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奏技巧研究
2022-12-24魏珂
魏 珂
民间音乐作为中华音乐宝库的瑰宝,它从人民的生活中发展而来,与群众的民俗习惯相融合,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山东的鼓吹乐数鲁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它产生于民间的风俗文化环境,与各种民间礼俗活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仅蕴含着民间风俗习惯,同时也展现着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音乐特色。
鲁西南鼓吹乐演奏形式多样,其中唢呐主奏的表演形式影响最大。主奏乐器唢呐的吹奏技巧主要有花舌音、苦音、滑音、吐音、泛音等。演奏乐曲也十分丰富,主要来源有由曲牌[开门]所派生的乐曲,如《六字开门》、《大合套》等;还有以曲牌[抬花轿]为基础所形成的乐曲《拜花堂》、《百鸟朝凤》等;以及吸收地方戏曲和一些其他器乐曲牌而形成的《一枝花》、《庆贺令》、《集贤宾》等。
一、鲁西南鼓吹乐的应用领域
(一)鼓吹乐在鲁西南地区婚礼中的使用
在鲁西南地区的许多乡村里,通常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家便将鼓乐班子请至家中,先是跟随新郎去祭拜家中祖先,为的是向先祖们报喜以及保佑新家庭的平安幸福,鼓乐班子跟随祭拜队伍进行奏乐。随后多在傍晚时刻,鼓乐艺人开始在新郎家院子里进行坐场演奏,有时还会请一些民间歌者进行演唱,以这种形式来向村中邻里传递喜事,邻居们听到音乐便会前去新郎家进行围观道喜,拉家常等。在举行婚礼当天,鼓乐班子会跟随新郎进行接亲,从新郎出家门前往新娘家一直演奏到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在此过程中常吹奏《一枝花》《喜柳金》等传统曲目。婚礼的举行过程中鼓吹乐也贯穿了整场仪式,随着鞭炮声的响起,鼓乐班子演奏《九九女儿红》《百鸟朝凤》等热闹欢快的曲子,推进着婚礼的气氛,这种伴随着仪式音乐演出的婚礼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鼓吹乐在鲁西南地区丧葬仪式中的使用
鲁西南地区非常重视丧葬仪式,其仪式程序复杂且烦琐,而且每个丧事往往要举行多次仪式,其中刚去世时所举行的“热丧”与去世三年举行的“冷丧”是当地百姓举办得较隆重的仪式,包含祭祀物品的运用和街坊邻居的联合参与行为,整个仪式的每个环节都贯穿着相关的礼仪制度,同时每个环节几乎都要用到鼓吹乐。如吊唁、行家奠礼、路祭、送葬、告祖礼、下葬等环节中都有鼓吹乐班子的演奏,以示对逝者的悼念和表达家人沉痛悲伤的情绪。在丧葬仪式中,鲁西南鼓吹乐常演奏的曲目有《尺字开门》《平大笛穗子》等传统乐曲。
透过鲁西南地区的婚丧礼俗活动可以发现,鼓吹乐主要围绕和依附着民间礼俗而存在,传统音乐也随着鼓吹乐而被民间礼俗所接纳发展,鲁西南鼓吹乐在不同礼俗活动以及不同的地区中表现出了与之对应的各具特色的存活与发展形势。
二、鲁西南鼓吹乐演出形式
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出形式较多,通常鼓吹乐班子的乐队编制与表演规模的大小与演出场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见的演出形式有坐棚、行街、站场等。
坐棚一般应用于祭祀典礼与庙会活动中,常由活动举办者为鼓乐班子在仪式场地旁边搭建一个专门的棚子,也称“鼓棚”,内置一两张桌椅供其使用,表演规模比较大,演奏乐器包含数支唢呐、笙、笛子等吹奏乐器以及鼓、锣、镲等数件打击乐器。
行街有时也称“走吹”,顾名思义是边走边吹,一般多用于婚丧仪式中,表现为庙中进香时的“迎香客”、婚礼仪式中接新娘进家门以及跟随丧葬仪式进行的祭拜等,表演规模现多以唢呐、锣、鼓的演奏为主。
站场与前两种形式相比较为少见,常出现在一些特定的仪式环节中,由鼓乐班子进行站立表演。
三、鲁西南鼓吹乐演奏形式
中国民间器乐的表演形式通常都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曲目、表演场合以及不同的乐器组合构成了多样化的表演。根据不同形制的乐队组成和不同场合的表演要求,鲁西南鼓吹乐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演奏形式:
(一)独奏:演奏人数常有6-8人,多数情况下是一件主奏乐器搭配多件伴奏乐器的演奏形式,主奏乐器的角色由一支中音唢呐担任,伴奏乐器除了乐鼓、小钹、镲等打击乐器以外,还有笛子、笙等吹奏乐器,这种演奏形式也被称为“单大笛”,在鲁西南鼓吹乐中较为基本,通常在室外进行演奏,演奏的曲目往往是民间小调和一些戏曲的曲牌。
(二)对奏:对奏是两支唢呐进行对奏表演的形式,两支唢呐分别是大中音唢呐和小中音唢呐,表演时多为5-6人,伴奏乐器为笙、笛子及一些打击乐器。在表演时由两支唢呐进行对奏和重奏,音乐风格比较活泼而且充满了戏剧效果,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土气息,被称为“对大笛”,比较有代表性地对奏演奏曲目如《快梆台》。
(三)合奏:这种演奏形式在较大型的活动中比较多见,如一些庙会活动和祭祀典礼,乐队组成形式通常有数支高音唢呐、中音唢呐、笙、笛子、锣、鼓等许多打击乐器,其中高音唢呐的数量一般为双数。这种合奏的演奏形式规模较大,演奏的曲目多为一些包含地方音乐素材的合奏乐曲,通常是改编而来。
(四)还有一些专门演奏地方戏曲的形式,主奏乐器为锡笛;以及主要表演卡戏的乐队形式,演奏中包含了戏曲音乐锣鼓。常演奏《琴书》、《山东梆子》等一些地方戏。
四、鲁西南鼓吹乐演奏技巧
唢呐作为鲁西南鼓吹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其表演牵引与主导着整体的演奏风格。在演奏的指法方面,鲁西南鼓吹乐有两个指法变换的系统:一种是工尺谱中的上字调、尺字调、凡字调、六字调和五字调;另外一种为戏曲中常用的平调、越调、起调、下调和二八调。另外在演奏中比较有特点的是“移调指法”,多表现为民间艺人为了展现其高超的演奏艺术,会在演奏时将一首乐曲通过不同的指位变化产生不同的调式,在运指上使用滑音、柔音、泛音等,通过不同的演奏指法丰富了乐器的表现力,展现浓厚的地方韵味和艺术魅力,较有代表性的曲子如曲牌开门。
在表演技巧方面,除了吹奏乐器常用的一些技巧如垫音、花舌音、打音、吐音等,鲁西南鼓吹乐在表演过程中有时还包含艺人的即兴演奏,通常他们会把自己比较擅长的吹奏“绝活”加入其中,如一些老艺人们常使用的“循环换气”。这种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可以使得乐曲在不间断的情况下被演奏出来,在大段乐句中使用这种技巧以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如今这种技巧在一些其他的吹奏乐器的演奏中也有使用。《百鸟朝凤》中,唢呐对于鸟叫声的演奏模仿大家都不陌生,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些演奏技巧可以用来模仿人的声音,如模仿人声腔的“把攥子”,这种技巧依靠唢呐的哨片发声,演奏者使用嗓音技巧震动哨片,哨片通过芯子达到想要的声音效果;还有被用来模仿人笑声的“气拱音”,这种演奏技巧比较考验吹奏者的体力和气力,由腮部控制口腔中气均匀有规律地送至哨片发出声音,有时也有演奏者会依靠腹部横膈膜的控制演奏此种技巧。这些独特的演奏技巧所达到的声音效果具有高度的模拟性,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五、代表作品《一枝花》中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
《一枝花》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代表作品之一,由任同祥先生在吸收了其他优秀作品后进行改编创作而来,在鲁西南地区影响颇深。本曲由2作筒音,全曲可分为散板、中板和快板三部分,整体曲式为发展性地变奏曲体。
(一)散板:散板部分整体的情绪自由、悲愤,从曲谱来看此部分没有小节和速度的划分,可分为四个乐句。乐曲的开始由笙以f的力度吹出前奏吸引听众的注意,在尾音“5”延续的同时唢呐使用气滑的技巧吹奏出筒音“2”进入第一乐句,力度转为mf,之后渐强。此句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十分考验演奏者对于力度的控制,不仅要求其协调好嘴唇与气息之间的配合,还要求手指在演奏中做出快而准的反应。句尾处的“5”使用了连续三个下滑音,增加了乐句悲伤的气氛,有着如泣如诉的感觉。第二乐句以f力度进入,与前一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句使用了花舌音、泛音、唇颤音的演奏技巧,其中唇颤音演奏技巧可以奏出似戏曲唱腔的波音,为乐句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也体现出了本曲作者对于戏曲音乐的关注和了解。第三乐句中连续的重音要求演奏者对于吐音的控制,奏出紧张的音乐氛围,弹舌音技巧的使用对乐句的发展起到了紧凑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此乐句伤感的情绪。第四乐句以乐音的重复推动音乐的前进,速度以线行感觉由慢渐快,其中腹颤音技巧抒发出柔美的感觉,衔接中板部分的演奏,可以看作是散板部分和中板部分的过渡。
(二)中板:中板部分带有倾诉的情感特点,旋律缓慢。如果从中板开始的一小节起算第一小节,那么整个中板部分则为1-50小节,节拍为2/4拍,可以细分为14个小乐句。其中1.2小节的第一乐句在中板部分重复了三次,可作为此乐段旋律发展的核心,整部分的演奏特点是唢呐与伴奏乐器进行“一问一答”的演奏形式,勾画出生动的倾诉形象。乐段开始部分使用了用舌打“嘟噜”的花舌技巧,中强的力度平静地奏出后续倾诉的内容,这一技巧在此部分倚音的演奏中使用了多次。4.5小节中唇颤音和指颤音的连续使用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度,在演奏时也要求演奏者吐而不断。第18小节两个连续二八节奏的“5”以mp的力度吹奏顿音技巧,与前乐句f力度的演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又快速转为mf,突出音乐抑扬顿挫的感觉。第31小节使用弹舌音、反三吐的吹奏技巧,尾音上滑,似在诉说回忆中的美好之处。
(三)快板:快板部分为51-185小节,整体速度比前两部分快得多,由渐快至快板,情绪也不想前两部分那么悲伤,而是欢乐、热情的。从谱面中可以观察到,为了表达这种情绪,作者使用了音调移位、旋律变奏以及音型重复等曲调手法,多处使用颤音、长颤音的演奏技巧,使乐曲逐步发展到高潮。在快板开始部分由渐快的速度进入,与前部分的中板形成了很好地过渡同时又不失对比性。在第69小节时有特色地采用了“穗子”的旋律手法,大量出现了乐音和节奏的重复,演奏时加入指颤音,增加乐曲的起伏性,烘托欢快的气氛。到了快板中后部分速度加之更快,115-121小节花舌音与“穗子”结合表现,同时此处使用了ff的演奏力度,突出曲调强烈的风格色彩。本部分的尾句也是全曲的结束句,以减慢的速度和减弱的力度吹奏,与散板进行呼应,又好似是作者在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感激之情。
从整体来看,散板部分每一个乐句的结尾音都落在了徵音上,整体音乐特色在统一中发展,在情感方面,此部分突出了凄楚感人的情感,通过各种演奏技巧的装饰与手指和气息、唇舌的配合,将乐段的情绪特点展现出来,同时虽为散板,却也不失乐曲的节奏性。中板部分和快板部分乐句的落音基本都是宫音和徵音的交替,作者以纯五度尾音呼应的方式来稳定此部分的结构,巩固调性。在情感方面,中板部分下滑音使用较多,颤音、花舌音、泛音、唇颤音、倚音等演奏技巧的使用丰富了此部分乐曲进行辛酸经历的诉说和悲情气氛的表达,一步步推动音乐情感的走向。此外,中板是由作者对山东民间小曲《十样景》的改编,将原本欢乐的曲调进行重编,改为悲凉婉转的曲调应作为整首曲子的主题乐段。快板部分“穗子”写作手法和弹舌音、长颤音、花舌音等诸多演奏技巧使得热情、奔放的旋律色彩更加鲜明,将全曲音乐走向推至高潮。
结 语
以民间器乐合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鲁西南鼓吹乐在新的时期呈现出了鲜明的民间特色,它代表着山东省鲁西南地区人民质朴的生活方式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伴随着鲁西南地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是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保护这一民间艺术,重视鲁西南鼓吹乐表演艺术的传统发展与现代发展相结合,鼓励传承人对其进行推广发展,使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继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