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琴曲《昭君怨》的作品及版本分析

2022-12-24王景莹

黄河之声 2022年14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慢板快板

王景莹

一、广东音乐与扬琴

广东音乐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丝竹乐合奏乐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及广州地区。明清时期,随着说唱艺术和地方戏曲的不断发展,广东音乐的最初形态是粤剧中用于伴奏的过场音乐和民间音乐。清朝末年,人们逐渐将粤剧中的过场音乐和民间音乐用来单独演奏作为日常娱乐,之后相继形成了一些专门的演出团体,随着其发展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独立乐种——广东音乐。

扬琴原是波斯乐器,于明末清初时传入中国,最早流行于广东沿海一带。据1921年丘鹤俦先生所著《弦歌必读》中记载了关于丝竹乐队表演的情形,当时扬琴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在粤剧过场音乐中,之后随广东音乐的发展,扬琴成为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广东音乐早期的乐队编制由“二弦、提琴、三弦、笛和月琴”五件乐器组成,称为“五架头”。由于扬琴的音色柔和,相比其他乐器更具有包容性,在乐队合奏中能够协调各声部,故扬琴在广东音乐中具有核心作用,这为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广东音乐代表人物有严老烈、丘鹤俦、吕文成等,他们创作的乐曲既有活泼明快的,也有哀怨的叙事型。广东音乐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同时扬琴演奏家们对传统乐曲不断继承并发展,呈现出如《步步高》、《旱天雷》、《雨打芭蕉》、《昭君怨》等耳熟能详且具有代表性的扬琴独奏乐曲,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扬琴四大流派之一的“广东音乐扬琴”。

二、《昭君怨》的创作背景

我国和亲政策始于西汉汉高祖时期,当时匈奴地位强势,西汉与匈奴处于敌强我弱的不平等状态,便将本朝公主送与匈奴和亲,以减少匈奴的侵扰,换取宝贵的安宁太平。直至汉武帝时期派军重创匈奴后,中原与匈奴才逐渐形成真正友好的局面,此时汉朝将后宫女子而非公主赐予匈奴,以示恩惠,使匈奴长期臣服于汉。最具代表性的和亲人物之一便归王昭君莫属。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人,远嫁匈奴倾尽一生,为汉元帝时期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昭君出塞和亲的诗句,言语简短有力的道尽昭君的一生。昭君出塞的典故最早记录于《汉书》,《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对昭君和亲的事件做了较详细的描写,“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昭君一生远嫁塞外,按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收继婚姻制度,先后嫁与两代单于,最终于33岁时郁郁而终。

自此,昭君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历史上关于昭君的作品也数不胜数,“昭君怨”的题材最早出现在汉乐府的作品中。

三、《昭君怨》的本体分析

本文所分析的《昭君怨》是一首流传较广的广东音乐扬琴作品。乐曲以婉转悠扬、深沉哀怨的曲风细致地刻画出了西汉昭君出塞和亲,身处异乡留恋故土,最终欲归而不能的无可奈何,且充分表现出了昭君的悲愤及哀怨。

《昭君怨》的结构是一个带有简短引子的二段曲式,乐曲以民族五声调式加入偏音的音阶进行旋律展开。该曲版本众多,调式也同样丰富,本文主要分析的版本以bB为宫的G羽和以F为宫的D羽两种调式为主,旋律以变奏的手法展开。乐曲中频繁出现的fa和bsi两个音,使乐曲旋律能够充分表现哀怨、凄惨和苦闷的情调,独具广东音乐特点,在民间又有“叹板”之称。

乐曲主要以慢板和快板两部分组成。第一段为慢板,以弱起进入,节奏根据乐曲情绪进行流动,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昭君哀怨、悲伤、愤怒的心情。乐曲该部分采用了扬琴独有的“弹轮”技法,充分体现了广东音乐中细腻婉约的风格特点。第二段为快板,以弱起进入,节奏规整而有力,深刻地表现了昭君的坚定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乐曲该部分分别以慢起渐快、小快板和快板三个速度进行,鲜明的速度和力度变化将音乐的情绪层层推进,最终达到顶峰。

此曲何年创作现无据可查,大致在清末之前已经出现。作为经典的传统古曲,该乐曲先后被许多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改编订谱。扬琴作品的版本分析目前相对空缺,笔者将通过对王沂甫、李小刚和桂习礼订谱的三个版本的《昭君怨》进行分析。

四、《昭君怨》的版本比较

笔者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进行比较:一、王沂甫版是目前所找到的最老乐谱版本,慢板旋律音较为密集,单竹技法使用较多;二、李小刚版相对王沂甫版本而言,慢板使用八度轮音技法加厚了旋律声部,轮音与单竹结合使用为主;三、桂习礼版则在慢板部分的四十六节奏型中加入轮音,使旋律更加连贯。桂习礼版与李小刚版的差别并不大,而王沂甫版则与这两个版本有较大区别,现流传较广的为桂习礼版本。

(一)基本比较

三个版本的乐曲从调式、慢板和快板长度进行比较:王沂甫版为D羽调式,慢板66小节,快板131小节;李小刚版为G羽调式,慢板51小节,快板132小节;桂习礼版为G羽调式,慢板53小节,快板135小节。三个版本均由弱拍进入。

(二)记谱比较

1、引子的比较

从演奏技法来看,王沂甫版在引子中使用了上滑弹的技法和左弹轮技法,整段以单音及单音轮音为主演奏;李小刚版和桂习礼版均以八度双音及八度轮音为主演奏。

从音乐表现来看,王沂甫版从中音区开始演奏在低音区结束演奏,该段为自由的散版,开始的前三个音都由弱渐强,引子后半没有明确标记,该段有较多技巧展示,但无过多表情记号;李小刚版谱面写有“自由地”标记,但乐谱前有拍号和小节线来限制音乐节拍,第一小节为渐强弱,后两小节整体渐强弱,结尾在倍低音区单音弱奏结束;桂习礼版为自由的散板,未出现限制音乐节拍的记号,以突强弱开始,随后弱起做渐强弱处理。在该段中间标明渐慢,并多次出现换气符号及强音记号,充分展示音乐的张力,在倍低音区以单音弱奏结束该段。三个版本的共同点为均出现较多延长音记号,充分表现出引子段落的自由旋律。

2、慢板的比较

三个版本的慢板均为4/4拍,旋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昭君的温婉贤淑,也表现出了昭君哀怨、悲伤、愤怒的心情,慢板旋律始终贯穿着昭君日夜思念故乡的悲哀情绪。旋律中运用了“弹轮”技法,使旋律更加的流畅,并将广东音乐中细腻婉约的风格特点一展无遗。

王沂甫版与李小刚、桂习礼版有较大差异。李小刚版前半部分是对王沂甫版的填充,后半部分根据王沂甫版进行了修改及创新,而桂习礼版则又在李小刚版基础上进行了处理加工。

从演奏技法来看,王沂甫版大量使用左弹轮技法和上滑音技法;李小刚版左弹轮技法使用较多,在该段使用顿音结束;桂习礼版则大量使用演奏技法:波音、颤音、泛音以及顿音。

从音乐表现来看,王沂甫版,整段以低音区和中音区演奏为主,力度标记较少,基本以中弱到中强为主,力度差别不大;李小刚版和桂习礼版在该段演奏音区较广,涉及高中低三个音区,这两个版本的谱面出现了升fa,使音乐的柔软性加深,更能体现女性的委婉温柔,前者力度标记较多,强弱记号清晰,力度从弱到强张力较大;后者同样力度标记较多,强弱标记清晰,是三个版本中力度张力最大的版本。三个版本的共同特点是在该段末尾处做渐慢减弱处理,为快板段落做了充分铺垫。

3、快板的比较

快板为1/4拍,深刻表现了昭君对未来的期盼。该段速度分为慢起渐快、小快板、快板三部分,速度和力度的变化鲜明,把音乐的情绪层层推进至最高点。该段三个版本的演奏技法均以单竹为主。

王沂甫版采取同段反复三次的方式,速度由“慢-稍快-更快”呈现,整段以“前八后十六、平八和四十六”这三种节奏型完成;李小刚版将三个速度标记得非常清晰,开始以慢起渐快至78/分钟的速度演奏,以顿音技法开始,小快板以120/分钟的速度弱拍进入,该部分以平八节奏型为主,快板部分速度提至160/分钟,以一个前八后十六前休预示速度达到全曲高潮,随后以密集的四十六节奏型进行;桂习礼版则以慢起弱起开始,最后又以渐快渐强进入小快板部分,小快板和快板使用了同段反复的方式,速度层层递进,力度逐渐加强,以密集且带有重音记号的四十六节奏型快速演奏。

4、结尾的比较

三个版本的结尾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节拍进行。王沂甫版使用4/4拍,音乐缓慢结束,最后的轮音演奏三拍,结束力度为弱;李小刚版和桂习礼版都使用了2/4拍,李小刚版在快板强收后做无限延长的换气处理,紧接着用突慢的速度演奏,最后以轮音在弱力度上较自由的结束;桂习礼版在快板结束时强收并延续至乐曲结尾,八度双音坚定且有力,快到末处开始渐慢处理,最后的轮音以ppp的力度结束全曲。

以上是笔者对《昭君怨》所作的版本分析。总的来说,王沂甫版本为目前最老版本,留有较古老的痕迹;李小刚版对王沂甫版进行创新但相对比较内敛;而桂习礼版则是在李小刚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使其与当代扬琴艺术接轨。相比之下,桂习礼版其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能够让演奏者及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昭君远嫁、欲归而不能的内心。通过比较三个不同的版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掌握广东音乐《昭君怨》的内涵。

五、《昭君怨》的演奏分析

乐曲所体现的主人公的身不由己及无可奈何的怨念悲愤的情感,不论任何版本都是一致的,笔者将从流传较广的桂习礼版本进行演奏浅析。

乐曲的引子由“三个带有延长记号的八度轮音”展开,仿佛是昭君在感叹自己一生多舛的命运。演奏时第一个轮音可做突强弱处理,预示着将发生的一切。前两个长轮音要一气呵成,像是昭君无尽的叹息。缓缓结束后,呼吸引出第三个轮音,弱起力度逐渐加强,最强时引出双音,沉重且有力,使情绪到达制高点,随后渐慢并引出最后一个长轮音,预示着无奈的故事即将开始诉说。

慢板的旋律简单但蕴含极深的韵味。旋律弱起进入,大量使用波音及颤音技法。主题开始速度缓慢,随着音乐的进行逐渐具有流动性。音乐的张力随着情绪而波动,多次出现渐慢后再换气回归正常速度,好似昭君欲发泄其悲愤的情绪,却只能用无奈的叹息让内心平静。慢板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的旋律不断加花变奏,使音乐情绪步步高涨,仿佛昭君在诉说苦楚时不能克制的情绪;第二部分加入了揉弦的技法,展现出昭君在悲伤中的温婉形象;第三部分使用顿音技法,演奏时发音要短促利落,速度逐渐加快,为快板做铺垫,结束句在渐慢地同时做枣核型力度变化处理。演奏该段时八度轮音起伏要大,力度变化的控制能力要强。单轮时要细腻,低音击弦要具有柔劲,把握住每一个气口,融入情感的演奏。

快板分为三个部分,速度依次变快,旋律运用主体材料进行变奏,并使用了坐音演奏技法。第一部分的速度为行板,弱起,慢起渐快渐强;第二部分的速度为小快板,节奏型变为四十六,力度为强;第三部分的旋律是上一部分的反复,用急板的速度演奏。快板部分演奏时要保证发音的干净透亮,颗粒清晰。快板结束时节奏型变为平八,在听觉上给人突慢的感觉,八度双音强收,充分表现了昭君的坚定情感。快板的起拍要轻巧,演奏要层次分明。快板相比慢板情绪有强烈的反差,快板演奏时应对层层递进的速度变化把控精准,同时精确的表达乐曲不断高涨的情绪变化。

结 语

《昭君怨》作为一首传统作品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演奏时情绪也较难把控。演奏时对每个音都要细细斟酌,每一句都要细细体会。对于乐曲来说,任何一个版本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在传统作品的演奏中,只有接触了更多的版本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该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慢板快板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陕西快板,说唱艺术的另一面
论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广东音乐中的拉弦类乐器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