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2-12-25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生态

赵 越

(山西省中共忻州市委党校,山西 忻州 034000)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绿色健康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事关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事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前途。

土壤、水、空气等生态环境要素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源,关系着农产品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健康优质成为人们购买农产品时关注的重点和要点,高品质的农产品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改变传统的农业粗放发展模式,减少农药残留量,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向“质”的提升转变,是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1.2 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展现新风貌

过去几十年,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物质文明建设上,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工业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了奇迹,彰显了中国速度和力量。但在此过程中,粗放发展模式导致累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绿色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

农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点,也是难点和重点。农村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乡村土地规划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房屋建设布局不合理,导致生活废水随意排放,家养畜禽粪便排污不到位;再加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造成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中国美,农村必须美。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民的生存环境,是打造整洁美丽新农村、提升农村整体风貌的重要举措,使农村成为青山绿水的载体,满足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的需要。

1.3 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不是某一领域的建设和提高,而是全方面、多层次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在其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农村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保护农林牧副渔等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有利于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净化,维持生态平衡,还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其朝着可持续、集约节约方向发展,实现农村的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

在政治建设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对在经济发展中暴露的弊端进行革新,使二者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相互支持、彼此推动,发挥合力效应。

在社会建设方面,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利于发挥生态“滋养”作用,为人民健康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民生改善。

在文化建设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6.11%,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内驱动力,满足中国社会现代化需求。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增加收入,农村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只顾眼前利益,给生态做减法,采取了很多不当的措施,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现在农村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以土壤污染为例,其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化肥农药污染。为预防病虫害,农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较低。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三大粮食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才双双仅达40%。残余的化肥和农药顺着农作物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农村工业污染。例如工厂未完善处理设施,不合规地排放污水和废气,通过生态循环进入土壤,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三过度使用农膜,农膜残留导致“白色污染”;这些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为扩大耕地面积,有的随意砍伐树木,占用林地资源;有的围湖造田,进而引发水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连锁反应,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2.2 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民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根本上决定着建设成效乃至成败。但因受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国家宣传力不足、传统小农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普遍生态文明知识匮乏,对经济的发展方式还停留在粗放的认识水平上,没有正确衡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对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

2.3 缺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乡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但近些年农村人口数量整体上呈现减少态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六次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乡村呈现空心化和留守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之教育基础和设施薄弱,使培养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难度大,有的还难以吸引和留住外来专业人才。人才匮乏导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宣传等工作效果不佳。

2.4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受历史遗留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保障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有的地区缺少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依然采取大水漫灌粗放式作业,有的缺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这些都导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

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3.1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发挥其育人作用

文化能潜移默化地使人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提高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针对农民存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可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首先,可以举办环境保护讲座,通过讲座让农民了解生态环境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转变其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其次,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丰富宣传手段,利用村广播、电视、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同时,政府和村委会可以组织优秀人才,创编优秀的生态文化艺术作品,举办文艺汇演,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宣传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后,还可以利用学校平台,加强对孩子的生态文化教育和知识普及,使其通过自身的行为思想影响家里的长辈,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另外,还可以修建图书馆,购置相关书籍,不仅有利于农民掌握科学的生态知识,还能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

3.2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

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审核制度,对资金流向进行动态化监管,使其可视化、可追溯、可追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政府经费一方面可用于补贴,如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饮用水源地保护、农田残膜回收等生态保护行为实行补贴,还可以对企业开展第三方畜禽粪污处理或土壤修复进行补贴,鼓励其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另一方面,政府经费还可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水污染,保障水安全;建造垃圾处理厂,对垃圾进行集体回收和资源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推进农村煤改气改革,减少煤炭使用量,降低空气污染;进行厕所改造,推行沼气再利用模式,不仅有利于清洁环境,还能够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引进人才,利用科学技术整理环境污染。人才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府和村委会应组建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做到人岗匹配,用其所长。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搭建平台,通过“三支一扶”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其加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走出去的人才“引凤还巢”。

人才引进后,相关部门不仅应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定期对其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还应提高待遇,完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稳定人才队伍,让优秀的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可以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应用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例如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将病虫害种类、用药范围、计量、间隔期、使用方法等防治服务做到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智能化、专业化、绿色化;在施肥方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与服务,确保科学选肥、合理施肥、高效施肥,实现低施肥、高效益;在灌溉方面,可结合遥感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滴灌和喷灌,不仅能节水节能,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3 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是转变农村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相关部门和组织应整合已有资源,将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和传统农业经验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以农作物种子为例,种子虽小,但事关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率提升,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在选种时,应结合本地区生态条件、农业种植现状和种业发展情况,指导农民科学选择高效优质多抗品种,让其了解种子的发芽时间、苗期、发芽率和生长情况,使农民在用种时更具科学性、技术性、针对性。在提高耕地质量时,可推广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秸秆腐熟还田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透水、透气、保肥能力。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如“猪——沼液、沼渣——果或菜”种养模式。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现代化设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实施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旅游。生态旅游产业不仅能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还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青壮年投身乡村建设提供条件。在生态旅游开发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畅通道路交通、修建停车场、提供优质的住宿餐饮服务、设立交通指南便于游客出行游玩等;在项目方面,可增设农耕种田、秋收、祭祀文化体验,乡土民俗表演如踩高跷、打铁花、舞龙,户外漂流和攀爬,参观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和现场制作等活动,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实现口碑与效益双赢;同时还应注重挖掘本土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文化脉络等,为生态旅游赋予当地特色,注入灵魂,打造独有的形象,并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3.4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各级人大和政府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农村专门性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例如为支撑相关水环境检测和水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制定《水质 28种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再比如为防止企业随意处置或占用耕地掩埋固体废物,颁布《一般固体废物分类与代码》,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既弥补法律漏洞,又形成了健全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还应健全执行机制,通过定期对执法人员开展培训,重点掌握法律法规新颁布和调整的内容,增加生态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其执法能力,使其执法行为程序正当,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高效便民。在执法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如果发现企业或其他村民存在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其可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一旦查明情况属实,可对其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强化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使其利用科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机械自动化设备,指导农民发展绿色健康农业和生态特色旅游业,实现农业生产力处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业不够强、农村不够美的局面,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其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