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2022-12-24陈丽霞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
陈丽霞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孔子学院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桥梁,自建成起就承担了传播中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是助力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旨在促进中文传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相了解。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一方面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培训等加强汉语言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中国特色文化展示、汉学研究、实践项目等推动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这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起到了突出作用。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
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理性的视角认识与研究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如,刘畅(2021)、邓新(2017)用“在场”理论和“5W”理论对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进行研究;由兴波(2021)对中国文化在原俄语区国家的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其中,孔子学院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路径;曹宇新(2020)使用TF-IDF词频分析法对有关孔子学院政策的文本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用数据的方法探究了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刘媛媛(2020)、李明(2018)、陈刚华(2008)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审视了孔子学院的发展,论证了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传播功能,认为孔子学院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实体机构,逐渐将一个开放、发展、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中国展示给世界。二是从具体案例的角度出发,对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如:刘志刚(2021、2022)对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选择性误读”等困境进行了阐述,并结合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非洲孔子学院、英国伦敦孔子学院等具体案例剖析了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杨亮(2020)、刘权(2019)以喀麦隆雅二大孔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为案例进行研究,对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进行探究;安然(2017)在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评估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三是对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困境的探析,如甄真、王大可(2021)提出要利用新契机、新理念以及社交媒体,强化孔子学院的当代特色。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研究在实证、案例分析等层面还有较大的空缺,系统性、时效性、数据性不足,在国际形势愈加错综复杂的当下,急需务实的、可实操的路径和举措。
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路径
本文依托北京语言大学的19所海外孔子学院、独立孔子课堂,以及由孔子学院拓展的中国语言文化合作项目,对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分析,了解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路径。
通过孔子学院课程教授文化内涵
近五年来,19所孔子学院开办各类中文教学班超过5000个班次,有14个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招收学员超过18万人次。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孔子学院为例,列为孔子学院所在大学学分课的中国文化课程如下:
1.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分课,每周两课时,共36学时,自选教材。此外,为全校师生开设孔子思想讲座。
2.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奥坎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中国文化》,学分课,自选教材,每周3学时,共14周,每两周一个话题,包括中国的民族、城市、饮食、经济、戏曲和旅游等。
3.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中国研究》,学分课,每周2课时,共60课时(学年),自编教材《中国文化讲义》,内容包括中国哲学文化、科技文化、语言文化、器物文化、民俗文化等。
4.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中国文学入门》课程,内容包括从《诗经》到明清小说的各类文学作品,兼讲一些非常简单又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一周2小时,一周一次课;《文学与文明史》,重点讲述中国的文明发展历史,从先秦到民国,中间会兼讲一些文学作品,一周3小时,一周1次课;《中国戏曲入门》主要讲中国戏曲发展脉络,同时会将一些比较简单的剧本作为例子进行讲解,一周2小时 一周1次课;《诗歌入门》讲中国诗歌发展脉络,从《诗经》到唐诗,重点讲比较简单的唐诗,一周3小时,一周1次课。以上课程都是18周。
5.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开设《文化专题》《中国美食和文化介绍》等课程,介绍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探讨现当代文化。
以上学分课程让孔子学院及孔子学院所在高校的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学术、专业地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概貌。但从全球孔子学院的整体汉语教学课堂来看,其存在对中国师资依赖严重,本土汉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积累欠缺,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不符,教学时间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问题。
通过孔子学院品牌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
全球目前有500多所孔子学院,为各国民众提供了初步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平台。以北语孔子学院为例,19所孔子学院在近5年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5000场, 有超过160万人次参加。北语鼓励合作的孔子学院结合所在学校及地区实际需要和自身特点,策划举办品牌活动,满足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目前,已有多所孔子学院打造出了颇具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活动项目。如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的“诗人巡讲”活动、美国河福高中汉语中心举办的“中秋国庆”活动、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儿童的中国”中国文化巡展活动、法国拉罗谢尔大学的“中国电影周”活动等。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中国著名诗人于坚、赵丽宏、西川、严力、蓝蓝等参加当地诗歌节,并在多所大学、孔子学院等机构举办诗歌朗诵会与文学演讲活动,让当地民众享受中国文化盛宴。
河福高中汉语中心在中秋节、国庆节与当地华裔联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特色活动。当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高涨,为筹办更多活动,自发组织义卖募捐活动。
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儿童的中国”中国文化巡展项目由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和圣路易斯儿童博物馆联合举办。2017至2021年共计巡展42个月,轨迹遍及美国10个州的儿童博物馆,使众多的美国儿童及其家庭更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拉罗谢尔大学孔子学院“中国电影周”项目是与当地文化机构Intermondes合作举办的,在全市各大文化机构、图书馆、影院、中小学进行中国电影展映。该项目每年设定一个播映主题,同时围绕主题组织讨论会与讲座。
以上是孔子学院品牌文化活动的优秀案例,与此同时,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存在较多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况,如包饺子、打太极、剪窗花等浅表文化体验活动虽然在外国人心中初步建立了其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但要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需进一步编制中国文化教学大纲,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内容。
通过孔子学院人文交流项目深刻了解中国文化
除了课堂教学、文化活动,孔子学院还为国外优秀学子、有望成长为未来国际社会中坚力量的精英群体提供了前往中国深度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以北语为例,北语近年来开展了“理解中国:欧盟官员研修项目”、600多名中非青年参与的来华研修项目、巴基斯坦百人团、日本遣中使项目、“中东欧千名学生夏令营”等活动,通过组织国际人才到我国各地参观学习,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文化,培养中外友好使者。
“理解中国:欧盟官员研修项目”是文化之旅,也是经贸之旅,来自欧盟14个成员国的人们对中国的政府机构、创新公司、教育机构和文化部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零距离”的接触,研修团的成员们真正深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文化”,看到了全体中国人民是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
“平成遣中使”项目始于1994年,旨在帮助日本青年了解真实的中国,现已成为中日青年友好交流的重要品牌项目,累计已有近两千人次参加,由北陆大学孔子学院负责。这些日本青年在短时间内体验中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与中国青年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发展友谊。
“中非情·青年志”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非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中非青年夏令营组织中非青年来到首都博物馆、后海、国子监等著名景点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到首都博物馆和前门大街,用自己的知识与积累就北京的地域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文化交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大主题与中国民众进行研讨。
在线下交流难以开展的情况下,2021年1月至今,在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语言大学共完成“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63个,学员近万人,生源覆盖55个重要国家。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包括:“茶香飘起处 客自远方来”文化主题交流营、“东西艺术的碰撞”戏曲主题活动、“探寻千年窑烧之秘——陶瓷文化”文化主题活动、“神州畅行 诗歌中国”主题活动、“观山海奇书 品民俗神话——《山海经》里的中国民俗神话”主题活动、“人间巧手夺天工——中国非遗民间绘画艺术”主题活动等,共在“汉语桥”App上传了500余个视频,视频总时长超过10000分钟,并产出了一系列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外文化互鉴特色课程资源、文化交流视频类成果、主题演讲等。此外,配合孔子学院的系列中国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对中华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与乔治梅森大学合作的“中国文化百宝箱”项目(Traveling Trunk)旨在推动中国文化融入海外主流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海外中文推广的文化品牌。
孔子学院传播成效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化程度加剧,以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为表现特征的“汉语热”引发了西方部分媒体、学术界和极端政客的质疑、猜忌和抵制,引发了一系列以“签证风波”和“停办孔子学院”为代表的突发事件,这反向证明了孔子学院巨大的影响力。世界各国民众想要通过中文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并未减少,全球范围内学习中文的热情持续高涨,新时代孔子学院如何更好地平衡政客偏见与民众学习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据“5W”理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为了达到正向的传播效果,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聚焦教育主业。教育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依托高校线上教育平台,为孔子学院提供优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当代中国文化课程资源,促进中外高校学分、课程互认,开展孔子学院线上联合授课项目,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创中外合作教学新模式。
其次深化文化活动内涵。从浅层的文化体验认识,过渡到思维层面的理解与认可;做好顶层设计,编写中国文化大纲,配套编写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及电子资源;传播内容不能只局限在“剪纸”“书法”“太极”,要深入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层面,找好切入点,做到文化产物、文化习俗和文化观念的整体互动;同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教学,展现真实立体的当代中国形象。
最后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在线文化活动形式,确保在线活动有序开展、互动性强、高效输入与输出;借助直播、录播、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在线教学、交流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保证内容呈现生动且有意义,具备创新性与可操作性。
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学院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满足各国民众学习汉语的需求,促进各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未来将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塑造可亲、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