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特色的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策略研究
——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12-24彭代银郭锦晨

关键词:新安中医学中医药

王 茎 彭代银 许 钒 郭锦晨 叶 红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12)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创造形成的积淀物,是一个国家承载着民族的兴衰与荣辱的灵魂和血脉[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觉,让他们由内而外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树立并坚定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2]。古徽州府区域习称新安,在这一地区经近千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医学称为新安医学。新安医学以其积淀深厚、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影响深远而著称,“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已成为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鲜明特色[3],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一、新安医学特色的形成及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新安医学始于北宋,鼎盛繁荣于明清,流传至今800 余年,据考察见于资料记载的医家800 余人,医著800 余部。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赤水玄珠》、吴澄《不居集》、程国彭《医学心悟》、吴崑《医方考》、陈嘉谟《本草蒙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名医名著,固本培元、养阴清肺、命门动气、元阴元阳等名派名说,壮元汤、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大健脾丸、五磨饮子、养阴清肺汤、金锁固精丸、香砂六君子汤等名药名方,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新安医学在继承上有所创新,学派纷呈且相互和谐融通,名医世家众多使学术传承有续,大部分新安医家或以儒通医,或融合道佛,新安医学体现了“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交融,为中医药理论与徽学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非凡贡献,足以称为中医药学文化之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4]。我校中医学专业于1959 年建校之时同时建立,是学校的主体和优势专业,在6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重视新安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已是学科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多年来,学校把研究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精华、治学求知风范、医德医风,挖掘汲取新安医家的临床经验,逐步贯彻到中医学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形成了鲜明的广泛认可的新安医学办学特色。我校中医学专业已被遴选为首批“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省首批教学改革示范专业,申报了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亦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二、“院校-师承-地域医学”相结合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学是一种能体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思维特征的传统知识体系,具有整体性、继承性、实践性的特征,具有自身特有的人才成长规律,师承教育在自古至今的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其独到之处。因此,中医学现代教育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前提下,更应展示中医教育的个性规律特点。我校中医人才的培养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院校教育的优势,同时吸纳了师承教育的长处,将人才培养与地域医学流派传承相结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特色。

我校确立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方案紧扣四个要素:①厚基础:强化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夯实主干和中医经典;②强能力:强调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不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理论指导实践能力的提升;③重个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学生各种专业方向的选择,以便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④显特色:突出新安医学培养特色和理念,促进地方医学和中医药学科的融合发展。参考师承模式创设学生“双导师制”(临床导师、基础导师)中医人才培养方式,建设“传统医学与现代发展相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专业基础与专业临床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并赋有新安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学生中医经典功底、辨证思维能力、临证实践能力、传承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5]。

我校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新安医学地方特色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是富有地方医学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新尝试,是我校提升中医学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6]。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中医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作风优良、人文精神高尚、专业素养扎实、中医功底深厚、实践能力较强的卓越中医人才,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以及我省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服务,并对兄弟院校中医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

三、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的必要性及遇到的挑战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还表现了其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器物形象,积淀深厚,影响深远,其体现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几千年来,我国人民运用中医药专业的理论和技术维护着人民健康,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中医药文化自信不仅代表着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其内在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还能促进着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不断发展[7]。在中医药发展中,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前提基础。为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迈向世界,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尤为重视中医药人才自身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提升。

目前,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面临不少挑战:一是中医西化现象。中医不断西化,西法中用,忽略了自己整体观念等思维模式,造成了整体中医医院中医诊疗水平的弱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二是医药分化现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中药学类课程如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课时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药分化的教育现状,对中医学大学生综合临床思维的培养不利。三是学术异化现象。部分学术研究过分按照西医标准设计科研课题,在中医药科研的道路上忽略了藏象、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学术思维认知,考评过分重视医学成果的产出,如论文、科技成果等,学术异化的现象大大消弱了中医药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度、自豪感及期待感。四是人文虚化现象。目前的院校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重专业轻人文精神的现象,学校对大学生较少开展系统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健康人文教育,降低了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使其缺乏人文情怀的熏陶[8]。

四、基于地方特色的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实践路径

1.将新安医学传统文化、医德医风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部分新安医家不仅勤学苦研、医技高超、医疗经验丰富,而且更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崇尚孝悌,崇仁尚文。如安徽歙县定潭“张一帖”家族,自明张守仁始世代为医,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在治疗伤寒、内科疑难杂症方面常有奇效,往往一帖药而常常起沉疴,故被称为“张一帖”,张氏家风家训淳朴,承载着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精”“诚”“仁”“孝”“和”的人文风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9]。清乾隆时期歙县名医郑梅涧,常在处方上盖上一枚“一腔浑是活人心”的印章,其意是医者仁术,本着仁爱、救人的理念,济世活人,救死扶伤[10]。古徽州宋以来民风淳朴,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誉,新安医家接受儒学思想精华的熏陶,医家群体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医”这一职业拥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为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医德医风、治学精神和学术风气教育,多年来,中医学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中都安排了以“新安医学”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从一进校门就树立牢固的中医专业思想,建立学习、继承和发扬新安医学、振兴安徽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和远大理想,是我校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2.将新安故里、新安医学文化馆作为中医药自信教育的重要基地

徽州地区是新安医学的故乡,徽州地区的新安医学研究所、徽州文化博物馆、新安名医故居均为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新安班学生每年定期到徽州地区实践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解新安医学传统、接受新安文化熏陶、感受新安医学魅力。为使新安医学优良传统教育有一个稳定的基地,我校于1999年在梅山路校区建成了“新安医学文化馆”,2019 年校庆六十华诞之际在少荃湖校区重新修建了新安医学文化馆。新馆按照参观顺序依次分为“序厅”“人文背景”“医学源流”“新安明医”“各家学说”“儒医心传”“各科成就”“现代发展”等八个板块,其内容和形式多样,极具美学享受,有实物、视频、音乐、文字、图片、雕刻等,可使新安医学的“盛宴”情景再现,让参观者能触摸查寻和体验互动。新安医学文化馆以新安医学发展史为脉络,以陈列展示为主线,上承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下启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演绎安徽大地上特有的中医药文化精髓。使大学生在深入感受新安医学璀璨的医学历史成就的同时,充分体验新安医家用心治学、儒医双修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开展新安医学传统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安医学文化馆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展示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窗口,更是一个新安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场所和教学园地,充分展示了新安医学成就、地域医学文化自信。

3.将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中医药自信教育的重要前提

培养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前提是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并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师资队伍[11],我校在中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新安医学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我们高校教师立足于中医药人文精神,自身对中医药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坚定的自信心,才能有作为中医人的职业感和使命感,才能引领中医学大学生对中医事业矢志不移的钻研。我校不断完善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施教师跟师学习工程,遴选中医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为青年教师导师,举行拜师仪式,实施“以老带新”帮扶的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通过“跟名师、读经典、多临床”方式培养中医思维能力和中医技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建立新安医学名著研读制度,选拔教坛新秀予以表彰奖励,进行相关激励政策;经常组织新安医学学术专题讲座、临床技能比赛、教学备课、方法研讨等活动;积极开展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遴选和培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申报省级“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选派教师以国内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的形式赴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交流;以新安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主体,以课题为导向,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徽州地区学习、调研,拜访新安名医,参与新安医学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新安医学文化知识素养。

4.将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为中医药自信教育的重要保证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筛选梳理核心课程,充实新兴、交叉、人文类相关课程,使人文属性与自然科学属性相结合,构建素质教育、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专业基础、专业临床、新安医学等课程模块,形成集专业理论、实践环节及学生人文、身心素养教育在内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不断满足中医学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学校历来重视中医传统文化、人文素质、道德情操、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这些对中医药人才价值取向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传统人文底蕴,除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在大一大二学年理论课学习阶段开设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汉语、徽文化概论、中医名家名史等中医文化课程,在后期临床学习过程中,每学期邀请当代名中医开设系列中医文化讲座3-5 次,强化中医文化渗透,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培养,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设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人文课程、新安医学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教授自编涵盖内外妇儿的一系列新安医学教材,前期导学类课程有“徽文化概论”“新安医学概论”“新安医学导论”等,理论类课程有“新安医学学术思想”“新安医学方药选编”等,临床课程有“新安医学内科讲义”“新安医学外科讲义”“新安医学针灸学说”等,传承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提高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5.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我校坚持第二课堂的教育性、引导性、发展性,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我校积极发挥第二课堂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组织和社团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构筑学院、班级、个人三级联动组织体系,构建涵盖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风建设、创新创业、体育运动、文学艺术、特色项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体系[12]。学校每学年开展“中医经典”诵读大赛,弘扬中医经典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了大学生学中医、学经典的热情,提升了广大学生中医文化素养及自信;创建新安医学网站,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将弘扬新安医学的教育和宣传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对课堂教学等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延伸,对新安医学的学术研究、经验继承和弘扬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成立新安医学社,每年举办新安医学论坛,引导学生参与新安医学的研究与挖掘整理,锻炼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丰富课余中医学文化生活;支持新安医学社、华佗爱心社等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以培养中医思维为关键,树立正确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积极不断探索各类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多样化路径和方法。中医学流派是中医学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无数医家经验积累的途径、中医学术理论产生的土壤、专业人才培养锻造的摇篮。新安医学植根于徽文化的沃土,得天独厚,又以其独有的地域文化性、传承创新性、开放兼容性而备受关注,成为全国富有影响、安徽独有的中医药学宝藏。我校基于新安医学地方特色不断探索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策略,对加强大学生的中医药自信教育,对传承与创新中医药事业、弘扬新安医学、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新安中医学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新安滩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