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及其实践机制
2022-12-24韦俊峰
韦俊峰, 张 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本源,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峥嵘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赓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生成凝聚起来的精神文化和精神财富,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伟大奋斗和奉献精神,是人才培养中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对高校培育大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国家政治主张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对赓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导当代青年大学生系统透彻地学习掌握党的伟大精神,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与意蕴,既能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勇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又可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能蓄力。为此,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探寻行之有效的实践机制,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筑与赓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宝贵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资源。以思政课教育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两者的融合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
(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进程中构筑与赓续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与灵魂,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奠定了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孕育、形成到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2)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4-15.。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基本原理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和彰显。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和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指导彻底扭转了中国人精神上被动的局面,从而改变了旧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的民族劫难,实现了新中国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梦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为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崛起提供了精神指引。因此,赓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必须要一以贯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和把握,掌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理论品格,提升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必要性、理论性认知。而高校思政课是专门传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文化基因等重要内容的核心课程,更是赓续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与精神谱系的关键性课程。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赓续与传承。
(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聚形成的文化根源与思想沃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之源与坚实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积蕴了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赖以长久生存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4)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赓续了中华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精神魅力,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贵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又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精神中汲取营养;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展现,更是中国精神的引领旗帜。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赓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因此,尤其要在高校大学生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爱党情怀。高校思政课在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要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既弘扬传承了党的伟大精神,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赓续和传承。
(三)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的伟大精神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通过弘扬传承伟大精神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该问题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理论遵循。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特别重视伟大精神的教育作用,并以率先垂范、理论推动等形式培育和发展了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内的多种革命精神。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将“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并号召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学习“鲁迅精神”(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45.。他还尤为强调青年、共产党员要在弘扬革命精神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此,他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告诫学员,一定要具备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抗日救国的决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保持党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纪律自觉性,提升党的领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而且他要求全党务必“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7)同②:285.,以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无畏的精神与激情投身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来。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明确重申毛泽东关于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思想,并深刻总结出我们党在以往革命斗争中形成与发展的五种优良革命精神,号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江泽民结合新时期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首次从战略高度强调弘扬传承伟大精神的重要性,他指出:“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7.,要求通过宣传思想战线和其他各条战线,从家庭到学校到全社会,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渠道,把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精神支柱的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扎实。胡锦涛不仅指出弘扬传承伟大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而且再次重申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警示,要求全党 “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0)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1)., 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此提升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党的伟大精神的教育与传承,多次概括性地论述党的伟大精神并强调其重要性,对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作出精辟概括和阐述。他强调“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1)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而且对赓续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与精神谱系也给予明确指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逻辑
以高校思政课教育赓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是传承党百年来凝聚的伟大精神力量与精神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开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迫切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推动高校思政课培育正确党史观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引导和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还特别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3)同②.。 这一重要论述为正确认识党的伟大精神、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正是深刻把握和遵循这一特点、规律的要求与现实体现,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培育正确党史观。“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重任,是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群体。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校思政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高校思政课作为旗帜鲜明而又理直气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其目的始终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促使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筑与发展历程,继而全面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呈现出的精神特征、实质和意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建立文化自信。
(二) 增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宝贵教学资源,增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丰富、内涵多元、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它彰显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和服务为民的精神品格,汇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对高校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正确价值观和党史观、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塑造优良品质等具有关键的德育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要在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核心要义与传承弘扬中坚持做到八个“相统一”,在不断启发中引导学生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从党的伟大精神力量中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全面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
(三) 推动开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使命,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必将推动开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厚植文化沃土,厚增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关内容的深度。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根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光荣的革命文化,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对现有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资源起到补充、提升和丰富的作用,更好鼓舞激励大学生弘扬传承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树立正确党史观,做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抵制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思想侵蚀,筑牢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筑牢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根基。在教学方式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鼎故革新,拓展教学方式方法的宽度。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由一个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事实事例汇聚而成的系统性精神集合体,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详实的教学案例,从而改变传统思政课以理论性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增加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途径方面,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有助于提升教育途径的广度。精神文明建设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伟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只是写在书上、存在于理论研究之中,更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指引我们奋发有为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还应该把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全面扩展到整个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程、课堂的教育中,借助文化熏陶的隐性育人教育,开创高校精神文明教育的新局面。总而言之,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旧格局,开创高校思政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政课解决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唱响社会主旋律、弘扬精神正能量,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径方面的创新性发展,开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三、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重大的教学实践,在其融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困境和难点,必须要解决好这些现实境遇,突显融入的必要性、增强融入的合理性、提升融入的实效性。
(一) 需要解决融合过程中的“三进”问题
以高校思政课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首先要解决融合过程中的“三进”问题,突显融入的必要性。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融入过程中讲清楚、讲透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核心理念、基本特征、重要价值。这些核心内容,属于新的学术前沿问题,现有思政课教材内容中并没有成体系的深入涉及,而且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权威性解读,缺乏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阐释,从而增加了其有效融入思政课的难度。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学课程繁多、教学内容浩繁,而且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资历各不相同,常因忙于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缺乏时间和精力深入地学习和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相关内容与最新学术成果,进而影响融入的进程。当下,青年大学生接触的世界观、价值观趋于多元。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发展、物质富裕的新时代,他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真切感受到当前时代凝聚的伟大精神如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但难以全面深刻地感悟百年来所凝聚生成的伟大精神谱系。如今的时代青年能否将伟大精神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融入过程面临的又一难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着力补充完善教材体系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提升学生认知接受能力,解决好融合过程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问题,突显两者有机融入的必要性。
(二) 需要解决融合过程中的课程契合问题
高校思政课是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显性课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深入探寻融入过程中的契合点,增强融入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其显性教育优势。高校应借助五门思政基础课程,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融会贯通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凸显和强调其核心理念、精神实质和精神价值。具体来说: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要根据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既要讲清楚课程原有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客观规律,也要突出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的内在契合点,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基本原理为着力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精神指引,系统全面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生成凝聚的伟大精神体系。这一伟大精神谱系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在实际融入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寻融合过程中的课程契合问题,做好相关内容的互相转化,逐步解决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增强两者融入的合理性。
(三) 需要解决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效果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排斥心理,这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现实的痛点和难点。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教学过程中这一现实难点,提升两者融入的实效性。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存在着信息接收多元化和功利性倾向,表现出对思政课学习热情不够、学习动力不足以及时常逃课现象,这是当前思政课教学不容回避而且相当严峻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存在少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不认可现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假大空”没有什么学术研究价值,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1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对于这种现象,首先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精神滋养,提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政课的认知,建立学科自信,“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17)同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变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学生存在的轻视和排斥心理,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内容质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学生思维方式、知识接受习惯的变化,发挥精神榜样的力量,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有机融入其中,改变传统思政课的授课方式,采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的“到课率”和“抬头率”。
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机制
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使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达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的,实现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目标,并解决融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困境,必须要贯彻“3·18讲话”重要精神,探寻行之有效的融入路径和实践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弘扬传承,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
(一) 以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构建教师育人机制确保融入的质量上乘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以思政课教学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首先应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的育人机制,确保教学融入的质量。思政课教师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先锋队、排头兵。思政课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才华学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实际教育成效,决定着学生能够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多少精神滋养。因此,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传承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总体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素养,深刻、系统、全面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质,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党的伟大精神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做好以下三点: (1)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理论素养,吃准吃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理论精髓,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做到课上能够清晰、完整、准确地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弄懂学通悟透。(2)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通过权威专家专题讲座、研修班、学术研讨等多种渠道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获取、吸收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的最新学术理论成果,增强学术底蕴,以理论的透彻性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拓展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3)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通过采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课堂与课后的衔接、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叙事与说理结合等教学方法,潜心打磨教学技能,打造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让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教学走近学生、贴近学生,真正实现“进头脑”。
(二) 以课堂主渠道构建课堂育人机制夯实融入的理论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构建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育人机制,夯实融入的理论根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明确、计划性强,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构建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机制,就是要切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从理论体系到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和有机融合。一是立足于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品质,具体根据高校思政课五门课程相关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各门课程中的教学融入点,避免交叉重复,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整体、系统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弥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机融入不足的问题。二是立足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要注重以案例教学、情景展示等形式在课堂授课中向学生全面、立体、真实地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反映与具体展现,引导学生从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中感悟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性,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力量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实现思政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目标担当。
(三) 以网络主阵地构建网络育人机制推动融入的多维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优势,结合运用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便捷性以及互动性等优点,积极构建以网络教学为主阵地的育人机制,推动二者融合的多维性。当今的世界已经是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崭新途径。当代大学生热衷于网络和新媒体,逐渐成为运用网络的重要群体。别具一格的网络课堂作为高校思政课施教的重要平台和课外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时间紧凑的难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思政课应以大学生慕课、智慧树网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为依托,打造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网络课堂,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拓展高校思政课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高校可以依托校园媒体,形成校园育人的第二课堂。校园媒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宣传育人的重要载体,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视听兼备、生动形象,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弘扬与传承能起到重要作用。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校园媒体主要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直播平台等具有时代性的媒介为依托,以正面宣传、价值引领为导向,形成校园育人课堂。通过宣传重大仪式、重要纪念日、著名人物专访、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形象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弘扬与传承。
(四) 以实践教学构建实践育人机制提升融入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主渠道夯实融入的理论根基,还需要构建实践教学育人机制,提升融入的丰富多样性。我国高校思政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高校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强化实践的养成作用,以实践教学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弘扬与传承。其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如开展以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题的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开展“见贤思齐——致敬英烈模范·学习伟大精神”的青年主题党、团日活动;开展“感党恩·跟党走”为主题的相关活动,以彰显伟大精神为主题,举办校园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以党的重大节庆日为契机,举办独具特色的校园纪念活动,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学习教育。通过各类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促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弘扬与传承。其二,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注重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如创立以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宗旨的大学生宣讲团,深入城乡社区、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弘扬传承,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主题调研活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积极组织和鼓励青年大学生走访革命老区,瞻仰革命圣地和革命旧址,增强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的现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