对病畜口腔清理,做好清洁护理工作;对于破损位置可以涂抹碘甘油来消炎、包扎,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3.2.3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方式是比较常见的口蹄疫病治疗手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的试验效果十分良好。治疗方法为先按照一定比例准备好山豆根、甘草、桔梗、赤芍、大黄、连翘、生地、贯众等中药材,然后各取10g研磨成分,添加少许蜂蜜,加入开水混合搅拌后给患病动物服下。中药治疗方法简便快捷,同时还能提高动物抵抗病毒的能力。
3.2.4 西药注射治疗
注射治疗法能够抑制病毒在体内继续扩散,治疗效果显著,因此被普遍推广应用。它是用地塞米磷酸钠、盐酸异丙嗪、双黄连、盐酸肾上腺素等注射液对患病动物的肌肉进行注射。如果想要增强患病动物的抗体,增加营养供给,可以用5%的葡萄糖盐水、VC的静脉注射,帮助其加速愈合康复。注射方案要根据不同患病牲畜的病情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对病症轻微的畜牧动物可以选择黄氏多糖溶液混合青霉素进行注射,在通常情况下采取注射1-2次/天的方式,连续进行3天左右的注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最好请专业兽医人员进行注射操作,提升治疗效果,且便于后续的观察治疗。
4.结语
综上所述,口蹄疫病是一种高感染率、传播范围广的常见疫病,受到感染的动物会在口腔、蹄部等部位出现水泡和烂斑,影响家畜采食休息和正常生长。如果饲养人员和管理人员想要实现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就需正确开展科学防护和治疗工作。掌握发病特征,加强防治力度,既要保证饲养环境的卫生安全,做好消毒、通风工作,又要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结合疫苗接种、药物治疗手段,有效控制患病率,保障动物健康,提升养殖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