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丹白裤瑶传统吹管乐器之喇利

2022-12-24王晶张珂瑜易晨

黄河之声 2022年14期
关键词:竹管主管民族音乐

王晶 / 张珂瑜 / 易晨

本研究以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传统乐器喇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音乐采风调查方法对其进行采风研究,分析白裤瑶传统乐器喇利的文化、制作过程等情况,并提出可行性策略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传承,使白裤瑶传统乐器喇利能够代代相传。本研究采访了喇利代表传承人黎少明,下文以黎称。黎,农民,1951年出生于里湖怀里村,小学文化程度,半职业吹奏者,年轻时外出打工,年老后在家以养猪做农活维持生活为主,和以售卖手工乐器为辅。学习吹奏喇利是与村寨里的老人学习的,现是当地吹奏喇利水平最高者。平时吹奏喇利以娱乐吹奏为主,当地没有专门的表演组织。

一、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喇利

喇利是南丹白裤瑶古老的四大乐器之一,是南丹里湖一带白裤瑶特有的特色吹管乐器。它是由竹管、套筒、舌片和空心的半葫芦四个部分组成,形似唢呐,音色与筚篥相似。白裤瑶语称喇利为“为木”,关于“喇利”,没有官方名字,博物馆中记载为“拉哩”,有学者称为“拉篥”,所以都可以称为“喇利”、“拉力”或“啦哩”。

(一)喇利的来源

喇利的来源说法不一,具体来源已无法考证,团队成员在实地采风时,当地吹奏的喇利的民间艺人之一——黎告诉团队成员,白裤瑶的吹管乐器喇利,是以前白裤瑶先辈上山劳作、放牛或者是在家无聊时,拿竹子制作的,用来娱乐消遣的玩具。最初,白裤瑶的喇利是利用一截小棚竹,并在竹子上切割舌片,打三个孔使其发出声响;后来,由于一截竹子声音较小,白裤瑶人经过摸索,想到用另一截刚好可以套住第一截竹子的竹子做扩音,第二截竹子另一头还可以套上葫芦作为扩音器,使喇利声音更大。

(二)喇利的发展

最开始,喇利是白裤瑶先辈上山劳作、放牛或者是在家无聊时,拿竹子制作的,用来娱乐消遣的玩具,有时心情烦闷睡不着也拿出来吹吹,这都体现了喇利的娱乐功能。

后来,喇利在娱乐消遣的基础上,白裤瑶男子通过吹喇利来吸引女子的注意,特别是晚上,姑娘们主动找男青年叙情,男青年见女青年来了,则吹喇利作为吸引女青年的媒介,也用来表达对女青年的爱慕,体现了喇利的情感交流功能。

现在,喇利除了有娱乐消遣、情感交流的功能,还使用在重大节日、婚丧仪式中。白裤瑶人为庆祝节日或者办婚礼等会聘请专门的喇利演奏艺人到节日场地或者家中进行演奏,活跃气氛;办丧事时,如果去世的人生前很喜欢喇利,主人家也会请来喇利艺人到家中,为去世的人演奏,寓意送去世的人最后一程,让他的灵魂得到安慰,在另外一个世界也有喇利的陪伴,获得快乐。

(三)喇利的生存现状

据黎所说,年轻一辈对喇利都不感兴趣,喇利恐怕很难传承下去。喇利现在在当地只有老年人会吹奏,且吹奏者多为男性,会吹奏的老人都会制作喇利,女性主要是学习服饰的制作。每一年乡政府都会举办喇利大赛,每个村派一个代表参加,这也有一定激励青年人学习喇利的效果,也起到了一定宣传、传承喇利的效果。

随着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白裤瑶的音乐也被大家所看到,现在白裤瑶人可以通过吹喇利接待游客,如果有游客对喇利感兴趣还可以向喇利艺人购买。在发展旅游之前,怀里村喇利艺人的收入要靠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近些年来,通过表演以及售卖乐器,他们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再加上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会被请去家中吹奏,收入渐渐提高。

二、喇利的制作

喇利属瑶族气鸣乐器,系竹管结构。由口径不同的两端竹管——主管、副管相接,在副管尾端加上一个葫芦壳做的小喇叭组成。其音域较窄,音色清透、厚实、主管上有三个不同大小的按音孔。

选材——到山上寻找生长三年的小蓬竹,据访谈者黎老师说,小蓬竹的竹节比较长和笔直,很适合用来做喇利,而且要寻找已经生长三年的小蓬竹,这样的小蓬竹,竹质坚韧,做出来的喇利不易裂,并能长时间保存,且音质清透明亮。

喇利由口径不同的两端竹管——主管、副管相接,再加上一个空心的半葫芦组成。首先是制作主管:

主管——找到竹子后,选用与手指粗细相当的一节,大约长五十厘米,直径约1厘米,刮去青皮后放入水中浸泡十分左右,然后,将这竹管的头端留出堵住。末端去节;在距竹管末端即管口约10厘米,再往下一直到竹管头端这一部分的一面还要削去三分之一的厚皮,以制作舌片。

舌片——在竹管头端即管头约3厘米处横割一刀约0.5厘米,到竹腔即止,然后往上挑长一片长约2.5厘米的竹片做舌片、舌片的厚度由制作者一边削一边试音,试音过程中同时也需要将竹管浸泡在水中,边泡边修整,直到他认为能吹出合适的音调为止,因此,舌片是整个喇利的关键。若在修整中,向主管吹气,舌片振动发出的音色暗淡青涩,那么这根主管就无法再使用,得重新挑选新的竹节进行修整制作主管和舌片。

按音孔——从管头往下10厘米的这段竹管还要再削去约三分之一的皮,与舌片持平。主管体有三个按音孔,在距舌片往下约2.5厘米处,挖一个0.5cm×0.5cm的正方形小孔,这个音孔至管头的距离最好是以吹奏者正好可以含在口中(不含音孔),吹奏时不费力为宜。再在距管口约12厘米和16厘米处,再挖两个0.6cm×0.6cm的正方形小孔,均要求比第一个音孔大,这两个音孔相距约3厘米,这个距离,一般正好是吹奏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时,食指和无名指之间的距离。每挖一个按音孔时都需要进行泡水试音,直至试出清脆的音调,再往下挖按音孔。

其次是副管,副管体也是使用小蓬竹制作,副管体——约40厘米,无节,无孔,上下相通,外径约2厘米,内径约1.5厘米,而且副管体的内径要相当于主管体的外径,使之能够相套。最后,将晒干后的葫芦的上半裁制成一个小喇叭状,直径约为5厘米,套于副管的尾端。副管和小喇叭的作用是其扩大喇利的音量。

其实白裤瑶艺人在制作过程中。并不会用尺子精准地去测量,而是各自凭借长期制作的经验“手感”以及根据竹节的长度而定的,主管的第一音孔的位置是根据含在吹奏者口中的距离而定的,后面两个音孔的距离而定的是根据吹奏者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时,食指和无名指之间的距离而定的,而副管的选择则是取决于副主管尾端的直径和选择小喇叭的直径而定的,所以制作出来的每一个喇利都是长短不一的,大小各异的,这些都是得力于制作者自身的审美观念和爱好的不同导致的,也往往是这些的差异也一定影响了乐器的形制和音律,大小差异的喇利吹奏出的音色又有所差别,粗的竹子音色越浑厚,细的竹子音色越细腻。

三、喇利的基本演奏技法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吹奏喇利的基础,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运用气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初学喇利者,一律都从练气开始,练气即在连续吹气的过程中练习用鼻子换气,通常使用空心的小竹竿对着装满水的碗里吹泡泡,要连续不停地吹出水泡,使得碗里的水泡不停地翻滚,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要想长时间持续产生水泡的状态,就必须得用鼻子来换气才能保证水泡不停,这个过程也是在模拟在吹奏喇利的时候用鼻子呼气地鼓腮换气法。据黎说,在他十五六岁刚学习吹喇利的时候,用时村寨有十几个同龄一起和老人学,很多人都是因为练气没学会,到最后就只剩下几个人有资格继续往下学。

(二)指法

指法是检验吹奏者技艺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指法越变化丰富越流畅连贯以及演奏时间越长,来证明吹奏者的技艺就越高超。但由于喇利的乐曲没有固定的曲牌,也没有用乐谱记录音高技法,所以传授吹奏指法口诀都是通过老师口传执法口诀给初学者,例如:第一步按几个孔,第二步按哪几个孔,全凭老师讲授后的死记硬背和一遍一遍练习。指法口诀内容基本固定,但每个村寨之间还是会在音的长短,指法顺序上有略微的差别。由于喇利只有三个音孔,音域不宽,指法固定,所以喇利的音乐表现力也受其影响。

四、喇利的使用场合

白裤瑶人吹奏喇利时间最多的场合,一般是在家。据黎回忆,他小时候吹奏喇利,很多时间都是在无聊闲暇时用来娱乐消遣,有时几个会吹奏喇利的乐手们也会相约,带上自己的喇利,聚在其中一个人的家中相互交流切磋,指点吹奏技巧,这时也是白裤瑶人吹奏练习喇利最好的时机。

也还有在劳作后休息时,在山野田间拿出喇利吹奏娱乐。

此外,也会有村与村寨之间的吹奏喇利的比赛,村与村寨之间的切磋交流。喇利作为一种最便于自娱自乐的民间乐器,白裤瑶人往往在晚上心情烦闷睡不着时也拿出来吹吹借以宣泄孤独、烦闷的心情,或者单纯为了吸引异性。

喇利有时还在白裤瑶人的葬礼仪式中使用。但前提是,生前喜欢吹喇利或者喜欢听喇利的逝者,在为他举行葬礼时,则会伴随着皮鼓的指引和着铜鼓和牛角吹起喇利,用喇利来表达对他的爱,让他的灵魂得以慰藉,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中也有喇利的陪伴,可以获得快乐。

吹奏喇利最重要的场合是在一些重大节日的场合上,起到烘托现场氛围的作用。那时候,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在寨子中心或是乡里的广场上观看乐手们吹奏喇利表演。

五、喇利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喇利传承和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1、人们的传承意识淡薄

如今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通信日益发达,不再是以往的靠吹喇利来传递男女爱慕之情,喇利的用处便减少了很多,而且正值短视频,网络,文化娱乐的热潮,凭借喇利赚的收入并不是太多不能维持生活,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谋出路,留在村里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只能当做平时的爱好,但外出忙碌时喇利便只是无价值的东西。

2、乐人老龄化,缺少传承人

由于现在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受到外面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本民族的文化不甚了解,认为喇利没有利用价值,不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且喇利的吹奏需要长时间练习积累,年轻一代要么就是对喇利没有兴趣,要么就是没有耐心继续学习便中途放弃,导致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乐人才会吹奏喇利。

3、传承保护的力度不足

从目前整体白裤瑶传统文化的保护情况看,确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特别是铜鼓文化、服饰文化、陀螺文化、猴棍舞文化等等,但是单方面看喇利这一非主流的乐器的保护上,却远远不够,且在网络、电视等等传媒中很难找得到喇利的资料,听闻过它的人少之又少。

4、人们大多关注音乐呈现的外在形态,较少关注文化传承的内在意义

如今社会节奏加快,网络逐渐发达,短视频,快餐文化成为时尚,新奇、有趣成为大家所追捧的,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却逐渐被大家所忽略,再者,在举办一些民族节日的活动时,大家也大多关注歌舞表演、打陀螺等外在形式,对于活动背后的历史文化深层意义和内涵并不了解。

(二)喇利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1、各级政府应重视起喇利的保护和传承,加大民族音乐宣传的力度,举办民族音乐为主题的宣传系列活动或比赛并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在当地的广播、影视媒体中进行传播,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看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唤醒人们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自觉地参与进来。

2、音乐文化工作者应给予乡镇民间老乐人与传承人关注,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且政府在村、县、镇、区各级拨放专项保护资金,让传承人有物质的保障和精神上的鼓励,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当地设立一年一度的民族音乐交流会,传承人和继承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求保护的途径,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营造良好的氛围。

3、对于音乐这种非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与其相互依存的文化背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果将传统音乐单独从其文化中抽离出来,当人们失去了兴趣,只会加速它的消亡,所以应当将传统音乐与它扎根的文化土壤一起保护与培养,才能茁壮成长。

4、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民族传统音乐的作用,培养新生一代民族音乐人才。为此,政府可以加大民族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教育部门将传统音乐教育灌输到中小学教育当中去,从近距离观察乐器的制作开始,学习并亲身体会学习民族音乐的乐趣和意义,近距离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学习本民族的历史、习俗、节日、礼仪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让传统音乐后继有人。■

猜你喜欢

竹管主管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果园管理一诀窍:小小竹管治根病全
以管窥天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是白骨精
梦想
我是白骨精
主管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