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中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探究

2022-12-24刘雅芬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3期
关键词:榆林市榆林陕北

武 媛 刘雅芬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文旅融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榆林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但是在地域融合、传承人发展、项目推广、社会参与等方面面临严峻考验。现依托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发展战略,借助协同治理、产业融合的理念创新,探索在文旅融合中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重要体现。目前,“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工作方针。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开拓了非遗发展新方向,“诗”和“远方”的新画卷需要着眼于协同治理、产业融合,为更好地推动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探索路径。

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梳理

榆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所辖十二县区中,榆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榆林小曲;横山区有横山老腰鼓、横山说书;绥德县有绥德石雕、绥米唢呐、陕北民歌等;子洲县有陕北民谚;米脂县有罗氏根艺、米脂说书、泥马马、米脂铁器制作等;府谷县有府谷二人台;神木市有神木酒曲、神木榨油等;清涧有清涧道情。

目前,榆林市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11个、59个、211个、52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15人、66人、420人、678人。据统计,榆林市非遗传承基地体系建设也很完善,已建成国家级非遗专题馆1个,即陕北民歌专题馆;非遗传习所(基地)119个;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8个;中国传统村落24个;省级传统村落77个。

文旅融合背景下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方式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榆林市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因此,如何更好地使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借助非遗品牌活动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重点项目,逐渐成为探索文旅产业融合性创新发展的主要阵地。基于此,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序展开,尤其是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榆林老街开办的非遗小剧场,已经演出700余场,深受群众的喜爱,有效实现了传承性保护与群众生活的融合,体现了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文旅融合背景下,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居民参与、企业辅助的资源整合式协作模式,建章立制,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非遗理论研究、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强非遗宣传及动态、活态保护工作,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梳理如下。

依托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场馆

实施非遗核心区及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要路径。非遗传习馆、传习所、保护基地侧重集非遗展示、展演、传习于一体,而博物馆、展览馆则侧重对非遗的静态展示。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丰富,博物馆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关注。建设博物馆,一方面可以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文化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以榆林民俗博物馆和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例,榆林民俗博物馆有三个展区,第一展区位于榆林市北大街田丰年巷三号院,是榆林古城现存较完好的八大四合院之一,院内展示了榆林的历史民宅和老榆林人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态;第二展区位于凯歌楼,主要介绍老榆林的历史沿革、明清遗韵、帝王亲临、民国时期老街印象、古城记忆五个部分;第三展区位于沙河公园内,是正在建设中的榆林市民俗生活体验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专题馆,是全国首家陕北民歌博物馆,也是榆阳区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大工程。作为国家4A级景区,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实现了宣传、展示陕北民歌艺术的功能,还为专家学者交流研究提供了场所,承载了非遗教学实践功能,是大中专艺术院校、中小学生学习和传承陕北民歌的教育基地,有助于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

依托生态文化景区

目前,榆林市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59家,实现了A级景区各区县全覆盖。其中,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49家。同时,榆林市有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8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榆阳区、绥德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基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榆林市主要呈现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一是在保护原生态的环境下,打造高质量的旅游生态景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文旅产品、民俗活动展演等吸引游客;二是探索秀美乡村旅游的模式,促进非遗文化景区的发展;三是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优秀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展演、展示等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拓宽视野、寻找差距、提升水平;四是探索生产性保护与文旅产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以凸显非遗服务当代、造福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以榆阳区为例,榆阳区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建立了“三馆一中心”,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完美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还能深刻感受榆林的乡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依托艺术作品

近年来,榆林致力于加强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打造以陕北民歌剧、陕北说书等非遗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保持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效。例如,陕北民歌剧《岁月韶华》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和“文华优秀音乐奖”,还应邀参加了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北说书《路遥著书》、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等4件作品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陕北说书《陕北婆姨陕北汉》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表演奖;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多次前往国家大剧院演出。其中,音乐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以神木酒曲为创作元素,讲述了沿黄公路开通后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神木酒曲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草原游牧文化和黄土文化进行了融合。这种艺术创作形式有力地推动了神木酒曲的传承和保护。艺术作品的创作,作品成果的市场化,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依托文旅融合旅游线路

榆林市着力打造文旅融合项目,白云山景区、统万城遗址公园、波浪谷景区、杨家沟景区、路遥书苑、横沟温泉等一批文旅项目目前正在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属于榆林实施品牌营销的战略。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项目开发逐渐形成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多主体参与的新模式。发挥非遗传统工艺资源优势可以带动城乡就业、群众增收、非遗传承。同时,统筹非遗保护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区域联盟,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陕西是黄河文化孕育、发展、壮大的核心区域,形成了包括剪纸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国家级非遗项目。依托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有助于加强黄河流域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榆林与延安、渭南、韩城三市发起成立了陕西黄河文化旅游联盟,通过绘制陕西黄河旅游地图,落实陕西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业态合作、线路延伸、整体营销,打造黄河旅游品牌,对提升地区影响力具有战略意义。

文旅融合过程中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深厚,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方式及所处环境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与文旅产业的开发实现有效融合,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水平的提升,如何创新发展路径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另外,在通过文旅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地域融合不足、传承人断层;文旅开发项目参差不齐;非遗品牌推广效益不佳;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参与度不足等。

基于协同治理和产业融合的基本理念,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探索需要遵循传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尊重文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首先,要优先发挥顶层制度设计的优势,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机构统筹协调机制。这样能够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文旅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发改、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文旅融合交叉领域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为非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发展。

其次,需要围绕保护传承能力和保护传承环境,挖掘创新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育、合理的资金投入非常重要。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财富,但是需要有形的举措促进其重现往日的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早已形成共识,但是,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及成本回收慢的特性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如榆林依托文化艺术创作方式打造文旅项目,但是文化创作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性,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就很难推进项目的实施。另外,非遗传承人年龄断层现象严重,经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部分文旅产业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效应,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性开发。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制定非遗保护发展实施意见,依法将非遗保护经费、场所建设经费和各级传承人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健全政策体系,筑牢非遗保护传承基础。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建立奖惩机制等办法,重点支持传承范围不广、市场效益不高的非遗项目,关注生活困难的非遗传承人,全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绩效管理,加强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对项目保护、文化生态区建设、传习基地(所)建设、代表性传承人传习等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评。

最后,需要关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中服务功能的发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拓展社会其他主体的参与途径,实现非遗动态传承和活态保护工作的落实。作为一项系统性、动态性的实践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多主体的参与,文旅融合过程中更加剧了不同主体间的交互活动。其中,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社区作为群众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阵地,以此为中心呈现的有机系统也是非遗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依托社区治理,通过健全地方社区文化组织、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良性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在资源利用、决策介入、自身能力建设、利益分享等方面落实具体举措,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规范群众参与渠道,实现非遗传承与发展成果的共享。

文旅融合对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以此为背景开展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尤其是在引入“协同治理”理念下,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理论支持,探索非遗保护与发展新领域、新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文旅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榆林市榆林陕北
走榆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叶锐仙作品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How did I become a marathoner
榆林抿尖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