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2022-12-24罗重谱
罗重谱
(重庆社会科学院 《改革》杂志社,重庆 400020)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1]。新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应该看到,很长一段时间里,社科类学术期刊扮演的更多是学术成果发表和传播的平台,其引领作用被长期忽视。随着“编辑职业化”的发展,编辑的角色被进一步限定,这也是部分学者质疑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主要理由之一。事实上,部分社科类期刊在实践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引领作用。新时代赋予社科类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要求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一、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发挥:学术论辩与内涵拓展
(一)关于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发挥的学术论辩
关于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学术界已有讨论,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关于社科类学术期刊是否应发挥引领作用以及能否发挥引领作用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而是要敬畏学术、理解学术、服务学术[2],“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3]。其理由无外乎两点:或认为受“编辑职业化”的影响,多数职业编辑并非特定领域的学术专家,因而以这种职业编辑为主体的学术刊物不可能发挥引领学术潮流的作用;或认为由于学术分工细化,学术期刊编辑的认知面难以覆盖广泛的学科。对于这两大理由,邹晓东均给予了反驳,他认为,“编辑学者化”已经成为共识,并成为大势所趋,“一个时代的学术潮流,并不是非得先去事无巨细、精准无误地掌握了各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之后,才能看得见”。“学刊编辑不必非得成为学术全才,才能预见并介入学术大势”,“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各学科之间内在相通”,学术期刊编辑只要不断历练“观察学术潮流,前瞻学术大势”的能力,就能实现引领学术潮流[4]。对于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问题,刘曙光一方面认为“不能否定学术期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从而否定期刊编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认为引领作用应基于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对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宜过分夸大学术期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5]。应该说,刘曙光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理性的,既强调了学术期刊和编辑可以主动作为,又注意到了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复杂性。
2.关于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维度的研究。在意识形态引领方面,赵慧重点论述了党政期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问题,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视为党政期刊的灵魂和使命[6]。孙昕光认为,学术期刊在提倡学术自由、大胆争鸣的同时,也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保持高度警惕。学术期刊要在意识形态方面掌握话语权,发挥引领作用[7]。在学科体系引领方面,杨九诠认为,“参与构建学科是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学术期刊与学科体系的发展是互动互构、相辅相成的关系”[8]。杨光宗、刘钰婧重点论述了高校学术期刊对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认为高校学术期刊与高校学科水平是相依共存、相应相承的关系[9]。张业安也对学术期刊之于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作了重点阐述[10]。在学术引领方面,高生文认为,学术编辑在学术活动中对学术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术方向的设立,学术意义的发现,学术意义的体现,学术意义的评价、判断和选择,学术意义的提升,学术意义的成长等方面[11]。孙昕光指出,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主要主要体现在对学术热点、学术前沿、学术发展、学术批评、学术争鸣、学术话语权、学术风气、学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引领上[7]。
3.关于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如何发挥的研究。有学者讨论了如何发挥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问题。例如,索晓霞将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归纳为超越性引领、特色性引领、包容性引领、时代性引领四个方面。其中,超越性引领体现为学术前沿问题的引导性策划和对热点问题的深入性探讨,以及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引领;特色性引领体现为对某一类问题的持续关注或通过栏目设置长期关注某些问题;包容性引领体现于为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视角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平台;时代性引领体现为对时代性问题的关注或借助时代性的便利条件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12]。又如,刘曙光认为,学术期刊主要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和政府管理政策、期刊选文选题和学术规范、期刊定位来引领学术,其主要形式包括:主题宣传、选题制度、主持人制度、会议论坛、学术争鸣、重大课题成果发布等等[5]。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就学术期刊如何在某一维度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进行了重点论述。赵慧认为,党政期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应强化党政期刊的理论武装,重视党政期刊的话语表达,加强党政期刊的阵地建设[6]。张业安提出,学术期刊应依托学科建设拓展办刊资源,依托学科组织、平台提升期刊专业化水平,依托学科学术共同体优化期刊评价[10],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
上述研究主要从社科类学术期刊是否应发挥引领作用以及能否发挥引领作用、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维度、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如何发挥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全面,没有结合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相关实践来进行探讨,研究多只聚焦于某一个方面,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相关实践缺乏指导和参考价值。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内涵拓展
强调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实际上是对社科类学术期刊功能的重新定位和拓展,突出了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问题。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与科技类学术期刊相比,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更强,更容易出现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作为我国社科类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平台,社科类学术期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牢记作为出版舆论阵地的重要使命[13],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充分发挥在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引领作用。
2.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4]。学术期刊作为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三大体系”构建中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三大体系”的核心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学科体系建设[5]。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大体包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如通过创办新刊、开设专栏、举办会议或论坛等方式引导学者聚焦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或冷门学科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关系密切,“学术体系是揭示本学科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话语体系是理论和知识的语词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15]。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主动设置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论前沿、人民大众生产生活,引导学者围绕“国之大者”,敢于善于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标识性概念、理论观点、学科理论,打造出一批“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4],贡献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在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3.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引领。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有不少是有关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如《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CY/T 154—2017)、《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等,这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提供了指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期刊在执行这些国家标准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此外,一些学术期刊也会发布投稿须知或投稿要求,就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等的写法及体例作出规定,这有助于强化学者们的学术规范意识。学术生态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至关重要。引导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弘扬优良学风,是社科类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引导学者们树立良好学术道德、恪守学术底线、谨防学术不端,“摒弃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等不良风气,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引导作者围绕真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做大学问、做真学问”[16]。
4.学术评价和学术人才培育引领。学术期刊在遴选论文和审稿时,实际上发挥着学术评价的作用,其遴选标准和审稿意见会直接影响学者们的论文写作。虽然学者们和期刊编辑对于何谓优秀论文有自己的主观评价标准,也很难完全达成共识,但这不影响他们对优秀论文应具备的一些特点的认知,如选题具有理论价值、现实价值,论文创新性强、思想性强,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匹配度好,文字表达流畅和可读性高,行文格式规范等[17]。这些评价标准也越来越被学者们所认同,以往部分学者只顾个人研究偏好而忽视选题价值,只顾研究数据和方法而忽视文章思想性,故意采用晦涩难懂甚至生造词来进行学术表达,不注重学术规范等现象都有了较大改变。不仅如此,社科类学术期刊还能在学术人才培育上发挥引领作用,如借助学术期刊的平台优势和资源,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论文工作坊、学术沙龙、编辑部开放日、专题讲座等推动学术交流,开辟专栏为青年学术人才提供发表平台等,使青年学者拥有更多与优秀学人交流的机会,接受更系统的论文写作和投稿方面的培训,助推其学术成长。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发挥:何以必要
社科类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
(一)社科类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必然要求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这一论述明确了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功能和使命之一就是“引领创新”,这也回答了长期备受争议的学术期刊是否应发挥引领作用的问题。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紧密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该文件还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9年9月印发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资助期刊要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界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瞄准重大命题和前沿问题,积极开展学术资源发掘、学术方法互鉴、学术领域融通,进一步深化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提出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彰显学术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8]《管理办法》第八条还提出“资助期刊要积极引导学术共同体建设”,论及资助期刊在推动形成优良学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发现培育优秀中青年学者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和相关政策文件、管理办法,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是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在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亟待取得新的突破[17]。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上主要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无论是在概念、理论,还是在研究范式、方法上,借鉴的多、原创的少。一些论文盲目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型、方法来试图阐释中国的问题,甚至在此基础上得出“规律”、开出“药方”,结果要么与中国现实脱节,要么得出的规律和结论不符合中国实际、难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引。
因此,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弥足珍贵。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学者们主动担当作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论前沿、人民大众生产生活,“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14],“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14],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
三、社科类学术期刊引领作用发挥:何以实现
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在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学术评价和学术人才培育四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因此,进一步发挥其引领作用,应从四方面着力。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风云变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频发,给世界和我国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日趋完善,各种思潮在互联网平台上激烈碰撞,引发了更多的矛盾、对立情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停止、放松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渗透和破坏,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西方新闻观等思潮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乏拥趸,一些错误理论和观点甚至借助少数学术期刊得以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此,社科类学术期刊要时刻绷紧政治导向这根弦,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办刊导向,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认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防错误思潮“抢滩登陆”,坚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敢于善于打好意识形态斗争。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国家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精心组织、加强策划,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主题出版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二)敢于主动作为,增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引领力
一是创办新刊引领“三大体系”建设。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刊号资源配置。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期刊建设,加快完善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期刊布局”,“支持根据学科发展和建设需要创办新刊”。从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新刊来看,已显示出借助新刊引领“三大学科”建设的意图,这种倾向在新创办期刊的办刊理念、宗旨和创刊词中均有清晰的体现。如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批创办的《新文科教育研究》《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是两本聚焦新文科建设的专业化期刊,旨在引导学者们就新文科建设和教育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教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深化新文科教育理论创新和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又如,2021年获批创办的《政治经济学季刊》的办刊宗旨鲜明地提出“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跟踪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经验总结,服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如,2021年获批创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以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为刊物的使命,以创办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引领性相统一的一流期刊为目标,意图打造为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中国特色民族研究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
二是利用专题、专栏和社评引领“三大体系”建设。近年,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领意识明显增强,一些期刊通过推出专题和专栏以引领“三大体系”建设。如《经济研究》自2022年第1期起推出“《中国经济学手册》专题”,系统研究梳理具有标志性和标识性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全面反映、总结和推广中国经济学者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的原创性学术成就。又如,《政治经济学评论》长期开设“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栏目,引导学者们加强对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系统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好的引领作用。此外,还有期刊通过“社评”引导学者关注学科发展,如《南开管理评论》的“主编寄语”刊发的《管理科学的窘境与制度突破》《商学教育的反思》《商学教育的五个方向》等文章,对学科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是通过举办会议或论坛引领“三大体系”建设。一些学科头部期刊借助自身平台优势,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重要会议或论坛,对于推动“三大体系”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如《经济研究》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中国微观经济理论论坛”“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中国发展经济学者论坛”“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中国财政学论坛”“中国金融学者论坛”“中国产业经济学者论坛”“中国创新经济论坛”“中国会计学者论坛”“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者论坛”“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等,这些论坛目前均已举办多届,形成了品牌,成为定期举办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主题的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管理世界》联合高校举办的“中国青年管理学者论坛·工商管理论坛”“中国环境经济学论坛”“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中国公共治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中国金融前沿学术论坛”等,也已成为高端学术盛会。
(三)强化规范意识和问题导向意识,增强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引领力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术期刊作风学风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效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把关作用”,“坚决抵制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第一,可以通过发布说明、投稿规范、审稿意见等,引导作者树立规范意识,确保所做研究的依据、过程、结果的原创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参考文献内容引用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参考文献来源信息的真实、完整、确切、详细,遵守语言表达规范。第二,应积极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生态。一方面,引导学者们认真学习《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对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等八种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清晰的认知,做到从源头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如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发表的《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55家财经高校期刊发表的《关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均旨在维护学术道德、净化学术生态。2022年4月《经济学》(季刊)发布的对某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除了常用的一定期限内禁止投稿的措施外,还通知了作者所在单位,并将处理决定发布在期刊和官网上,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第三,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建立健全审稿制度,严格落实三审制,强化匿名审稿制度,杜绝“关系稿”“人情稿”。第四,社科类学术期刊应通过提前发布年度征稿主题、策划约稿等方式,引导学者们摒弃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等不良风气,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围绕“国之大者”,“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19]。
(四)拓展多元价值,增强学术评价和学术人才培育引领力
一方面,新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引领学术评价导向,以论文质量为唯一标准,不受学历、职务、职称、资历、课题级别、人才“帽子”等因素影响,在遴选稿件时突出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论文的创新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文字表达的流畅性,行文格式的规范性,破除社科类学术论文“重模型、轻思想”“重技术、轻问题”等不良倾向。另一方面,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主题论坛、论文工作坊、学术沙龙、编辑部开放日等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为学术人才培育贡献力量。如《管理世界》举办“青年学者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专题研修班和“《管理世界》大讲堂”、《公共管理评论》举办“给青年一小时”系列工作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举办“学术新人”论文大赛、《经济评论》举办工作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求索》等刊物特设专栏为青年学者提供成果发表平台,这些举措对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