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临汾段水闸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2022-12-24李国栋
李国栋
(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网密布地区对防洪排涝的要求日渐提高,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关系群众生命和城市运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水闸是流域水安全整体布防的重要环节,有效提高防御洪水灾害能力的同时,兼顾流域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3]。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确保行洪泄洪通道畅通,是切实提升区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的要求[4-5]。一闸当关,平水成湖,水闸建成后,在保障流域地区防洪排涝的同时,全面改善水环境。
1 工程概况
汾河全长713km,流域面积超过山西国土面积的1/4,径流20.67亿m3。流域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现有大中型自流灌区29处。其中,大型灌区4处,即汾河灌区、潇河灌区、文峪河灌区和汾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270余万亩。本文实例为临汾市尧都区汾河吴村段生态修复工程中的进、退水闸,对其开挖、支护和降水相关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 水闸施工要点
2.1 水闸开挖要点
2.1.1水闸布置
根据水闸布置及其开挖深度,该水闸基坑为深基坑工程。基于此,进、退水闸基坑采用分层钻爆开挖与及时跟进支护的施工方案。进水闸围堤路顶高程为437.0m,换填水泥土底高为427.5m,开挖长度56.0m,宽度34.2m,开挖深度9.5m。退水闸围堤路顶高程435.0m,换填水泥土底高程426.0m,开挖长度57.2m,宽度24.0m,开挖深度9.0m。滩地高程431.3m,换填水泥土底高程426.0m,开挖深度4.7m。基于该水闸基坑为深基坑工程,考虑到施工安全因素,进、退水闸基坑开挖设施工平台。按规范要求坡比1:3进行放坡,在431.5m高程设一个24.0m宽的施工平台,进行二次土方开挖。在431.5m高程以下采用钢板桩进行支护及降水井进行降水,支护只在四周进行支护,钢板桩采用U形钢桩,桩长采用12.0m,降水采用管井降水,井深9.0m。堤顶5.0m范围内不允许堆土,以保证边坡稳定,防止塌滑。
2.1.2开挖方案
进、退水闸基坑开挖均采用分层钻爆开挖的方案。其中,进水闸开挖尺寸为57.2m×34.2m×9.5m,第一层开挖采用1∶3的开挖坡比,开挖到高程431.5m,即施工现场的二平台,挖取第一层土时利用西大堤作为运输土方的施工便道,挖取第二层土方时利用二平台作为施工便道,将多余的土方运到汾河边及进、退水闸入口作为围堰,运距长度为500m,汾河边土围堰便于后期进水口箱涵及明渠结构施工,入口土围堰防止外面的水倒流入施工场地。第一层土方开挖完成后进行四周钢板桩支护及围檩、横撑的施工,四周钢板桩支护施工完成后在进行第二层土方的开挖,横撑随土方开挖及时进行安装,以防止钢板桩发生移位、切斜和变形,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为止。
退水闸开挖尺寸为56.0m×24.2m×9.0m,第一层开挖采用1∶3的开挖坡比,开挖到高程430.0m,即施工现场的二平台往下1.0m,挖取第一层土时利用西大堤作为运输土方的施工便道,挖取第二层土方时利用二平台作为施工便道,将多余的土方运到汾河边及退水闸入口作为围堰,运距长度为100.0km,汾河边土围堰便于后期入水口砼结构施工,退水闸入口土围堰防止外面的水倒流入施工场地。第一层土方开挖完成后进行四周钢板桩支护及围檩、横撑的施工,四周钢板桩支护施工完成后在进行第二层土方的开挖,横撑随土方开挖及时的安装,防止钢板桩发生变形和位移。
2.1.3开挖质量控制
水闸开挖质量控制是施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水闸开挖开口线确定后,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分层检查、检测和处理,严禁采取自下而上的开挖方式。同一区段内的开挖宜平行下降,若不能平行下挖时,相邻区段的高差不宜大于1个梯段高度。开挖面不得出现反坡,应人工清除松动岩块、小块悬挂体、陡坎尖角及其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岩体。坑槽孔洞开挖壁面,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处理。河床基坑冲积层开挖,宜采用分层下卧平推法,掌子面高不宜大于8~10m。在稳定情况下,冲积层坡脚线应离岩基放样轮廓线5m以上。开挖后的岩石表面应干净、粗糙使其与混凝土接合紧密。岩石中的断层、裂隙、软弱夹层应清除到设计文件规定指示的范围。岩石表面应无积水或流水,所有松散岩屑应进行清除。水闸开挖完成后,由监理工程师初验合格后,申请设计、地质、业主、施工等参建各方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整改,经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后续施工工序。
2.1.4爆破控制要点
控制爆破效果应符合下列要求:在开挖轮廓面上残留炮孔半圆痕迹,应均匀分布;相邻两炮孔间岩面的不平整度不应大于15cm,超、欠挖符合规定,对于不允许欠挖的结构部位应满足结构尺寸的要求;残留炮孔壁不应有明显的爆破裂隙(张开宽度>0.5mm),除明显地质缺陷处外,不得产生裂隙张开、错动及层面抬动现象。
2.2 水闸支护、降水与监测要点
2.2.1基坑降、排水
基坑开挖应配备必要的排水设施,排水设备应能满足施工需要,并有足够的备用数量。临汾段水闸基坑降排水遵循如下要点:
(1)基坑初期排水。降水井方案是保证降水效果重要措施保障。基坑开挖前派专人利用大排量水泵进行初期排水,待水位下降至原地面线后再进行基坑经常性排水。
(2)基坑经常性排水。基坑经常性排水的排水量主要自上游河道渗水及天然降水。在右岸护坦开挖线外最低位置设置1个2m×2m×1m的集水坑,集水坑内布置1台扬程25m左右,流量30m3/h的抽水机抽排至下游河道。另外配置2~3台小扬程潜水泵先将基坑内低洼处汇积水的抽排到集水坑内。
(3)基坑排水设备。基坑初期和经常性排水所需的全部排水设备应提前备好。根据该部位的工程特点及各种工程钻机的施工性能,采用适合本工程岩石条件的金刚石钻头钻设排水孔。根据测量放点以及现场监理工程师的指定,确定钻孔位置。在每次钻孔前必须校正钻机立轴角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机座是否水平;待校正完成后开始钻排水孔。在钻孔期间要每10m检查一次钻孔角度,如有误差,则及时进行调整。每个排水孔钻孔结束后,冲洗干净,并及时用木塞对孔口加以临时保护以防堵塞。
2.2.2支护参数及要点
水闸开挖后需及时进行支护,并做好排水设施后,才可进行下一级边坡开挖。进、退水闸基坑支护拟采用的桩长12.0m,共450根。钢板桩均采用Q295bz-400×170型,桩长均为12.0m,要求施工嵌入8.0m,外露4.0m。土方第一层开挖板→测量放线→桩准备→板桩打设→偏差纠正→拔桩。开挖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开挖方向为由东向西进行开挖,防止外部雨水流入基坑内,在坑边做好临时排水措施。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及时的进行回填,回填要求分层回填,分层碾压,直至回填完成;基坑回填后,要拔除板桩,以便重复使用。
2.2.3地表沉降监测
水闸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地表沉降监测,及时提出监测成果。要求施工程序合理,技术可靠,支护及时有效,同时在施工期要加强开挖区的监测。布设地表沉降监测剖面,如图1所示。监测变形控制标准见表1。
图1 地表沉降测点剖面图
表1 监测变形控制标准表
3 结语
针对汾河流域临汾段进、退闸施工技术应用问题,系统总结其施工工艺要点,通过科学的水闸施工方案,实施合理的开挖、支护、降水及沉降监测有技术流程,克服了深基坑工程开挖支护及排水等技术难题,为工程按时顺利完成提供良好基础,同时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水闸施工技术体系。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汾段水闸工程,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在类似工程实践中具有推广价值。本文实例中采用钢板桩进行系统支护,设计针对性不强,因此,基于水闸深基坑变形机理的优化支护设计,是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