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启示
—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为例

2022-12-24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3期
关键词:一流笔记校园文化

邹 静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伴随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提出,我国重点大学走上了“双一流”建设的道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要求,朝着“双一流”建设方向迈进。在此视域下,现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开展“双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时期的项目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中的一流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厘清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寻求解困和破局的出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院校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等多个方面发展迅猛。伴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外部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变革,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特定场域。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因此,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其有较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教学同等重要。

相比于有形的知识和技能,无形的文化浸润和渗透在内核层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持久力,甚至对他们学习专注力的培养、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发展潜力的挖掘也有深远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本的文化,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文化。因此,其对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然而,高职院校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定位不清、功利性强、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等,均不利于高职院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未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同频共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将其表征和成因进行归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定位偏差和认识局限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高雅文化”、个人修养、文化产品和一个既定人群的“全部生活方式”。基于以上判断,校园文化则是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的全部方式。文化可以是看得见的物质,小到一个符号,一种礼仪;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意识,大到集体共识和价值取向。将校园文化仅仅局限在艺术文化、课余活动和校园环境等领域,这一认识显然具有局限性。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驱动力

相比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对技能的掌握和毕业之后所学技能与就业岗位的对应,这从源头上导致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际效用和经济回报。由于文化看不见、摸不着,文化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关注,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学校和教师也容易忽视对这些职业技术类学生成长成才及长远发展所需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培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沉淀不够

高职院校较普通高等院校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一所高职院校从产生、延续,到持久发展的历程并不长。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一部分高职院校合并,一部分高职院校升为本科院校。百年名校的深厚积淀让高职院校望尘莫及,这诚然受客观的外部因素影响,但也有高职院校近年来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这一内部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不断在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去旧求新,很难沉淀出自己的校本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匮乏,保障不足

作为文化传播渠道或者传播载体的学校教育,需通过教师维度、教育管理者维度和相关从业者维度,方可到达学生维度,转化为某种可见的文化表达。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建设,因此大量的经费优先保障专业教学、实训设备的改进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传承、传播与再造等环节,均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具体来看,包括专业的师资、经费的保障、场地的投入以及政策的支持等。

高职院校一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建设作为“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大国工匠”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定位驱使着高职院校必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中占据“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体现出的文化生态,在质和量上也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因此,无论是“双一流”学校还是“双一流”专业,回归本源,要培养的是一流学生。要培养一流学生,一流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基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现状等诸多因素,当下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使其逐步达到一流的水平?可从资源和责任两个层面来思考。

学校的资源

学校里的资源有校舍资源、场地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经费资源等。学校里的资源十分丰富,但没有顶层设计的资源是割裂的,无法与校园文化建设同频共振。这些常规的资源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其或许存在质和量上的不均衡,但作为一个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每所高职院校在客观上均应具备。

学校的责任

当今高校有众多责任,但人才培养,简单说就是育人,是第一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育人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优秀文化的传承。要明确责任,即学校、教师各担其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开发工作,将校园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与专业建设、技能大赛、就业工作等一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方协同,形成合力,让文化时时、处处在校园中体现。

“一院一品”项目开展过程介绍与建设启示

“一院一品”即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每个二级学院建立一个校园文化品牌。近年来,学校立足于充分挖掘资源,倡导每个二级学院通过建立自己学院的品牌文化,共同提升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点带面,共同向着建设一流校园文化迈进。

项目设计的背景介绍

不同于一次独立或割裂的校园文化活动,“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是各二级学院基于学院人才培养需要以及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等需要,在学院已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文化活动。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所感悟,有所改变。

经过前期的工作累积,各二级学院的文化特色已初步形成,如以党建为统领的根、茎、叶、花、果文化特色品牌,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文化特色品牌,以书香满园为引领的文化特色品牌等。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情况,基于学习力的提升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两方面,进行了前期的项目挑选,最终确定了两个二级学院的项目作为整个学校推进“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试点,即经济贸易学院“经典文化诵读”特色文化项目和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以“勤思·善记·好学”优秀笔记比赛为品牌的文化特色活动。前者侧重于高职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后者侧重于高职学校学风的建设。

项目开展的过程介绍

在未明确“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建设之前,经济贸易学院“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开展已有3年时间。每学期,该学院会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将诵读经典的成果进行多形式的延伸,学院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为了更好地突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学生诵读经典的范围从中外经典缩小至中国经典。同时二级学院针对各个年级设计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书目由辅导员、党总支教师提前把关, 如《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庸论语》《道德经》等。辅导员、老师参与、督促,通过“晨读经典”等长效机制,保证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长期开展,使之成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经典入耳、入心,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之后,增设了集中性的每周经典诵读活动,规定了次数和频率,同时组织策划了朗诵、古典舞蹈等经典文化的展示节目。

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在开展“一院一品”项目之前,举办优秀笔记比赛系列活动已有5年时间。项目实施以后,校、院两级统筹,在目标、内容设计和展示载体、手段方面有了更多突破,同时也助推了该院特色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校内外宣传。项目开展期间,学院通过专业课程、主题班会、往届活动优秀学生巡讲等方式大力宣传学院“勤思·善记·好学”优秀笔记比赛品牌活动,在学院中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学院陆续完成了各个年级、专业学生学习笔记的收集、分类、筛选工作,并在线上开展笔记评选和展示活动。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时在学习上出现的困难,例如学习动力不足,时间管理不科学,笔记混乱没条理等问题,学院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做笔记的App;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疑惑,比如学习有什么规律等问题,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进行时,线上小课堂”相关内容;并且在传统学习笔记评选的基础上增加了“思维导图学四史”等新方法,丰富了学习笔记的形式。学生返校后,学院举办了线下的展示和表彰活动,同时用学生的优秀课堂笔记制作了文创产品,在校园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项目开展成果评价

项目开展从原先二级学院单独进行到校、院两级统筹推进,历时一年,教师、学生、家长、教育领域同行、文化专业人士等分别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价。

1.教师层面评价:“一院一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经贸学院经典诵读活动和健康学院优秀课堂笔记比赛活动为例)提升了学生的精气神,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状态,学生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在文化建设开展前后有明显差异。从会做到做好课堂笔记来看,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提升了专业技能。

2.学生层面评价: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自己会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阅读上,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自身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交流和互动,能感觉到自己与以往的不同,学习也更有目标和动力了。

3.家长层面评价:通过“一院一品”校园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家会主动分担家务,关心家长,更懂礼貌,人变得勤快,口才也变得更好了。

4.教育领域同行评价: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需求,形成教风和学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化建设层面,以上项目基于校情,很好地利用资源、挖掘资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高职学生给人固有的刻板印象。

5.文化专业人士评价: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创设一定情境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和社会文化机构积极联动,从而激发更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活力。

项目开展的启示

1.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校园文化

经典诵读活动的策划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从经典中获取养分,让学生从不认识经典到走近经典、理解经典、诵读经典、创新表达经典,无疑完成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不喜欢看书,到愿意走进阅览室、图书馆,从被动地看书到主动地选书,思想与文字碰撞产生了火花,中华经典文化也因此在高职院校生根发芽,在学生的心中滋生出符合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目标。通过朗朗读书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认同,对尊师守纪、崇德重礼的认同等观念溢于言表。即便在特殊时期,学生也能保持对家国情怀和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2.用创新的文化表达手段助推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学生上课能主动记笔记,并能将笔记作为自己理解、内化和再现教师教学成果的载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笔记的方式变得多元、丰富、有趣。学生的笔记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独特理解和通过笔记呈现出的精细加工,不仅推动了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勤记笔记的好习惯,也助推了高职院校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还帮助学生在速记和美化的过程中搭载其个人的逻辑框架,提升了其审美品位。

3.文化品牌建设赋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知识、技能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其未来就业的法宝,但文化内涵、综合素养也并非无用。从短期来看,隐形的文化对专业学习、实习就业或许无用,但对学生把握当下,辩证地看待历史,认知现在,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实践,端正自己的观念,实现良性发展,可谓意义重大。不同的校园文化形成品牌时一定会去粗取精,得到师生的认可,体现集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看不见的综合素质。

综上,从建设“双一流”高职院校的视域进行一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有许多值得相关从业者深思和探究的领域。何为一流的高职校园文化?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其内部特征和外部评价也在不断变化。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仍旧面临着外界政策和自身驱动的变革,对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引领这种变革或者顺应这种变革,从“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一流笔记校园文化
关注一流学科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